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全面生活理论"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的“全面生活理论”在本质上意指两种生活、两个世界。哈贝马斯的生活理论指向抽象的知识生活、神秘的观念世界,马克思的生活理论指向以感性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真实世俗世界。在同哈贝马斯的比较中,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真正的、世俗性的生活理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基础意蕴。源于生活、理解生活、批判生活、创造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点与使命。在生活事实理论、生活批判理论、生活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中,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哲学同时也是“真正的生活理论”、“真正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3.
生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多种向度下的生活质量观,包括经济学生活质量观、社会学生活质量观、生态学生活质量观及文化学生活质量观。人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复杂的体验,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精神生活更多体现在以心理认知、情感、态度、需要和价值等方面形成的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心理健康及价值判断,即心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生活方式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生活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 ,生活方式现代化也是矫正社会生活方式的问题倾向之必需。生活方式现代化有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两个层次 ,但长远目标更为重要 ,它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进步性、个性化、变动性与适应性、科学化、道德化以及审美化等方面的要求。而要建构现代生活方式 ,则应从培养生活主体积极的生活精神 (生活心理、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入手 ,让每个生活主体在扬弃当前生活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生活实践 ,并由社会通过监督管理和各种引导措施对全社会的生活方式进行整合。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建构起现代生活方式 ,最终实现生活方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显元 《江淮论坛》2006,46(2):5-10
社会生活是社会形态的一个基本要素。各种社会形态的演进,都表现为社会生活的提升。社会生活包括总体社会生活和主体社会生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因而都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展现。和谐生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好和谐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成果。生产、生活和生态是相互联系和彼此制约的,生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生态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设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学和美学的崇高使命就是寻求一种宜人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载体的乡村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城市为载体的城市生活方式 ,乡村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和谐性、人文性、非功利性等特点有助于我们克服城市生活方式的不足。但乡村生活方式又有新旧之别 ,旧的乡村生活方式因为低效、狭隘、缺乏主体性而被城市生活方式否定。而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因其对城市生活方式与旧的乡村生活方式的超越 ,成为一种宜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建构可持续生活方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完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要建立这种生活方式 ,必须在生活主体、生活消费、生活质量、生活伦理和生育理念上实现转定  相似文献   

8.
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献回顾表明,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目前的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论文对生活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的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以及对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和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低碳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志 《理论界》2011,(8):37-39
在全球低碳浪潮背景下,低碳生活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型,是城市人应对环境变化的自觉行为,是人之本真追求与道德关怀的现实叩问与对话。从狭义城市生活方式角度来看,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建构需要把握、理顺好低碳生活与消费、休闲生活方式的关系,并以此寻求低碳城市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程度如何。生活质量是生活标准的衍生物,其关键的要素就是收入和财富。生活质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后所带来的社会各个群体实际获得的财富如何。在过去的25年,俄罗斯的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同时各个族群之间收入显著分化。收入分化现象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时期生活质量分化的指标之一和先决条件。生活质量范畴不同于生活标准。生活标准并不把不同群体的详细的生活标准考虑在内进行比较。生活质量意味着人们对于他的或她的生活总的和个别方面的满意度,是基于他的或她的个人评价的主观表达。我建议利用生活标准(福利待遇)、最接近的社会环境质量、环境条件的质量、社会福祉四个要素来分析人们生活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陈科华 《河北学刊》2004,24(6):46-4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如果道德生活采取“应然”的形式 ,必定要受到来自人性内部和多元文化外部的双重挑战 ;而“可能生活”对伦理境遇的强调 ,一方面消解了“应然生活”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另一方面则可能走向伦理相对主义。所以 ,提倡一种“中道生活” ,有利于走出“应然生活”与“可能生活”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2.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生活有序化之管理,而其研究方法是生活思维的方法。人的生活的独特性决定了人的生活必须规范和有序,从而也决定了管理之于人的生活的必要性,决定了管理哲学确立的可能性;管理作为生活的有序化有其内在结构和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对其理解和认识只能采用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对生活直观的“生活思维”。唯其如此,管理哲学的历史使命和独特学科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欧洲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起步较早的欧洲 ,先后形成了资源说、基本需要说、主客观结合说等解释性观点。欧洲各国在具体的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 ,也分为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准四个类别和一套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该体系的客观性、功能性、前瞻性等特点对我国的QOL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闲暇生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芳 《兰州学刊》2010,(4):178-180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极为重视闲暇生活,在闲暇生活中注重文雅与理性、以家庭为中心、拥有繁琐的社交礼仪,他们着力构建独特的闲暇生活方式,以此明确自己的阶级身份,实现阶级认同。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各国通过“快速现代化”走上了经济高速增长之路,所伴生的“生活危机”影响人们“好好过日子”。为此,日本福利政策学界提出“生活福利”框架,其核心内容是“生活结构”,分为纵向的“生命过程”(生存、生计、生命健康)和横向的“生活结构”(劳动、家庭、消费)。“生活福利”围绕生活主体的生活结构所需的各类需求,形成助力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该体系具有整体主义、主体自反性、地域社区性等特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生活性社会福利”制度也开始勃兴,但尚存在系统性和主体性不明晰等缺憾。“生活福利”理念对建构中国特色“美好生活”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启示在于,激活生活相关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突出中国式社会福利的“家庭性”和“生活智慧”的主体性;立足社区福利服务,加强社区福利制度的体系性;建立多元共治的央地互补型福利体系,建构“福利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伦理学研究范式是一种带有抽象性、应然性(理想性)和追求普遍性的研究范式。这种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有其合理性,同时也有脱离现实和非实用性的短处。因此,伦理学的研究应该从现行的理论研究走向对伦理生活的研究。伦理生活研究以人类生活的日常伦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图对伦理生活现象给予解释,并寻找伦理生活的当然之则。与道德生活相比较,伦理生活具有群体性和多样性;与生活伦理研究相比较,伦理生活将研究的领域推广到规范伦理学之外。在研究方法上,伦理生活研究借鉴了描述伦理学经验客观性的研究方法以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将历史诠释法和同情理解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反思道德与生活、价值与规范的基础上提出,道德关注的核心是做人问题,更进一步说是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探求。据此反思当下的道德生活,指出应当超越当下的道德生活型式———规范生活,走向新道德生活型式———可能生活  相似文献   

18.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流行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烈冲击,给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增强居民生活的韧性对应对未知风险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提出了"生活韧性"的概念,构建了生活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把生活韧性的相关因素分为生活系统和支持系统.生活系统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生活消费内容;支持系统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组织资源四类,它是影响生活韧性的主要因素.为了能进一步分析,本文利用疫情期间的两次问卷调查数据,根据理论分析框架对居民生活韧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居民生活的主要经济压力来自子女教育、房贷、房租和吃饭.此外,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对生活韧性有显著影响,其中职业和代际的影响是最突出的,职业地位越高、年龄越大,生活韧性越强,反之则越不足.当然社会关系和组织资源对居民生活韧性的潜在支持也非常重要.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增强生活韧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原点:生活--一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要回归生活”是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呼声。尽管这个呼声如此强烈,当前教育和生活相脱离的状况却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教育原点的失落要求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到并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原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深刻地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的思想,为我们回归教育原点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我国生活方式研究20年来的实践,阐释了生活方式范畴特有的主客体相结合、表征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和对现实生活超越的概念特性,揭示了生活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不可替代的理论建构功能,并对如何实现生活方式研究学科化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