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2.
怀集县是广东省北部的一个主要流行粤方言的县。这里的粤语以县城的下坊话为代表语,它与广州市粤语的比较起来,具有如下的语音特点:1.部分非组字在下坊话中读双唇音[p]、[p■];2.古知母、澄母部分字读[t]声母;3.古见系字有齿化的现象,在流、深摄三等前读[■]、[■■];4.古全浊声母无论平仄大部分字均读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5.有以不圆唇元音[E]作主要元音的系列韵母,读这些韵母的字广州话主要元音大多是[a];6.咸摄开口三等、咸摄开口四等[-m]尾变[-n]尾、[-p]尾变[-t]尾等。  相似文献   

3.
迄今我们所知的只有泰国南部也拉府勿洞县还有聚集成社区并流通的广西粤语——勿洞容县白话。该方言长期处于泰语、潮州话以及马来语的包围中,表现出有别于其祖居地方言的特点: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几乎都不送气;精、清、从母字部分读如端、透、定母;心母大多数字以及少部分从母字读f声母。  相似文献   

4.
焦作话(市区)属中原官话,没有入声,古清、次浊声母入声字归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近年来阴平中的入声字发生变异,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一个没有入声的方言,却能按入声字的类别发生声调变异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考察,探讨发生变异的社会群体,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变异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机理的认识,可以对北京话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归类混乱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胡萍 《船山学刊》2006,(3):96-98
绥宁汉语方言北属赣语,南属湘语。本文通过对古全浊声母由南至北的渐变情况的描写、分析,揭示了曾家湾话既有湘语的底层,又因受赣语的“感染”而形成非湘非赣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6.
谈拗救     
格律诗吟咏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协谐铿锵,动听悦耳.这主要是声律起的作用.声律的载体就是平仄谱.平仄而成谱,那就是固定的意思,必照之办,不得越轨,成为创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的规则.平仄交互出现,对立而存,于是演出声调各异的万千首律诗来,成为唐代诗歌的主旋律.其中音律上的拗救现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专谈拗救,不及其余.拗,读áo,其义是发音不顺口.格律诗句上的“拗”,是指在音律上平仄不按正常格式排列组合,这样的字叫拗字,带拗字的诗句叫拗句.该是平声字却变成仄声字,拗了一下,就得在适当地方再把仄声字换成平声字,挽救一下,故谓之拗救.这一拗一救,就把死气沉沉的平仄谱搞活了,形成气势浩荡的声律,从而造就了成千成万首诗歌,而又显得不呆板、凝滞、重复,倒是十分活泼、清新、多样.拗救格式有四种:1.孤平拗救何谓孤平?孤平是指发生在第二种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里面的格律现象.具体讲就是五言二式第一字(七言二式第三字)本是平声,而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用了仄声字,那么本句式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即只剩下第二字(七言是第四字)是平声字了,此种现象称为孤平.那个由平声变成仄声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读起来就不顺口,于是乎它便成了拗字.为  相似文献   

7.
罗山方言声调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阴去调、阳去调。其调值为:阴平33、阳平15、上声35、阴去212、阳去41。罗山方言声调与中古音声调之间有着既有规律而又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声调对中古音声调的承传有较大的差别。总体看来,中古平声字中,清声母字大部归阴平,浊声母字大部归阳平;中古上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外,其余的字大部分归上声;中古去声字中,大部分都归入阴去;中古入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主要归入阳平及去声外,其余大部分都归入阳去。  相似文献   

8.
中古全浊声母字闽方言今读有清化送气、清化不送气和保留浊音三个不同的历史层次。通过分析古全浊声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字在现代闽语的读音异同,结论认为这是闽语自身演变的多种语音层次叠置的结果。送气清化为最早层次,保留浊音为最晚层次。它与闽方言形成早期的移民、隋唐之间的通语影响有关。这还可以找到方言内部结构的两种证据:一是闽北方言的声母清浊、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声调分化存在着明显的对应;二是声母清浊和清化后送气不送气与文白异读也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铺门方言是贺州市公认的最难懂、最古怪的方言之一.古全浊唇音、舌音和牙音声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没有完全清化,尽管单念的时候语图上并没有明显的浊音特征,但听感上与来自古全清的塞音声母还是有所不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古全浊声母字在作为二字组词语的后音节时经常出现明显的浊音特征(首音节若是入声韵母,则有可能例外),可分别记为b、d、g.铺门方言的b、d、g只与阳调搭配,而来自古全清声母的p、t、k只与阴调搭配.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看,b、d、g可分别合并到p、t、k这三个音位之中.但是,我们认为把b、d、g独立出来作为三个音位,比较有利于从微观上解释铺门方言中浊音清化的动态过程.另据分析,古帮、端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残存着浊内爆音的特征,表明内爆音向清塞音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一 《中原音韵》的又读 1、又读的基本概况。 又读,是《中原音韵》值得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根据宁继福先生在《中原音韵表稿》一书的统计,《中原音韵》有又读的字共393个,约占该书《单字表》中所列5869个单字的7.1%,又读字在《中原音韵》里所占比例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中原音韵》所记字的又读,就《中原音韵》的韵部分类说,有一部分是同一韵部的。这同一韵部的又读,又可分为平声  相似文献   

11.
陈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4):115-118,136
客家话随着客家移民于明清时期进入湖南以后,在新的环境下,声母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如部分中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字今念成不送气音;古泥母字与来母字在各地分混不一;一些地方出现了舌面前或舌尖后、舌叶音;有一些非端组字声母念成舌尖中塞音;平江客家话还有送气塞音、塞擦音浊化的现象;一些非见晓组字声母念成舌根音或舌面中音,等等。在对湖南客家方言的这些声母演变现象逐一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释“崦”     
崦,有的字书只注明读阴平声,音烟(yān)。意义是“日没处的山名‘崦嵫’”,作为地名特有名词,并不单用。有些比较详细的字书、辞书才注明这字有两种读音,除上举的阴平声外,还读上声,音眼(yǎn)。意义则注明“义同”二字,仍指“崦嵫”,这就发生了问题。在唐、宋人的诗中也碰到过这个“崦”字,虽然不太常见,但还是客观存在的。在诗中多是单用。不与“嵫”字相连,均读上声,意义并不指“崦嵫”山名,而是泛指山中的某一地形而言,系作为一般名  相似文献   

13.
具贤娥 《理论界》2010,(10):157-158
《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最早出现关于上声连读变调的描述,凡例中说"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正反映了上声加上声时前一字读为阳平的现象。本文根据这条对《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的上声字组的声调标记进行了分析,查明了它们出现的情况和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平江话来母有两种变读:一种是变读端组舌尖音,一种是变读泥组舌尖音。平江话来母变读是由韵母的声音洪细决定的。来母在细音韵母(三等韵和四等韵)前,变读端组舌尖音。例如:三等韵的离、李,立,列,燎、潦、寥、刘、柳、六、连、脸、恋、临、凛、吝、良、量、陵、领、令、吕、律、略、类、累等字和四等韵的犁、礼、丽、辽、料、怜、练、零、灵、等字多数变读透母,少数变读端母或定母。  相似文献   

15.
今天一提丧家狗,都知道是比喻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丧读去声。据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黄山谷诗补注》中考证,此语原出《史记·孔子世家》:“累累然若丧家之狗”,据《史记集解》引王肃语及《韩诗外传》,本读平声,系指丧事人家之狗。黄庭坚《次韵德孺惠贶秋字之句》诗:“顾我今成丧家狗,期君早作济川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写韶关本城话一种特殊变音现象,从变音的语音特点、变音字的来源和位置以及变音的语法和词汇意义入手,总结其特点如下:1、变音以韵母中嵌喉塞并变调为话音形式,变音字中有古舒声韵与古入声韵混同的现象;2、变音字来自古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古入声字发生变音的最多;3、变音字多出现在单音词及多音词的末音节;4、变音具有名物化的作用;5、变音的名词多为生活中常用的普通名词;6、变音字如有本音、变音两读的,往往伴有词性与词义的变化,也有部分为本音、变音自由变读。  相似文献   

17.
明末浙江衢州叶秉敬撰同音字表《韵表》在明清等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认同,然其中之浊上变去现象却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尤其在方言声调确定方面的价值更是无人论及。我们在对《韵表》中浊上浊去声字进行穷尽考查后,发现其中的上去两读字是共时现象表现历时变化,符合词汇扩散理论,说明它所体现的这种方言的声调正处于浊上变去的进程当中,正可以印证后来衢州方言声调的情形,体现了它的方言特点。已变字数量少说明仍处于变化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三》附说二《说华山之华字》谈到:“杜荀鹤诗中‘华山’之‘华’即读平声”,并举“不知三尺墓,高却九华山”、“惟将六幅绢”句为证。经查:华山虽有太华山之别称,却没有九华山之名.这九华山只能是原名九子山、号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那座了.因为唐  相似文献   

19.
越南留学生习得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实验研究和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洁  关英伟 《云梦学刊》2009,30(2):144-147
越南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普通话塞音、塞擦音时总是存在一些突出的疑难问题。实验发现越南留学生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VOT和送气时长大多都比汉语母语者短,不送气音和送气音区分度不高,闭塞时长和浊音间隔过长,在声韵格局上也不太合理。  相似文献   

20.
布依语固有词中有送气声母的只出现在第三土语区的一些方言点,这些方言的送气音主要出现在第3调中。第三土语的送气音不是原有的。根本的原因还是因语音简化引起的音系结构不平衡,为填补空格,取得新的平衡,在第3调中引入了送气音。大量贷入汉语借词突破了布依语音系格局,促发了送气音的产生,汉语的影响只是一个诱发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