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在管理学文献中已经盛行了将近100年,人与环境匹配已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文章概述了国外关于人与环境匹配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人与环境匹配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国内环境美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一直停留于环境或沿着环境的一极进行无限拓展,但却忽视了作为环境主体的人如何构建自己存在的哲学基础。显然,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形成的自然、人文境域,人在其中是不可阙如的,对人的定位决定着环境美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性。就人自身而言,人是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但在根本意义上却依然是身体的存在。在这种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具体地表现为身体与环境的关系。所谓环境美学,当然也就成了在身体与环境之间构建审美关系的学科。环境美学的身体维度主要通过参与性、连续性、体验性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人的身体性即是其自然性,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3.
环境正义主题: 美国环境文学的思想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环境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主题具体呈现为两个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正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正义。环境正义主题贯穿美国环境文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承载着美国环境文学的最重要价值理想,代表美国环境文学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最深刻理解,并体现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同生共荣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是在一个人与环境相对独立的语境里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借助一个非系统的语境平台解读一个具有系统结构的话语,因而形成了语境和语义的错位。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在系统观语境里才能找到恰当的答案。构建人与环境关系的系统观语境是环境哲学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应打造新的环境保护观念,拓展环境内涵,更新主体理念,转换科技形态,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阐述了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如何有效利用人在不同空间场所活动对环境的心理反应,以此创建更加人性化的风景区环境。  相似文献   

6.
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信息加工错误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SHEL模型出发 ,论述了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硬件、软件、环境和人与管制员构成的四个界面的关系 ,探讨了人 -硬件、人 -软件、人 -环境、人 -人界面以及管制员本身的局限 ,并提出了对抗人的错误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环境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发展的概念,环境意识及环境艺术设计则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紧密联系和人对环境的认知与行为。本文主要阐述三者间的联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人体的各种元素与自然界元素组成之间的说明环境遭到破坏,必须危及人的生命由此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环境恶化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要保护环境必须提高人的自觉性。在高等教育中,加强环境教育,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战备意义。  相似文献   

9.
1 现在有人把环境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引入认识论,把环境定义为:“是主体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这样,环境被解释为作为主体的人以外的客观现实,即作为客体同主体活动相对应。按照这种说法,主体性只属于人,而环境只是被认识或被改造的客体,相对于主体来说,环境和客体毫无二致。马克思的确提出了人同环境的对立。一般地说,人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只有在认识了客观环境之后,才能对客观环境起反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来改造环境。但是,笔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环境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但是它超越了人类与环境的那种对立的关系,而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寻求精神上的愉快。环境伦理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抗争,对立是它的关键词,如何消除这种对立是它的职责;环境美学面对的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谐是它的关键词,如何将这种和谐转化成精神享受是它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的伦理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主张人类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和法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能够满足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论证和可行性论证,应当成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既要有法律的手段。又要有道德价值观的支撑。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道德意识水平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环境道德法律化,是当前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环境道德观,使得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面对着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必要将一定的环境道德上升为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的环境法律,通过树立"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道德观,赋予自然体法律主体地位,以及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力求实现环境道德法律化,使得环境法律规范具有更高层次的环境道德内容,实现环境立法的理论成熟规范,从而促使人类道德关怀对象从人类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张锋  王功伟 《东方论坛》2005,1(6):115-119
本文以和谐社会的环境法观念转换为视角,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的不合目的性及其观念根源,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观,进而论证并重新定义了环境概念.本文提出环境乃是生命体之间及其与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形成的和谐关系状态.人的环境是人类与所有的生命体以及非生命体之间基于生存的安全与持续而建立的和谐关系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观念下的环境法律分层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方蒙古族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即天、人、草原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观念、日常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观念。成为蒙古族生态文化的鲜明特色,对现实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和谐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和谐观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这些内容对于现代社会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保护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种生态文明观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对人与自然和谐不同方面属性的取舍组合及其理解,造就了三种理论定位的生态文明观,即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观以及基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三种观点各有其理论优越性,但后两种观点会导致生态文明概念原本的实践指向性有所折扣乃至迷失。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不乏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揭示和艺术表现,其中也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探究欧美文学中人类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根源,提出人类应该承担保护自然、适度发展和简化物质生活的生态责任,进而归纳出欧美文学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以人为本,主张“天人合一”,倡导环境保护;佛教以“缘起论”解释宇宙万物,主张一切皆有佛性,关心环保;道教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认真总结并批判吸收儒、释、道三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精华,不但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