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唐诗的译介研究对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作用巨大。唐诗中含有大量以“花”为后缀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以唐诗中文化负载词“x花”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唐诗中提取以“x花”为实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相应的译文进行比较与分析。通过实例对比考察同一“x花”的多种英语译文,讨论“x花”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从读者反应的角度探讨目标语中文化负载词的保留度和接受度。本文的研究认为,唐诗中文化负载词翻译时要合理使用异化和归化方法,兼顾文化保留度和译文可接受性。研究文化负载词“x花”的英译策略及过程是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对原作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出神传递是译作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指出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在目标语语境中重构源语文化意象,使译作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读者,推动译作的海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回顾了翻译学回归伦理探讨的历史,针对译本体例编排和异质转化两个方面,从翻译伦理角度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翻译伦理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其英译本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从典籍文化翻译的视角,重点考察美国译者 Francis Ross Carpenter 的《茶经》英译本中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效果,并对译者英译过程中准确再现原语负载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的得与失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采用语料库检索方法,基于莫言作品《生死疲劳》及其葛译本自建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语料库中生态、物质、社会生活、宗教和语言等5类文化负载词1 15项,分析葛浩文所采取的英译策略及对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较多地采取直译、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极大地保留了源语特征,促进了原文化的传播,但同时也造成部分词语文化意象的流失.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研究,可为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以《论语》英译为例,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该模式体现了饱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而不同”之哲学理念、“推己及人”之他人意识及“文化平等”之比较视野。它克服了以往“5W模式”线性结构之局限,将起点与终点连接,形成了环形译介循环模式,提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受众与译介效果;同时,它突破了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主张文化外译既要尊重文化之差异,更应探求文化之共通,这样才能跨越文化屏障,实现“人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四书"是儒学的重要典籍,长期以来被一些俄国汉学家研究和译介。经过沙俄时期的起始阶段、苏联时期的式微和回升及当今俄罗斯的译介高峰,"四书"俄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期间出现了多个译本。由于受历史文化语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译者自身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对原作解读角度的不同,"四书"的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内掀起了一股典籍外译的热潮,尤以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为代表。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学者意识到并指出,这些译本在海外的接受效果欠佳,实则沦为自产自销、自娱自乐的对象。本研究以明清小品文英译本为例,基于译本在海外主要图书馆的馆藏量,学界对译本的关注和评论,以及译本在网上书店的销量等数据,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结合翻译说服论的相关启示,从译者、受众、译本、译境等方面探讨林语堂译本相对成功的原因,进而总结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翻译和传播策略,为促进中华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典籍英译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林语堂和辜鸿铭两位学贯中西、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基于自身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传统典籍英译实践中,两位大家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有所不同,林语堂倾向于使用保留文化信息的异化策略,而辜鸿铭则喜欢应用删繁就简的归化策略。二者在译作中对中西文化不同的解读思维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辜鸿铭激烈的挞西扬东观念与林语堂面对中西两种文化的中立中庸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两者的翻译策略和文化观截然不同,但都能讲好中国故事。全球化的当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已是必然,研究林辜二氏的文化翻译策略与文化观,将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负载词之于翻译的困难出发,论述了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红楼梦》中出现的部分包含动物形象的句子进行整理,对其中出现的以动物形象为喻体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译本中对于这些动物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得出翻译该类词汇时必须要结合原文。译出其隐含的文化含义,并总结出了三种翻译动物类文化负载词的方法,即保留动物原有形象直译、根据动物意向内涵意译以及只译出部分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极其丰富,被看作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从权力话语理论对比分析杨宪益与霍克斯两译本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不同处理,作者认为,中国翻译界应该培养出更多象杨宪益这样采用异化策略的翻译工作者,以更好地向外界传播中国文化,使其在国际上享有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文化负载词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论语》辜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翻译策略,论证它给现代典籍译者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泰山神信仰既被纳入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封建王朝官方正祀,独具强烈的政治色彩,又是中国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宗教特点和民俗特色,反映了泰山儒释道文化互动交融的变迁过程。其中,儒家文化是泰山文化的主脉,对整个泰山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使泰山文化更具理性高度、人文关怀和象征意义 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两者世俗化背景下伴随的民间信仰文化,是泰山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使泰山文化更贴近民众,带有出世的超然与神秘,为泰山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于宗教神圣性的传播手段和受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及其文化价值观的关注,必然会带动中国典籍英译的发展。文章以2011年由杨曙辉和杨韵琴夫妇合译的冯梦龙《醒世恒言》译本中“心”字的译法为考察对象,使用文本案例分析与文本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诠释了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从而为中国典籍英译的最佳实践提供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典籍是承载一个文化体系主要特征的显性符码,而典籍翻译则是一种显明的跨文化阐释行为。在儒经英译过程中,辜鸿铭构建了一条“归化性文化阐释”和“补偿性文化阐释”互相作用的文化阐释路径。辜译儒经通过归化性文化阐释,实现了朝向西方性和现代性的双重跨越。通过补偿性文化阐释,以核心概念词特殊英译形式和副文本阐释的方式,形成了一种指向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本质的整体表达。辜译儒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供了有益启示,只有在对传统典籍进行归化性文化阐释的同时,保持典籍文本的整体性意涵,才能有效推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8.
格义源自我国最初的佛经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会通初期的有效途径。我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初期,辜鸿铭采用西方文化格义东方文化,对儒家典籍进行了文化翻译,在西方社会获得成功。然而格义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势必会导致译文对原文的失真。在当今的文化交流形势下,辜鸿铭的儒经格义翻译带给当代文化译介的启示是坚持翻译的“陌生化”,保留异域文化的特色,保持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作品在海外的流行离不开葛浩文的英译。葛浩文是莫言小说唯一的英译者,他的译本提升了莫言在海外的文学声望和文学地位。然而笔者在仔细阅读葛浩文的译本之后,发现确有一些翻译不恰当之处。现以《生死疲劳》葛氏译本为例,分析葛浩文在英译莫言小说时所出现的误译现象,探究其误译根源,也为翻译界敲响警钟,进而探讨中国文化的译介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翻译的跨文化传播重要 性愈发突显。基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学经典5W传播模式,以 林语堂和Shirley M.Black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 构建以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的译介模 式,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更为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