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现存的音乐"活化石",南音以其艺术上的独创性和完善性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瞩目和青睐.民国时期是南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泉州南音为例,社团馆阁、文献出版、演出活动,都可反映出民国时期南音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南音之所以能盛行千余年而不衰,其工谱功不可没。作为南音的形式符号,南音工谱沉淀了厚重的科学传播思想。然,南音工乂谱的传播学研究是历年学界的研究空白,故,本文将力图补白该项研究。在南音的悠远历史中,工乂谱作为其音乐文化传承的信息载体,不仅传播了音乐信息,而且传播了汉民族音乐历史文化诸多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索南音工乂谱,可以察觉工乂谱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而且意味深远。考究其源流,将有助于拓展当代音乐文化传播的时空纬度,延伸其活血命脉,改善两岸关系和世界多方民族关系。同时,深入探讨南音工乂谱传播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福建南音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在2009年9月,成功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音乐文化被视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角度讲,南音的声乐传承必须要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这是无可非议的原则.然而,在当今的南音保护传承中却恰恰出现了多数人听不懂的现实,使南音的传承受众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南音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使这一古老乐种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专家学者们对其历史根源、艺术构成及表现形态等做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在乐种的归类上南音被归为“曲艺”一类,但其与说唱音乐在性格上有迥然的差异。由于发展脉络的模糊认知导致对乐种定位的偏离。从中国传统器乐组合形态角度探寻南音的历史源流,旨在拓展研究思路,为探明南音发展的过去、将来提供另外的研究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声乐传承须坚持它的原真性、整体性、传统性。但南音一直以本嗓演唱,且方言歌词很少有人能听懂,使南音的传承、传播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局限。文章在继承传统南音演唱的发音发声方法基础上,借鉴民族唱法,探索了南音演唱发声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闽南地区南音已有千年历史,其能够传承至今,音乐界多认为在于它的固定调能保留其特色。但既有固定调,为何还存在五空管C、G首调,四空管F首调,倍思管D首调,五空四亻ㄨ管C首调,对此音乐界尚无定论。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包括黑胶木古唱片涉及南音“固首”体系中有指标价值的有三种:一是道光年《琵琶指法》、咸丰年《文焕堂指谱》、民国元年《泉南指谱重编》的“固首”体系传承;二是1953年刘鸿沟出版《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固首”传承史载,主要研究南音工ㄨ谱、五线谱、简谱的管门对照“固首”体系;三是新中国弦管南音“固首”传承三阶段,主要研究建国初、“文革”时代、改革开放至今南音“固首”体系的传承与南音非遗保护。研究发现,在南音历史传承的工ㄨ谱法理论体系下,弦管南音独特的“固首”双重唱奏体系,是保古存真“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传承的动力,该结论对于保护非遗南音特别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泉腔南音作为一种区域性古老音乐的特色艺术门类,经历岁月的时空跨越,已经形成固定的程式化传统特色形态。它的传承教学模式虽说“陈旧”,但却能让古老的泉腔南音世代相传而依然“光彩照人”,这其中的奥秘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本文通过对泉州方言语咬字发声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实践练习,运用传统声乐“依字行腔”的发声原理来探究泉腔南音的发声特点,为泉腔南音的声乐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南音"叫字"的方法和规则:南音"叫字"有文读、白读、混读、官话、外地方言、古语、外来语、变化音、交替读音等读音方法,并约定俗成一定的读音规则。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受到方言、师承等方面影响,泉厦两地南音的"叫字"形成了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方音差异、读音法不同、用韵不同等方面。"叫字"的差异进一步影响两地南音演唱的咬字吐音及旋律唱腔,使两地南音展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之美。南音艺术和语言都是不断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南音的"叫字"。  相似文献   

9.
香港五桂堂自1950年开始印行了一批“正字南音”,其特点是使用统一的彩色封面,并在书名前冠以“正字南音”字样。这批唱本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在进行广府唱本分类时,便以其封面标注为依据。实际上,这批唱本中既有南音,也有木鱼书和龙舟歌,更有小说《老鼠闹东京》,可见其封面标注的“正字南音”并不代表这批唱本就是南音。相较于木鱼、龙舟和粤讴,香港人更偏爱南音。南音不仅在粤曲盛行歌坛的时候仍占一席之地,更有报人、学者等大力保护和传承。香港五桂堂经营时期,木鱼、龙舟和粤讴的表演在香港已近乎绝迹,将唱本都标注为尚有影响力的南音有助于打开销路。香港五桂堂标注的“正字南音”字样,已经不具备区分唱本类别的意义,而仅仅是唱本的广告语而已。  相似文献   

10.
南音曲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闽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南音分为指、曲、谱三种类别,其中曲在南音中占据着90%以上的比重,是南音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南音曲腔韵的音乐形态呈现出对比、变奏、重复、交融综合的特征,南音曲旋律的音乐形态在曲直、长短、有序无序、疏密、高低、级进跳进中极尽变化之能,南音曲声调的音乐形态表现出对装饰音、鼻化韵以及调值搭配的重视。南音曲的腔韵、旋律、声调,共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口传心授"和"口传谱授"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南音韵味的传承,但是,这种传统学习方式受到传承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很难实现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南音学习.而微信搭建的移动社会化通讯平台,以及微信移动学习支持功能,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满足学生移动性、个性化、互动性的学习需求,为南音教育实现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将传统南音学习方式与微信支持的信息化移动学习方式相结合,在保障传统南音知识准确传递的基础上,利用微信移动学习工具,帮助南音学习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和主动思考南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南音学习方式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南音的传承和保护是值得被讨论的重大课题。本文针对南音的民间传承和学校传承的缺失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立南音的民间社团的保护传承机制和中小学本土音乐传承机制的建议,望能对南音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音"指的是南方民族的风土音乐.先秦时期,"南音"在北方民族文化中有强烈表现,而且与"北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南音"的北传渊源有自,其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迁徙以及南北民族间政治、文化交流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银行的百年行史中,曾在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内拥有货币发行权,自1912成立时始,至1942年中被取消发行权止。考察中国银行发行业务的变迁,可以通过发券性质及方式的变化和发行业务的阶段性特征两条主线来考察。同时,中国银行发行业务变迁的嬗递,也是中国近现代货币发行史变迁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近代以来货币发行方式从分区发行向集中发行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是一部公共政策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在“经济国家变迁”的总体公共政策(GPP)理论架构下,对国内主流报刊媒体的独特职能和政治语境进行考察,回顾1978年前后不同的总体公共政策及其影响,反思和展现新中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治理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个大国成长过程中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作为GPP工具之一的传播媒体,一方面它反映着大国治理变迁过程中的政策面相和实践逻辑,另一方面也叙说着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对于媒体角色及其表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是一部公共政策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在“经济国家变迁”的总体公共政策(GPP)理论架构下,对国内主流报刊媒体的独特职能和政治语境进行考察,回顾1978年前后不同的总体公共政策及其影响,反思和展现新中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治理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个大国成长过程中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研究表明,作为GPP工具之一的传播媒体,一方面它反映着大国治理变迁过程中的政策面相和实践逻辑,另一方面也叙说着中国发展道路的曲折对于媒体角色及其表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留学教育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留学苏联热、文革期间留学教育的中断、改革开放之初的公派留学到80年代末以来大众留学和新时期回国热的变迁历程。留学教育在充实留学生的生活和改变其命运的同时,也深深地记录着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脚步。建国60年来,留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泉州市丰泽区中小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泉州南音在中小学校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其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点:(1)大多数学生对南音兴趣不大。(2)学校基本没有开设常规南音课堂教学。(3)教师对南音的态度没有起到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和探讨的基础上,从教学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使用、培养专业师资、营造保护传承南音的大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积极思考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9.
经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讨论决定,今年五月将在南京召 开原国立中央大学衍生、且在江苏办学的九所高校办学百年联合庆典大会。这九所高校办学 历史均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办。本文概述了1902—2002年间原国立中央大学 的渊源演变、发展脉络、衍生学校产生的历史线索和办学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年来江 苏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并通过回顾历史,展望前程,以更好地传承百年办学优良传统,激 励后人,去谱写第二个百年办学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与基本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儒学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大变迁相俱进,与中西古今文化的碰撞、交流、融会相伴随,其形态与功能发生了由古代向现代的转换。这种古今之变是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的总体走向,其展开过程呈现出诸多历史环节:(一)从经学时代向后经学时代的嬗变;(二)从建立孔教到开创现代新儒学的转换;(三)20世纪30-40年代现代新儒学的兴起;(四)20世纪下半叶台港地区儒学的开展;(五)近30年来中国大陆新儒学的出现。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才能对近百年来儒学形态与功能变化作出深入的考察、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