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思政课”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特殊使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防控中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卫生防治在为“大思政课”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大思政课”也成为了卫生防治有效开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卫生防治中讲深公共卫生事件变化、讲透公共卫生防疫政策、讲活爱国卫生运动故事,是充分发挥“大思政课”思想价值引导、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目标旨归。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过程中讲好“大思政课”,应从有理有例的思政“小课堂”、有滋有味的社会“大课堂”和有感有形的网络“新课堂”入手,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中着力强化“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对新时代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系统中的新方位新样态提出了建设要求,进行了排兵布阵,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效能提升提供了实践导向。善用“大思政课”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大思政课”所承担的讲清使命担当、讲好人民伟力、讲透学科理论等方面的多维内涵。当前,“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课程要素协同发力不足、思政课体系协同优化力度不够、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等问题。新时期,基于“大思政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全面提升“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整体构建教学内容,健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打造“大思政课”多元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国之大者”,多次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推动“小课堂”与“大课堂”相统一,推动“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是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有益方式,是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走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绿色通道,是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不仅需要丰富和拓展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资源、教育形式,而且需要从方法论意义上对思政课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做到善用“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作为对传统以“学校小课堂”和“思政课”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方法论层面的创新,需要有对“大思政课”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即要有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历史事实和道理论述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坚持这三个方法论根据的理论自觉,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确保“大思政课”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中提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为推进思政课创新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应该立足于思政课之“大”,从“大”的站位上阐释“大思政课”的基本内涵,分析“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条件以及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找准“大思政课”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增加制度保障等途径推动“大思政课善用之”目标实现,对深化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掌握“思政小课堂”与“大思政课”的辩证关系。而“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拓展性有待增强、教学效果有待提升、课程群建设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强思政课课程群、加强基地平台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真正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融合性问题,厘清“大思政课”的本质内涵与教学逻辑,提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设计/方法】立足理论大格局、历史大视野、时代大舞台、人生大智慧,阐明“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对接、互动、融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立足主题逻辑、关系逻辑、供需逻辑和机制创新,阐明“大思政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协调、知识供给侧与学习需求侧相对接、课程新内容与教学新方法相结合。【结论/发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教学阵地之辽阔、视野之广博、格局之宏大、方法之前沿,要构建“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建立“多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优化“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新“协同高效”的育人方式、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8.
红色影视主要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在内的电影、电视剧和文献纪录片、政论片等,它们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直观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历史记忆和英雄模范事迹,是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的反映,兼具美育德育的双重价值,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善用红色影视讲好“大思政课”要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全面系统和因材施教相统一、史实认知和理论思辨相统一、学习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需要从精选影视片目、用好课堂主渠道、挖掘衍生资源、创新传播方式与强化联动支持保障等多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5G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和自我表达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广大思政工作者要与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高校短视频账号应运而生的同时,面临着以流量为主的价值倾向、泛娱乐化的内容输出、意见领袖角色的缺乏、账号建设驱动力不足等现实挑战。如何运用高校短视频账号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是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为此,可以从四个维度探索高校短视频账号的建设:一是用价值导向驾驭技术实现教育目标;二是善用社会大教材丰富教育内容;三是塑造正面意见领袖角色提高教育实效;四是构建协同机制形成思政教育谱系。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型课程教育理念。伴随全媒体技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大思政课”在教育内容、载体、主体、环境上凸显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即“四全”)的崭新时代特征。这不仅给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现实挑战,同时也为当前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优化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全媒体语境下,善用“大思政课”,不仅要把握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明确“大思政课”建构的“四全”特征,还要从凝聚价值共识、加快媒体融合、提升媒介素养、拓展传播格局等路径入手,推动全媒体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大思政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分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会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它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以党的伟大精神谱系武装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必然选择。要将彰显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光辉成就、体现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党的文献、反映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故事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形成融合,与大单元教学专题内容形成融合,与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融合,以引领时代新人从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建设“大思政课”是时代的需要,它既是对既往经验的传承,又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指明方向。西南交通大学全力打造的“中国精神”课程是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下的一次守正创新,课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大力引入和整合西南交通大学校内外丰富的红色资源,不断增强课程针对性、提高课程有效性,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尝试以实践教学推进“大课堂”的建设、以资源整合促进“大平台”的搭建、以协同育人推动“大师资”的组建。“中国精神”课程在践行“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过程中,生成了一批“科研+教学+实践”的研究团队与教育基地,推出了一系列优质“精神”教学资源,打造出了“‘中国精神’微视频大赛”“‘精神引领,强国有我’科学家精神主题展”等多个品牌示范活动,引发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应,对“大思政课”格局下的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推进广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广州红色文化的形成逻辑、精神内核、当代价值和实践要求融入为内容要点;结合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依据其性质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探索专题化和嵌入式两种主要融入路径;坚持讲透“思政道理”与用好“红色故事”相结合、站稳“思政小课堂”与善用“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升教师红色素养与满足学生需求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推动广州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4.
王潇 《人生与伴侣》2022,(43):89-91
<正>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不断创新,有利于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性。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以教材为依托,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是向全体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三个务必”包含党的奋斗目标、政治本色、取胜之道等丰富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人民情怀,“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有助于大学生保持优良作风和矢志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助于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三个务必”教育,要协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讲深讲透讲活“三个务必”的道理;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三个务必”融入进校园文化环境;要增强网络阵地育人功能,打造“三个务必”宣传阵地和品牌;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学生领悟和践行“三个务必”。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新时代组织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为核心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历史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党史教育深度融合,把学党史和悟思想结合起来,是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课程品质的内在要求,是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迫切需要.以党史教育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统领党史教学,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整合各种党史资源,讲好思政课.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达到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统一,努力做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不强是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缺乏心灵交流是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心灵交流本质上是思想的交流激荡和情感的融通共鸣,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起着有效促进师生沟通心灵、对学生启智润心、激昂学生斗志的重要作用。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灵交流,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政课,需要增强思政课师生的交流意愿、营造有利于心灵交流的“现实境遇”与“现实自我”两重情境;需要通过拓展渠道、贯彻大思政教育理念、改革过程性评价来构建思政课师生心灵交流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直接表现为“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这也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八个统一”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三性一力”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的目标设定,“六个要”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的评判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大思政课”话语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20.
在“大思政课”格局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和重要抓手。实践协同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新主题,通过“德技并修”消除“知行脱节”问题、“育训结合”化解校企合作的“壁炉效应”问题,“大思政课”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蝴蝶结模型(三课堂体系+三精神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大思政课体系),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效匹配,建立“四联四通”的支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