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十六世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几乎他所有的戏剧创作之中都高举人文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他的喜剧、悲剧以及悲喜剧当中,莎士比亚赞美人类无穷的力量,褒扬青年男女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肯定了资产阶级新女性,表达了对全人类光明未来的坚定信仰。而这些完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再现,反映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是在他的后期作品当中,莎士比亚对社会现实产生厌倦。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相混合。基督教思想由此占据上风,而人文主义则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本文试从莎士比亚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分析其人文主义的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2.
从托马斯.莫尔的生平和创作来看,他的思想归属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他在早期猛烈抨击罗马天主教组织的诸多弊端,后期则反对宗教改革运动。在莫尔的重要著作《乌托邦》中提出的公有制理论有着古典和基督教双重来源,从他的乌托邦思想出发,可以解释他与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及英王亨利八世的分歧。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基督教人文主义的来源,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状况。借解读当时最典型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科尔特及莫尔的思想,显示基督教人文主义结合基督教义、人文主义思想和古典文化发挥原始基督教教导等原则改造社会的特点。详细分析了莫尔基督教人文思想的来源,探究了"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内涵及形成原因。通过比较对莫尔《乌托邦》对私有制的批判和对公有制的推崇,从两方面显示了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莫尔公有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新历史主义文本批评的基本策略出发,根据其“文本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文本”的理论假设,在故事情节层面上把传奇剧《暴风雨》与历史文献的次文本记录进行对照以考察它们的契合点,分别从海上风暴、甲板混乱场景、殖民者与原住民的遭遇、精灵艾丽尔的出现四个主要戏剧情景层面揭示该剧在早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语境中与相关历史文献的“商讨性”互文关系,历史和虚构在该剧中因而得到融合,最后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传奇剧文类凸现了殖民主题。  相似文献   

5.
《暴风雨》被公认为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代表作。自面世以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很多中外学者运用不同批评理论、从不同视角对该剧做出多元化解读。作为一部围绕创伤记忆进行创伤叙事的传奇剧,剧中大多数人物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身心创伤。创伤受害者向他人讲述过去的遭遇,随着叙事深入,创伤逐渐愈合。这种叙事疗法有效地把他们的伤痛、罪恶、忏悔、宽恕关联起来,使他们在自我修复中重建身份,追求新的人生意义。采用当代创伤叙事理论,从创伤记忆、叙事疗法、自我修复多个层面分析人物的创伤以及他们修复创伤、重塑自我的过程,可以为研究这部戏剧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6.
<暴风雨>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传奇剧,<收藏家>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福尔斯的第一部小说.两部作品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女主人公米兰达都被恶人觊觎并囚禁,但他们的命运和处境却截然不同.本文通过两个米兰达生活的不同环境、遇险后的不同的处境、遭遇到的恶的势力、爱情的经历的比较,来勾勒出莎士比亚笔下仙境一般的世界和福尔斯笔下的地狱般的世界,清晰地看到人类的美好理想和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痛苦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戴维·威廉森是当代澳大利亚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紧扣时代主题,语言生动幽默,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威廉森往往使用反讽来实现戏剧的幽默效果和讽刺目的,在《死白男》中威廉森以反讽式语言和语境讽刺了后结构主义理论,捍卫了澳大利亚的白人神话,扮演了文化斗士的角色。威廉森的保守立场使得该剧备受争议,他也因此成了文化论战的反角。  相似文献   

8.
在存在主义视阈中,艺术通过象征的召唤进入"诗"之"思"。从这样的思路来把握《雷雨》不失为一种新的诠释途径。首先,在《雷雨》中作者从"情欲"——伦理叙事角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把握,体现的是"诗"(象征之艺)中蕴涵的"思"(生命之惑)。其次,《雷雨》在诗学层面建构了超现实的梦幻形态,一方面表现了生命存在感与艺术创作观的内在统一性,同时又以有限的存在方式指向无限的存在意义,表达了对生命存在近乎寓言式的思考。其三,作为一种悲剧范本,《雷雨》的悲剧性象征的能指层面由"周公馆"和"雷雨"组合为一个象征性时空秩序体,曹禺从中体察人类的悲剧性处境以及生存性焦虑,将自我的存在体验上升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着力从后殖民的角度 ,重新探讨莎士比亚最后一部伟大浪漫传奇剧《暴风雨》的现实文本意义。围绕种族、性别、他者等后殖民关键词 ,就剧中故事发生地的历史依据所体现的殖民主义象征意义、剧中代表人物蕴涵的殖民话语中东方主义思维方式、被歪曲表征的被殖民者形象、后殖民语境下被殖民者的悲哀四个层面探讨《暴风雨》的殖民主义主题。揭示了普洛斯彼罗代表的西方传统人文主义虚伪的一面 ,指出它在殖民时代所蕴涵的殖民者的霸权本质 ,透视了凯利班象征的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东方世界”的文化起因。  相似文献   

10.
三联书店近来陆续推出了一套“西方人主义”系列丛书,其中介绍“美国人主义”的《人主义:全盘反思》一书格外引人注目。须知西方“人主义”一词的内涵异常复杂,其背后蕴含着一个绝大的传统,汇集了自希腊罗马以来英国和欧洲大陆上产生的各种纷繁芜杂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简·爱》的爱情主题和女权思想均与小说的基督教叙事密切相连。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考量作家童年生活的宗教氛围、小说文本的基督教叙事传统和对这种传统的创造性叛逆,来论证小说皈依与反叛、神性与人性相结合的复杂宗教叙事体系,进而反映作家在基督教思想方面的矛盾性,并深刻理解小说文本的“宗教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在后殖民批评中被看作是殖民主义寓言,其中普洛士帕罗和卡力班分别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象征.这个批评视角的形成与加勒比海地区原殖民地作家对<暴风雨>所进行的解读和挪用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文章一方面从加勒比海地区作家莱明、雷塔马、塞萨尔等人的作品中,看殖民地作家在反抗殖民主义、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如何对<暴风雨>和西方学者的研究加以挪用,另一方面回到莎士比亚原著,寻找使挪用成为可能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当下关于海洋文学的概念,存在着同义反复、晦涩难懂、意义不定的多重误区。结合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暴风雨》,对这些概念进行分析与探究,认为海洋文学应该是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无论从《暴风雨》的剧本情节与叙述背景,还是从其的主题表现来看,《暴风雨》皆属于海洋文学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4.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与莎士比亚传奇剧《暴风雨》有其共同情感特征,通过对曲式结构进行剖析、对三个乐章的演奏做深入的分析,认为只有深入了解《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才能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奏中把它表现出来,以感染、启迪、教育观众。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具体分析属于同一文类的两部散文诗集:纪伯伦的《暴风雨》(以下简称《暴》)和鲁迅的《野草》(以下简称《野》)。对它们在民族情怀、创作特色和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不同文学视野下的作家在情感表达和理性批判上所采取的相似或迥异的手法,并藉此来阐释诗人,艺术家这样一种身分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是汉代散体大赋最富盛名的作者,他们还于不同时期创作了同属“符命”文体的《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但囿于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性情际遇和文学主张,所以这三篇“符命”文章的写作情况和思想意识也各有不同。《封禅文》是司马相如在寂寞闲居中向汉武帝表达的忠心,《剧秦关新》是扬雄在“王莽新政”热潮的冲击下既惑又惧的违心之作,《典引》是班固欲纠前者之谬以颂汉功汉德的典正纯美。总体而言,《封禅文》。《剧秦美新》和《典引》与作者各自散体大赋所采用的讽谏方式相仿佛,因此都可视为汉代士人在制度和规范下创作心态的读本之一。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在其晚年的一部杰作<暴风雨>中塑造出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暴风雨>以其皆大欢喜的结尾反衬出"野性而丑怪的奴隶"卡列班的悲剧.卡列班由海岛主人沦为奴仆,颇不甘心,用其所拥有的智慧,所能利用的人来进行反抗,以期杀死奴役自己的所谓的"主人"普洛士丕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卡列班鲜明的个性在作品中被刻画得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8.
《堂吉诃德》体现了塞万提斯尊重知识、追求自由、珍视爱情,同时肯定正当的世俗功利等人文思想。这些思想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对社会现实进行重新审视和冷静思考的结果,同时也在更深层次上蕴含了原初基督教对作者的影响。书中表达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心中无法磨灭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经济文化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外国电影潮水般向中国席卷而来,特别是那些在影片中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外来电影,表面上是向中国和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在向人们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而且中国观众还不自知。本文以好莱坞动漫大片《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以此警惕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西方文化源头之一,对基督教文化和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文化语言与《圣经》渊源入手,以《圣经》中较为典型常用的数字、动物、习语或事件为例证进行说明,主要分析了《圣经》与基督教文化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寓意和关系,揭示《圣经》词汇的喻意对基督教文化的习俗、思想生活、人文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进一步探悉《圣经》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