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河北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资源,但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播方式单一、文化生态链缺失和信息渠道落后等问题。非遗文创APP的开发是新媒体技术与非遗文创两种新型非遗传播方式的综合,因此提出河北省非遗文创APP的建设构想:对非遗文化资料数字化整合,构建河北省非遗资料库;利用非遗视觉素材,推动自主创新设计;通过产品定制体验,实现非遗文创设计作品实体化;搭建创作分享与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活体传播的特殊形式,种类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安徽省虽然算不上非遗强省,但技艺类非遗项目特色鲜明,成就突出。统计安徽省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其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并针对安徽省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对策: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非遗IP化;扩大非遗影响力,整合地方资源;实现创新性发展,完善对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体系,完善非遗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监管力度;保存非遗原真性,以期实现安徽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强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是目前非遗的两种主要保护形式,前者被认为是非遗保护的理想模式,后者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底线保护。而在具有丰富非遗资源的陕西省渭南市,这两种保护形式并不占主导地位,当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非遗项目公共产品化和公共文化活动非遗化的方式,使得两项工作互嵌,实现了双赢。这种互嵌的方式不仅是欠发达地区非遗保护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常州非遗保护的宣传困境和常州动漫的发展优势来看,非遗保护与动漫化传播相结合有较好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将非遗文化与常州动漫产业进行关联研究,在分析调研现状的基础上,从非遗动漫支持政策、非遗动漫人才培育体系、非遗动漫产业链、非遗动漫融合项目等角度论述了常州非遗保护的动漫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非遗传承人研究始终是非遗保护研究的重中之重。民间文学列为非遗十大门类之首,其传承人研究在非遗传承人研究中具有代表性。民间文学传承人有着丰富而多样的文化身份(故事家、民间歌手、仪式主持等),而且往往一身多任,兼为其他门类的传承人。1949年以来,以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为关注对象,民间文学传承人研究得以突显。回顾七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民间文学传承人研究大体经历了民间文学遗产传承人研究、非遗传承人研究和新时代系统性保护背景下的传承人研究三个阶段。以21世纪初的非遗保护运动为节点,我国民间文学传承人研究形成了学术视角的分野: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由传承人群体开始聚焦于个性化的非制度性传承人研究;21世纪初期,转向国家非遗保护制度下的传承人研究。由此可知,制度因素是民间文学传承人研究和其他门类非遗传承人研究的核心逻辑。  相似文献   

7.
传统技艺类非遗大部分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留下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消费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如何促进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成为政府和学界面临的棘手问题。从横江重纸的个案可以看出,具有神圣性质的仪式消费是支撑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的一股强大内在力量。在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过程中,若能将其引入民俗、信仰、仪式的神圣场域,无疑是传统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适度发展非遗旅游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但过度商业化也可能破坏非遗传承的真实性,加强社区参与、立法和政府监督成为主要措施。非遗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是非遗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山西省非遗旅游开发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艺—学—研—协—企"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社会组织并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9.
浅析祁门红茶衰落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祁门红茶衰落的国际与国内原因,就此说明祁门红茶由于制作方法陈旧、运销复杂、中间环节的层层剥削、茶农的投入减少、国内市场萎缩等等促使祁红在国际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如何在国际的竞争中取得茶叶复兴的地位,是当时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国内茶农、茶商、具体的运销体制为着眼点,浅析祁门红茶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重庆市非遗保护工作成绩突出。具体表现为:初次普查完成、三级保护名录体系建成、工作机制初步构建、立法保护有力推进、科研成果丰硕;但需清醒认识当前非遗保护面临的形势,尤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外来文化对非遗的冲击,非遗正在不断失去原有的土壤,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对非遗保护的危害,正确处理非遗保护涉及的几个关系等。展望今后,规划统筹、工作机制、整体保护、传承利用、宣传交流是未来重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宁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已建立了“四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和细化。宁夏体育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严重、传承基地数量偏少,呈现分布不均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宁夏体育类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应健全制度机制,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强非遗机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体育类非遗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体育类非遗旅游目的地路线;建立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关联式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现状,分析了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常州市非遗保护的对策和建议,认为常州非遗保护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科学合理建制非遗专门性保护机构;加强非遗立法保护,强化法律保障体系;创新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运行机制;加强非遗专兼职队伍建设等。从而使常州市非遗项目焕发生机,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对各种非遗保护和开发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在木雕非遗的保护和开发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一柄双刃剑,既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带来了冲突和可能的不利影响。本文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和开发领域的现状和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数字化时代下木雕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自觉,即生活在非遗环境中的人,对非遗的认知,是一种自觉的理念或行为。具有较高非遗自觉性的社会群体和社会氛围,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有利前提。浚县非遗资源丰富,浚县民众具有较好的非遗自觉性,这与其传统农耕文化和意识密切相关;但与此同时,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视野,亦是其非遗自觉性有待提高的阻力。  相似文献   

16.
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一难题的关键,是明晰被我国采用却在相关国际准则中被否定的非遗真实性概念。它的不合理性在于试图保护一种静态的历史原真形式,而合理性在于各项非遗工作应真实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实际情况。非遗真实性的内涵应是非遗的调查、传承、传播、利用的各项工作要体现持有非遗的社区、群体和有关个人的文化身份,反映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它是动态构建的,应由非遗持有者自己判定其真实与否。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非遗的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消费,稳步增加非遗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非遗持有者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能力,是实现非遗真实性的有效路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统一要坚持以非遗持有者为中心,并加以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非遗代表作"申报热在中国已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申遗"后的非遗与"申遗"前的非遗相比,吸引眼球和受关注的程度大大增加。后申遗阶段的非遗在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复杂。以弥渡花灯为个案,分析后申遗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开发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和问题,指出文化生态的保持、恢复才是非遗保护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非遗保护,特别是在基层部门的保护实践中存在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即缺乏整体性保护理念。"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是非遗保护中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区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之首,对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要重视"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这三者与非遗水乳交融、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村落文化是非遗的载体,活态文化是非遗传承的水系,而文化空间则是非遗生发的母体。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壮锦的发展历史和当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个案,提醒我们反思非遗生产性保护中从消费、传承人、产品本身存在的不可逾越的难题。尽管生产性保护仅仅只能保护非遗的部分元素,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提升专业水平和民众文化自觉以及市场对于高端艺术品的尊重来实现对壮锦等工艺类非遗核心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张今 《人生与伴侣》2023,(48):80-82
<正>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护、传承、发扬这些民族的瑰宝,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非遗传承保护的各种途径中,校园传承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保护和传承发展非遗方面责任重大,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一项多学科、跨学科的系统工程,非遗保护具有很高的技术性,需要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