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色湘素     
材料:上海青15棵,玉米笋15支,番茄2个,草菇24朵,高汤6杯,盐、淀粉各1小勺,麻油、生抽少许。  相似文献   

2.
正盐水焯在烹调之前,将锅中水烧开,加一小勺盐,把切好的豆腐块焯一下,然后轻轻捞出冲京。盐水焯过的豆腐水分会少一些,而且盐会使蛋白质凝固,这样豆腐在烧制过程中就不会轻易破碎了。上锅蒸将整块豆腐上锅蒸15~20分钟,然后拿出冷却后,根据菜品需求切成一定的形状,进行烹饪。经过高温蒸制,豆腐中的  相似文献   

3.
生活就是教育。如果你的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不妨提前对他进行以下的简单测试,看看他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会自己吃饭吗? 2岁的孩子应做到: 1.吃饭时坐在位子上,不随意走动; 2.会自己用小勺吃,但允许一些帮助,如吃到最后时喂几口; 3.不偏食,不挑食,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  相似文献   

4.
懒人爱饭     
正芝士海鲜焗饭原料:米饭1碗,虾10只,中等大小的鱿鱼1条,蛤蜊10个,青椒15克,红椒15克,洋葱25克,牛奶2汤匙,奶酪100克,番茄酱1小勺,盐、黑胡椒粉适量。做法:①将鱿鱼、虾分别焯水;蛤蜊入开水煮开壳,捞出后再洗一下;青椒、红椒、洋葱分别切粒。②虾仁、鱿鱼和蛤蜊加青红椒、洋葱,调入适量盐和  相似文献   

5.
早期人类学研究中女性的在场与缺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人类学研究中女性的在场实为缺席,造成该现象的4种原因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主题既不是社会性别也不是女性,研究者的社会性别观直接影响到研究者如何审视研究对象,研究者的性别的限制了研究者收集特定的资料,忽略了研究对象社会文化传统中的性别歧视,也没有重视报告人的社会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者和教育研究活动的推动力量,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着理解文本的“读者”角色,阐释作为“读者”的教育研究者角色、内涵和素养对深入理解教育研究者群体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研究活动中,教育研究者的角色表现为突出主体创造的传统面向和走向关系思维的“读者”形象。解释学视域下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文本的读者,是思考和解释的学习者。教育研究者的“读者”素养可以通过心理移情、语言表达、批判反思和视域融合等方式来提升。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现代汉字的鼻祖。在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20余年中,涌现出的大量研究资料极大地推进了甲骨学研究的发展,但由于这些资料浩瀚纷杂,获取难度大,且绝大部分尚未实现网络共享,给研究者查阅资料、对比校勘等造成不便。为解决甲骨学研究面临的难题,一个集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为一体的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应运而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研究资料,最高效、最便捷、最智能的研究辅助。文献数字化技术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所包含的两个重要技术:文档分析技术与字符识别技术是实现甲骨学文献由"独享"走向"共享"的关键步骤。本文重点介绍了这两个技术在文献数字化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相关技术在辅助甲骨学研究与甲骨文普及方面所能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及运用前景,希望能为甲骨学研究者了解当下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石之瑜 《社会科学》2006,(2):166-179
中国研究发展至今,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都出现了自我认识上的困惑。原本各有其所的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出现混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研究遭到的挑战,其巨大的潜能与严肃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某种知识伦理体系的勾勒,以及未来这个体系的开展,与个别研究者在其中位置的界定与迁移,共同赋予研究者一种赖以自我定位的空间意识,使研究者对自己所同意或不同意的知识立场,能掌握某种伦理上的相对关系。本文将知识的性质归纳成三个不同的面向——欧洲中心与中国中心;共时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诠释性——使得在某一个面向看似迥异的知识立场,在其它面向却因为归属于相互接近的位置,出现对话的可能性,并得以一探彼此之究竟。更重要的是知识伦理关系的建立容许研究对象加入对话,这个对话可以由研究对象直接参与,也可以由研究者假想参与,更可以由其它研究者代理参与。这样的无限空间将吸引每一位研究者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反省,丛而使他不会再继续甘愿拘泥在一个特定知识主张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章重点讨论了参与观察的重要方式之一——完全参与观察.首先澄清了何谓完全参与观察,指出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是完全参与观察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研究者的角色转换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完全参与观察的成败.其次讨论了完全参与观察者同时扮演的两个角色,即参与者和研究者.最后指出了完全参与观察者进行角色转换可以凭借的三种方式,即扮演多种角色、团队策略和研究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的优良学风,也是今天广泛运用于学术研究的一个指导原则。 但多年来在部分研究者中把理论联系实际,当成了一个“理论在先”的研究模式,并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将它功利化与庸俗化。研究者的主体创造精神便因此遭到重创。 要正确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抓住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真正发扬研究者的主体创造精神,要建立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并将它贯彻在学术研究的整体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因接受不同的历史主义观念的影响 ,文学研究者对历史意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所理解的历史意识的内涵是不同的。文学研究者既要把握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作为接受者和研究者的历史意识 ,并且在文学研究中贯穿强烈的和正确的历史意识 ,以避免走入因缺乏历史意识而形成的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2.
刘冬梅  李冰 《理论界》2004,(4):125-126
本文讨论了在对村落社区进行实地调查中的问题,重点分析了介入的途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村社精英人物对资料收集的影响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方法,通过科学的方法增强实地调查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谁是女书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历来众说纷纭,各据一词.通过深入考察史实,详细对比差距,并依据鉴定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标准,可以最终断定周硕沂为女书的第一个发现者和第一个研究者,宫哲兵、潘慎、李正光、曾继梧、袁思永等人为女书的早期关注者.  相似文献   

14.
关于智能进化,以往所涉及的只是生物智能进化,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关于智能进化的研究必须推升到更高层次。人工智能所意味着的存在升级,在存在论层次让人感觉人类面临存在性危机,而在智能进化维度则可以看到导向广义智能进化。从更高层次的广义智能进化看,生物智能是原生智能,在生物智能基础上发展的人工智能是次生智能,广义智能进化正是由原生智能进化和次生智能进化构成的更高层次的智能进化。由于智能载体的不同,原生智能和次生智能具有不同的相对进化优劣势。碳基智能的最大优势是智能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和进化,最大劣势是迭代周期长、进化速率慢;而硅基智能的最大优势则是进化速率为碳基智能所无法相比,最大劣势是不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碳基智能和硅基智能进化机制的区别在信息编码,广义智能进化的机制则由此深入到信息本身,这表明,进化归根结底是信息的进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移植资本的概念提出智能资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提高产品知识化水平,实现产品智能价值的途径,即通过人的智能直接创造智能价值和从智能资本中获取智能价值以及各自的分支途径。  相似文献   

16.
舞蹈艺术教育与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相互促进作用 ,它有助于学生“自我身心智能、逻辑智能及时间空间智能、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音乐智能、文学智能、美术及雕塑智能”的提高和发展 ;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的感情得到正常的宣泄 ;锻炼身体 ,增强人的体能 ,健美他们的体魄 ,提高其生活质量 ;提高审美能力 ,开掘人的创造潜能 ,塑造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对智能问题有精辟的论述,对智能的本质涵义作过深刻的阐述。关于智能发展与先天素质和后天学习的关系,主要形成两派观点:一派强调天赋的作用,一派重视后天环境、学习的作用。关于智能的个别差异,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的,即智能水平的差异、智能类型的差异和智能表现早晚的差异。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智能问题的论述,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和自然科学研究者不同,任何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同时又是自己研究对象的一个有机的构成要素。一方面,科学研究的中立性要求研究者从自己的对象中“中立”出来,另一方面,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19.
皮亚杰(1896-1980)去世虽然已经20多年了,但勿庸质疑他仍是当代最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界、教育界还是哲学界都享有盛誉:用极为简洁的语言为人们描述了人类认识或智能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本质,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设计了许多实验,获得了大量支持其观点的实证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研究者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进行了新的研究,对原来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郭少飞 《东岳论丛》2023,(6):177-184
智能时代,法律行为主体进路生变,智能体可否作为主体、人与智能体关系待定,智能体背后之人的行为能力难以判断;智能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不易厘定,真实性认定困难,瑕疵处理复杂度高。对此,可考虑以智能体为行为主体,弱化经由智能体表意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智能法律行为的规范意义取向表示外观,意思非构成要件。行为内容基于表示,兼顾智能体根植之代码算法、运行规则等外在依据,运用法律推定、拟制等方法厘定。行为瑕疵区分智能体或人的因素,前者根据具体的智能体缘由确定法律效果;后者细分智能体背后当事人、行为相对人、第三人原因,分别参照适用意思表示瑕疵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