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蒯因从语义逻辑与整体论的角度来考察本体论问题,从而使存在论问题从事实走向承诺,从经验证实走向语言使用,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促使蒯因提出了整体主义知识观,进而促使逻辑实证主义转变为逻辑实用主义,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整个经验论基础的根本性摧毁。但是,对于“柏拉图的胡须”问题,蒯因只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对具体的存在与抽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与显现的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划分。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新期待,农村振兴与农民富裕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对新时代农民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为生成因素,详细解读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践路径,为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有着独特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总的来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当代发展主要体现为三种建构理路,即走向自主、自立社会理论构建,走向过程、生活社会理论构建以及走向关系、整合的社会理论构建,分别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4.
道德通向宗教的逻辑过程分别体现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式是道德"导致"宗教,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至善之实现需要以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为公设;黑格尔式是道德"走向"宗教,在精神的辩证运动中,道德环节良心之内在缺陷的克服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向宗教,从自身确定性的精神走向精神的自我意识。他们都以理性哲学的方式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信仰。据此提出"道德之后"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并反观中国道德哲学体系,儒道两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天人合一与回归"道"的原初世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使哲学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特别是他论述中国革命战争问题的重要著作,提供了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最光辉的范例”。而《论持久战》正是这样的光辉范例之一,毛泽东在这部著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洞察力和无可争辩的逻辑力量,运用分析和综合的辩证方法,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矛盾特点及其总体,战争的性质、过程及其规律进行了全面考察,体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他既从战争的历史发展中发现了事物固有的内在逻辑和规  相似文献   

6.
逻辑实证主义作为标准的科学哲学曾辉煌一时,但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有严重的缺陷,它把科学束缚在僵死的框架中;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是动态的,它把科学从僵死的框架中解救出来.在逻辑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转变中柯瓦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柯瓦雷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观的批判以及他的科学史方法、科学哲学思想,在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派别形成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使了逻辑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转变.  相似文献   

7.
从分裂到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走向问题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理念问题。该文通过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裂的原因与实质的分析,试图逻辑地再现两者的发展脉络,从而揭示了从分裂到融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最终走向,并在此基础上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体化作了方法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自视为“五四后期人物”的思想家殷海光是20世纪后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又从冲突走向融合。此一过程尤其反映在理性与价值这两个维度上。首先,殷海光的主要研究旨趣不在自己的专业逻辑与分析哲学上,他的思考重心是人类文化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实现,但其全部运思进路却又是从逻辑与分析哲学出发的。其次,殷海光的自由主义带有浓厚的道德意识,他认为自由民主观念有特定的道德内涵,包含有普遍性的道德价值,如个人尊严、个人人格的完美发展、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等。在这方面与英美传统的立场不同,保持了五四传统的特色。第三,殷海光生命前期的治学方法严守着逻辑实证论,在晚年时走出了逻辑经验论的限制,开始讨论属于心灵层面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等问题。第四,殷海光早年坚持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西化派激烈反传统的立场,到了晚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重大改变,这与他的视野主要转向了人的心灵问题及价值问题有关。殷海光内心蕴藏着强烈的价值意识,却以理性的追求为企向,在他的晚年这两个维度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9.
追求"确定性"与人的本性相关,即人都追求和渴望着"思维安全"。"确定性"在笛卡尔那里是"我思故我在",在康德那里体现为"先天综合命题",在胡塞尔那里则是"超越论的主观性(意向性)"。胡塞尔通过现象学达到哲学的确定性,其研究的对象则是意义。尤其是他《逻辑研究》第二卷中的第六研究,切入了"存在问题",为从现象学上澄清逻辑的明见性开辟了道路。他最终避免了笛卡尔的先验实在论,又摆脱了康德的人类主义和相对主义,而达到了哲学所需要的"纯粹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论赵树理及其创作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树理的创作在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里程上,具有超前独创的成就,决非“低层次”地对农民的“艺术迁就”;他的创作方向,体现了我国现代文学审美追求的逻辑发展,因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走向了世界;他的众多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品味、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从哲学探究的角度出发 ,对哲学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 ,逻辑是关于一个语句的意义和判断的内容的。数理逻辑的发展使逻辑丧失其重要性并且远离了本体论的讨论。哲学逻辑并不是一门新科学 ,而只是实现了从一开始就在进行的对于传统逻辑的刻画。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 :我们在进行哲学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研究的时候 ,一定要有一个理念 ,即逻辑是需要哲学来为其辩护的 ,逻辑的研究要有一个哲学的基础。哲学逻辑是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哲学理念已经深深地灌输进去 ,哲学与逻辑已水乳交融 ,两者的联盟使得各自的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德国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和马克思都主张"两种实践"观,并都试图把"两种实践"统一起来.马克思在康德"两种实践"观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把"两种实践"统一于"生产实践"并赋予"生产实践"以本体论意蕴.马克思在康德"道德地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把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改造和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前提,并进而赋予社会技术以本体论旨趣.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逻辑分析到语言语义分析是卡尔纳普拒斥形而上学的策略转变。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转变已预示着卡尔纳普从完全否定形而上学向以“语言构架”理论间接谈论本体存在问题的过渡。换言之 ,后期卡尔纳普讨论了他所拒绝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其语义分析的“语言构架”理论的探析 ,指明这种理论的存在论意义和实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图书馆教育观”的命题,分别论述了3个问题:一是它的研究理论体系的原则,整体性,有序和动态,等级系统和系统发展是构建大图书馆教育观研究理论体系的三大原则;二是构建它的方法论基础,确定学科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的关键,从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逻辑分析、演绎推理思维过程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段;三是其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存在发展论、本质论和实践论是大图书馆教育观研究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纲领确立于现代逻辑主义与传统经验主义的结合,这一结合构成逻辑经验主义理论构建所依托的本体论预设。逻辑经验主义后来所陷的理论困难,虽然表现为源于逻辑困难,但实质上源于这一本体论预设本身固有的理论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渊源;对于理念范畴的本体论意义、宇宙论意义和逻辑意义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理念由于其自身的永恒不变性和完美性,首先获得了本体论和宇宙论上的优先地位,而理念相对于具体事物的逻辑上的先,则是由它在本体论和宇宙论上的优先地位所确定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产生是非差别的认识.第四部分,从实践论的角度阐明合于大道的途径即破是非、泯差别.本文以佛道两家互参,阐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之中,信任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冲击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吉登斯对信任有过比较深刻的阐述,认识到现代性制度与信任有着本质的关联性;信任与风险总是交织在一起;信任就是本体性安全的建立.但他对信任的认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文章着力于在现代性的宏大背景下考察吉登斯"信任观"的研究理路,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反思其利弊得失,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应对当代信任危机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开始以来,"问题"取向与"主义"取向一直就是学界争论的研究价值选择的问题。该问题争论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应该关注实践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学科建设问题。随机抽取两个权威的高等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与《江苏高教》(南京),对这两个杂志2010年所设栏目及发文属性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问题"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主流;"主义"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国存在着先天不足与种种弊端。由此来看,研究的"问题"价值取向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