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3.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  相似文献   

2.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1):104-105
西方式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曾国藩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不谋而合。他曾经在日记中说:"治事……之道三端,曰剖析,曰简要,曰综核。剖析者,如治骨角者之切,如治玉石者之琢。每一事来,  相似文献   

3.
南宋官员吕本中,在所著《官箴》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此,后人石渎子有着一番深刻的阐释。石渎子说:“清、慎、勤三字乃居官之真修。不清,则我取一也下取百焉;我取十也,下取千焉。我以之适口,民以之浚血。我以之华体,民以之剥肤。我以之纳交游,民以之卖妻子。我以之遗子孙,民以之损田庐。我以之恣歌舞,民以之啼饥寒。伤哉!以此思清,清其有不至乎?不慎,则一出令之误也,而跖盗之弊生。一听言之误也,而雍敝之奸作。一用人之误也,而狐鼠之妖兴。一役使之误也,而劳怨之声起。一听断之误也,而劝惩之道塞…  相似文献   

4.
杨建祥 《领导科学》2012,(18):25-27
曾国藩自滚自爬,悟出一套别具匠心的做官秘诀。他仅用一字,作了最富实践性的概括——"熟"。曾国藩对求"熟"深有感慨:"人有恒言,曰‘妙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  相似文献   

5.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解老》亦云:“盖事大众而数遥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此即治大国不要以烦苛之政扰民,而要“清净无为”,所谓“清净可以为天下正”。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一书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警句,在  相似文献   

6.
时事政策     
《领导决策信息》2013,(27):10-11
作者:宫玉振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2月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集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文学家于一身。在他的提议下,清王朝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办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北大国际MBA教授宫玉振的新书《大道至拙》将曾国藩的处事为人之道,归纳为"重、耐、浑、明、辣、慎、暇、裕、强、恕、勤、实"12个字,并围绕着这12个字展开论述,从领导力的  相似文献   

7.
圣人     
希神,少承庭训,以为圣人乃天下之至人,行可为百世师,言可为天下法,必无凡俗之行。视左右,尊长师友皆凡近,不足为伍。乃仰天叹曰:“不得圣人而事之,生何为!”或告之曰:“朱子,今之圣者也。”  相似文献   

8.
求缺不求全     
苏子瞻有一首诗:“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后来清朝的曾国藩将它改写为:“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相似文献   

9.
河之洲     
太祖见陈友谅镂金床,曰:“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即命毁之。侍臣曰:“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太祖曰:“既富岂可骄?既贵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处富贵者,正当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乎?其致亡也宜矣。覆车之辙,不可蹈也。”(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同是评论陈友谅的镂金床,明太祖的话较之侍臣的话,说得更深刻、更透彻。“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言外之意似乎“既富而骄,既贵而侈”就不会取败了。朱元璋抓住侍臣之论的这种弱点,深入进行分析,指出“处富贵者,正…  相似文献   

10.
正"王道"一词,最早由孟子提出,即"圣王之道",提倡圣人成为王者,以仁政治天下。"王道"常与"霸道"相对。霸道以法制、权势治天下。古人有云:"王道务德,不来不强臣;霸道尚功,不伏不偃甲。"王道主张"以理服人",霸道则强调"以力服人"。一、相辅相成的王道思想与霸道手腕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法家则认为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纵观历史,推行王道的唐太宗与推行霸道的秦始皇,都成就了一番大业,  相似文献   

11.
雍正帝认为,"治天下之道惟用人,除此皆末节也。"他在选拔任用内外官员上,除首要考察是否清正廉洁公忠勤慎外,还要求官员要有干事的魄力。知县不干事坐五年大牢雍正帝指出,当官的若是不干事或干不了事,人品再好,也不过像个"木偶",是个摆设,起不到治世安民的作用。雍正曾把  相似文献   

12.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13.
王妍 《领导文萃》2014,(9):46-47
<正>曾国藩说:"太柔弱就没有力量,太刚硬就容易折断。刚与柔相互调和,才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之道。"谈话也应如此,措辞太强硬就会激化矛盾,太软弱又不能争取到应有的权利。所以说刚柔相济才是高超的谈话之道。规劝后有警告,令对方及时回头一伙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美国环球公司的客机,因燃料耗  相似文献   

14.
正盘点2014年老百姓关注之最,当数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强力反腐、频频"亮剑",使一批大大小小的贪腐官员应声落马,让世人振奋、百姓称快,同时也印证了一个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依法治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官。我国早就有"清流必先正源,治国必先治吏"的说法。清初政论家唐甄在《潜书》中写道:"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而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新中国成立不久,  相似文献   

15.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8):37-38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  相似文献   

16.
处世四字诀     
正缓,可以免悔。涵养体现在缓上,言语行为皆是。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退,可以远祸。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舍,可以养福。物忌全得,事忌全美,人忌全盛。静,可以益寿。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相似文献   

17.
渊得书,笑曰:“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乃使温大雅复书日:“……”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相似文献   

18.
雷瀚 《领导文萃》2005,(1):89-91
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此子房教之也。至诚对人,虽忍不阴,虽狠不毒。 汉初三杰,张良居首。汉高祖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张良别号)功也。”司马迁自述作《史记》“留侯世家”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 至诚见智计,不觉险诈 至於这“因机乘势”的工夫,张良又运用得宜。其关键,一在于张良忍到狠处,能狠;另一功夫则在于一个“静”字。 张良的静,正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张良少私心、无利欲之念,所以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能对大事泰然观察、判断,往远看,往…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家胡瑗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企业要发展也要教育,我们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企业培训,但是企业对培训始终看法不一,甚而有误,而这些观念又将直接导致企业培训在目标与手段上的脱钩——  相似文献   

20.
正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做人就两个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上,能知道。"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礼记》说:"人不学,不知道。"那么,人应该知道哪些"道"呢?第一,道不离日常生活。庄子说:"道在屎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