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领导干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经常出现因"躲""拖""堵""懒"等心理所致的应对不及时、不主动、不科学、不到位的失范现象。针对这些问题,领导干部要突出"快",第一时间发声;聚焦"准",主动精确回应;把握"度",恰到好处应对;着力"效",提升舆情处置力。  相似文献   

2.
在累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与处置过程中,常有一些舆情引导的错失,应该引为鉴戒:信息发布中心"非中心化",专家盲目说话成"砖家",信息公开不及时、留死角制造"舆情盲区",与网民死磕激发"次生舆情",过于零碎化的报道失却"新型举国优势"。  相似文献   

3.
<正>网络舆情发生后,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恰当言行往往会造成舆情态势进一步发酵,引发"次生灾害",为官方的应对增加不必要的困难。所谓"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在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因其他一些外界原因而引发的一系列新的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灾害链。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并起主导作用的是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就是"次生灾害"。借用这一理论,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是指在网络舆情应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为新闻评论、BBS、博客(Blog)和聚合新闻(RSS)。当前今后,权威引领网络舆情,不仅可以规避谣言、"杂音"和"噪音",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一要正面引领,打造主流舆论"核心引力场";二要创新权威引领网络舆情的方式方法;三要依法治网,提升监管水平,从技术层面把关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5.
<正>政务舆情回应是行政机关在互联网时代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在政务公开工作框架内对政务舆情回应进行了总体性、原则性的部署。为了避免"程序空转""制度失灵",真正切实增强政务舆情回应能力,提高政府部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社会,无论是网络推手炒作谣言,还是官方微博积极应对,都可视作舆论领袖在舆情演化过程中发挥传播影响力。本文将舆情演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分别应用不同的仿真模型对不同作用舆论领袖的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第一个阶段是舆情危机爆发阶段,即舆情危机"从无到有",分析网络推手在该阶段的扩散影响力,以SIR经典传染病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有网络推手作用的扩散影响力模型;第二个阶段是舆情危机平息阶段,即舆情危机"从有到无",分析官方微博在该阶段的证伪影响力,以Lotka-Volterra竞争关系模型为基础,研究官方微博如何发挥证伪影响力与网络推手进行博弈。结合具体舆情实例对阶段式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并提出如何根据舆论领袖不同传播作用应对舆情危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帮助决策者打击网络谣言、平息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媒介素不能与时俱进、不会运用新媒体引导舆情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准备不足、知识本领恐慌、宗旨意识淡薄。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要不断提升运用、管理和驾驭新媒体的能力;要准确认识"时",精准把握"度",不懈追求"效"。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子:舆情乱象的领导责任我国网络舆情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难题,不管是宏观层面的治理战略、中观层面的治理结构,还是微观层面的治理方法,都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明确方向与经过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系统方略。具体而言,表现为战略性、结构性、方法性的三重问题。其一,在舆情治理战略中始终缺乏一个清晰的长远规划,"舆情调控一放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缺乏统一、固定、明确的衡量标准,不是左就  相似文献   

9.
正为保护作风正派又锐意进取的干部,各地相继出台了容错免责举措。但不容忽视一个问题:由于舆情干扰,有关部门爱莫能助,往往需要妥协、折中,免责难以到位。为此,要重视排除舆情对容错机制的干扰。大力宣传"三个区分",营造容错浓厚氛围。向全社会宣传容错免责机制对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  相似文献   

10.
乔丹 《领导科学》2020,(2):110-112
"舆论搭车"是社会公众基于"共情"产生的关注舆情事件、引发舆情目标转移、倒逼公权力介入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舆情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在面对"舆论搭车"时出现了不作为、不配合、不妥帖、不矫正等问题。政府"双微联动"能够引导"舆论搭车"趋向,增强舆论传播的快速性和精准性,形成舆论传播的集群效应,规避和弱化"舆论搭车"现象及其负面影响。为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双微联动",构建立体化政务信息传播新格局,提升政府"双微联动"的运营能力,搭建政府"双微联动"实施框架,更好地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相似文献   

11.
《法制日报》2013年1月22日【舆情视点】热点舆情事件都会慢慢变冷。但《法制日报》1月22日文章表示,如果把冷处理当成搪塞或应对舆论关注的权宜之计,最后不了了之造成"烂尾",这种"冷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对公众舆论的敷衍和对国家人民利益的不负责任。这样的"冷处理"不仅冷了事件本身,更冷了群众对政府处理问题的信心。《新京报》  相似文献   

12.
政府"触官"舆情是指由政府官员言行引发的舆情事件与舆论态度。政府"触官"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速度与回应质量不匹配,会影响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政府"触官"舆情回应弹性受到内外部环境压力、舆情注意力分配、多元主体博弈、政府回应能力等多维度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通过借助内外双重环境压力、合理配置舆情注意力、完善主体博弈策略、提升舆情回应能力等调适"触官"舆情回应弹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政务舆情地方政务舆情决策预警舆情微博博客舆情外媒外电舆情突发事件舆情二月舆情关键词:东莞、扫黄、雾霾、马上体、"单独两孩"、房闹、假减暂、训诫中心、车改、黑金帝国微博博客舆情TOP10中国领导人卡通形象网络走红复旦投毒案庭审记录公布引热议微博大V喊"东莞挺住"挨批网民热议"老板被处长搞垮"降雪致50条高速受阻一封了之引热议百合网因"逼婚广告"遭网友抵制沈阳大东区"公务员禁看黄片"引热议网民自曝春节官员亲戚家"羊肉没了"微信拜年成"新宠"新闻联播结尾卖萌引网友围观微博博客舆情  相似文献   

14.
舒泰峰 《领导文萃》2010,(24):37-38
<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4月12日发布"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排行榜以"较为得体""有待加强""存在明显问题"和"严重失当"四种评价方式,对该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了考评。  相似文献   

15.
《环球时报》2013年1月7日【舆情视点】黄灯之争终于告一段落,回顾此事,有司机欢呼"胜利",有网友提出"朝令夕改"的质疑,也有专家认为这是成功的"官民互动",恰恰说明相关部门从善如流。《环球时报》1月7日社评指出,黄灯条款引发激烈争议,公安部不断与民间的批评声音互动,并最终接受了难  相似文献   

16.
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一要确立政府部门主体地位,明确各级政府网络舆情管理职责;二要把握网络舆情管理原则,建立完善各级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三要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分工,科学制定舆情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四要持续监测网上舆情活动,实时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动向与动态;五要统一指挥部署应对预案,有效掌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化;六要建立网络舆情评估制度,切实做好舆情统计分析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舆论上的焦点事件,这已经成了常态。舆论上的热点不仅仅是人们的谈资,从政府的角度讲,也是要应对的舆情。如今,各级政府的舆情意识越来越强,一有舆情出现,就要赶紧"灭火",哪怕是人为制造的热点,抑或是自然形成的热点事件中某些人刻意推波助澜。这样的机制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么想吃奶的孩子就会比赛谁哭得响,在这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在大学生上网已经普及化的今天,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行为模式构成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样态。我们应该怎样因势利导,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一、研究思路与样本简介所谓"网络事件",即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  相似文献   

19.
刘军 《秘书之友》2013,(4):26-29
众所周知,舆情信息在领导决策中起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非常重要,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所谓舆情,简单地讲,就是指公众的意愿和态度,亦即社情民意。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舆情信息工作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舆情信息工作的新变化,反映了新形势、新任务对舆情信息工作的新要求。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舆情信  相似文献   

20.
张蕾 《秘书之友》2013,(3):14-1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也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形成多元、发展迅速,对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影响巨大,如何应对处置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办公室作为单位上传下达、综合协调、文稿撰写和参谋辅助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