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问题员工"总的来说就是那些与组织、企业、单位整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不相符的员工。"问题员工"分为不同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问题,比如,有的员工无视组织纪律和领导权威,但工作业绩优秀;有的员工崇尚完美主义,处处追求完美,以至于与同事之间存在矛盾,但在某些问题上却有着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有的员工心理脆弱,不能与领导者和其他组织成员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成为"边缘人"。"问题员工"是管理的一  相似文献   

2.
从教近二十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有的经常说谎,欺骗老师、同学、家长或他人;有的经常小偷小摸或学习上作假舞弊;有的心理变态,看到什么都不顺眼,以致于经常损坏公物,破坏公共设施;有的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与人为敌,甚至专与同学、老师"对着干";有的学习无心思,不感兴趣,经常寻机找茬翻墙越壁网吧进,游戏、录像厅出,深夜不归;还有的明里暗中与社会上的"少幺毛"拉帮结伙,打架生事,谈情说爱……这些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手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悖于社会公认的正常学生的行为道德标准,这些行为常常被视为"问题行为",具有这些行为的学生通常被称为"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3.
正梳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通报的典型问题,违纪者之所以不收手、不知止,其心理存在的一些误区不容忽视。"查不到我"的侥幸心理从部分通报看,有些违纪者虽意识到"风声紧",但在未被查处前,总抱有"查不到我头上"的侥幸心理。这种侥幸,有的出于对自己隐秘手段的盲目自信。擅权任性的放纵心理有权任性,放纵妄为,会让人彻底失去对纪律的敬畏,少数党员干部因此公私不分、假公济私甚至损公肥私。有的凡事必请必送,组织公款  相似文献   

4.
任博 《领导科学》2007,(16):40-41
没有追随者,便没有领导者。因此,彼得·德鲁克教授认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拥有跟随者的人。"人们为什么要追随领导者?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者对追随者拥有影响力。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影响、改变追随者的心理和行为,赢得追随者的能力。因此,分析研究领导影响力无疑成为破解人们为什么追随领导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周健 《领导科学》2012,(24):28-31
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B=fP,E。生态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它不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理解为"单个的、孤立的原因线性效应",而是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把人的心理和行为放置于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中,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广泛联系中来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领导干部作为执政主体和承担公共职能的特殊职业人,在与周边环境广泛联系过程中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在这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类思维、行为,情绪的特征属性概念,即人的植物性特征。未经提醒或训练的人无法靠"意识"控制该部分思维心理行为的活动,而植物性特性又不包含于潜意识之中,人的各种心理、思维,行为特征的多种属性可以构成子弹头模型。了解了相应属性和模型,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的特定环境下,在组织中快速认识问题根源,协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化解冲突,在教育疏导,心理障碍辅导,甚至涉及公司决策层面的问题时,亦可以作为症结分析的指导工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企业"80后"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领导行为的四个维度对"80后"员工心理资本的影响。通过对327位"80后"员工的调查发现:员工的出生年份、学历、岗位级别和工作年限对心理资本有显著影响,人员关系导向领导行为、参与创新式领导行为对员工心理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毒性/破坏性领导行为对员工心理资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有的人,原来明明是清官,甚至能直接跟行贿者叫板"你休想过我这一关",为什么最后却沦落为巨贪?在进行了大量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为解答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心理学的解释,她将之命名为"心理绑架"。和暴力绑架一样,心理绑架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益。不过,在具体手段上,心理绑架则是软性、渐进式的,不必动用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组织结构和雇佣关系由传统的终生雇佣制度向合同制企业员工关系的转变和员工工作机会的增加,高离职率随之产生。造成企业员工离职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员工心理契约的违背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企业中,区别于文字性契约的隐性心理契约已经成为企业与员工之间非常重要的联系。心理契约最早出现于20世纪组织心理学家阿齐里斯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工作契约"来描述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随后莫里森等人把心理契  相似文献   

10.
09.5班,学生56人,其中男生三十人,女生二十六人,优生10%,中等生20,其余为差生.初一下期,学生表现出许多心理问题:有的少年老成,情绪消沉;有的面带微笑,内心焦虑;有的畏畏缩缩,心理恐惧;有的盛气凌人,性情急躁……整个班集体笼罩着压抑、悲观、厌学的气氛.  相似文献   

11.
<正>年轻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面临机遇、个人努力等因素,有的人走得"快"一些,有的人走得"慢"一些,有的人名气响一些、荣誉多一些,有的人沉闷一些、平淡一些。这本是人之常理,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搞"自我设计","镀金"思想较为严重,一心想着"到点就提拔",急功近利,静不下心、沉不住气。有的眼高手低,乐于对别人评头论足,片面地认为别人提拔是有门路、有关系,不是凭真本事、真学  相似文献   

12.
早在1894年,美国来华传教士明恩溥(英文名为"史密斯")就在《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将"面子"视为中国人的首位特征。众多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社会是一个讲"面子"的社会,"面子"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心理失衡与心理平衡相对,表现为与平常行为出现落差,容易出现激动、失落等情绪波动。对一个单位而言,员工心理失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目标的实现。一、心理失衡的主要表现心理失衡常导致情绪失守,会有一系列的表现,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单位中,有的员工认为自己的能  相似文献   

14.
周伟  李兴文 《决策探索》2010,(17):43-44
当前,道德滑坡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少数领导干部失德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有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阮,有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有的官气熏天、横行霸道,有的信念丧失、求神拜佛,有的趣味低级、包养情妇……这已成为腐败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不断突破老百姓心理承受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侯敏 《经营管理者》2012,(5):159+148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当前交通活动中极为恶劣的现象,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它由其其特定的法律内涵、独立的法律性质,以及独特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加重情节。由于客观情形的复杂性,我国刑法关于"逃逸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和做法上的差别,成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佚名 《秘书之友》2012,(9):43-45
加班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八小时之外的晚上和周末常常会被加班挤掉,有的公司甚至"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在这个"不拼命毋宁死"的职场年代,加班几乎成为每个职场人的常态,不光"思念是一种病",加班更是一种"毁人不倦"  相似文献   

17.
正"问题下属"主要指的是在思想品德、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严重缺点或非主流倾向的下属。近年来,随着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日趋多元,各个组织或单位"问题下属"的人数不断增多,其表现也五花八门:有的不合群,不爱交际;有的个性强,爱和同事与领导"顶牛";有的工作懒惰、懈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的倚仗某种背景,无视单位规章和组织纪律;有的倚老卖老,破罐子破摔,不服从管理,我行我素;有的心机重,自私自利;有的以单位存在的某些问题为把柄,要挟领导,达到  相似文献   

18.
赵旭  胡斌 《管理科学》2012,25(4):44-55
员工反生产行为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绩效、阻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分析反生产行为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经典的员工反生产行为形成机制模型,从突变理论的全新视角,在考虑人的心理随机扰动前提下构建员工反生产行为随机尖点突变模型。运用突变模型解释员工心理行为在个体情绪和情境压力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并基于随机突变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模型的数理分析提出员工反生产行为的避免机制和控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突变模型对员工反生产行为的解释优于传统的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完善的组织制度和员工关怀是有效的反生产行为避免机制,在控制负面行为危害上,心理疏导要比改善组织情境更有效率;在同样的情境压力下,心理状态的差异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员工行为,企业能通过调节心理阈值点明显降低极端反生产行为出现的概率;员工心理感知的恢复具有滞后性,企业要在基本应急补救措施上进行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杨卉  徐惠婷 《管理与财富》2008,(12):143-143,F0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改制、并购的频繁出现,管理者已深刻的认识到:人是生产力发展各要素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今管理界的研究焦点。而“心理契约”亦成为近年来西方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20.
"无直接利益冲突"作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源之一。在"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不同阶段,参与者的群体心理是具有不同特点的,由此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心理纾解重点也是不同的。在酝酿阶段,应防止消极情绪郁积发酵;在发生阶段,应阻却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化;在激化阶段,应遏制从众行为向越轨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