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约瑟夫.奈在冷战后期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包括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冷战的结束给美国带来了在硬权力和软权力上的绝对优势。但自伊战以来,美国政府推行粗暴的单边主义军事行动和在敏感地区强制推行民主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直接导致了美国外交中软权力和硬权力的结构失衡,并从整体上削弱了美国的国家力量。  相似文献   

2.
政治社会化不仅静态地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者之间动态的稳定器。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可以发现,产生于"国家—社会"关系一体化时代的单向管制型政治社会化模式难以适应"国家—社会"分离的现代化环境。因此,政治社会化的稳定器功能正在弱化,亟须对单向传递模式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引导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在异质化的历史条件下相互对话,进而共同建构能为社会亚文化普遍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亚文化之间建构衔接机制。这就需要关注次主流文化的建设,而建设次主流文化的核心是建设两型文化:创新型文化与参与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领导科学》2012,(23):1
佘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党软权力与政党现代化——基于中国共产党的视角》一文中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政党软权力削弱的原因,并从政党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政党软权力建构的途径。政党软权力削弱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意识形态的空间竞争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吸引力提出了挑战。二是"非政治党派"和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导致政党影响力遭到侵蚀。  相似文献   

4.
正从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下方面的举措至关重要。一是厘清并合理确定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边界。首先,从法理层面明确哪些是国家权力,哪些是社会权利。其次,在制度设计层面明确权力授受的具体程序。二是规范国家权力体系并坚持党对国家的领导。在中国,党对国家的领导,是党通过所掌握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尽管各国对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的表述不一,但不管显性也好,隐蔽也罢,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以美国为例,他们口头上虽然否定、贬低意识形态宣传,然而在事实上,他们非但没有削弱这方面的努力和投入,反而强化了其中某些"信条",不断有意识、多渠道地进行其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渗透。  相似文献   

6.
媒介与政治在议题的生成与扩散中交互影响与相互建构。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作用,以及标志性事件的发生,构成了媒介议题生成的基本条件。媒介议题的生成与扩散则是政治体制与媒介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共同塑造和建构在媒介中呈现出的议题形象。因此,借鉴政策研究中的多源流模型,构建包含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与标志性事件等变量在内的分析框架,以建立起理解媒介议题生成与扩散的动态系统模型。利用此框架分析作为媒介议题的"中国梦"的生成和扩散,为理解议题生成的触发机制与扩散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认为自己是西方政治、军事和传媒所针对的目标,西方旨在通过推行新自由主义战略,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世界霸主。因此,关于对外输出意识形态,相比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北京意欲保持防御态势。中国明确表示要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抵御西方实施"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资料表明,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控制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国家使用公共权力对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并且,支持性关系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个独立的关系维度,而不能简化为权力控制的维度。本文称之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双轴"关系"。双轴"关系是相对于公民社会经典理论中的单轴关系而提出的,后者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控制中的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双轴关系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提出国家与社会之间可以存在着建设性的关系,而是重在分出两重关系所构成的格局,认为支持可以独立于控制而单独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社区"微治理"中"软权力"的有效生成遵循着"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威望或威信生成"的逻辑,而"软权力"的有效运作遵循着"威望或威信的运用—微事件解决或处理—期望满足"的逻辑。虽然近年来农村社区结构的异质化增强,部分农村社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  相似文献   

10.
《领导文萃》2014,(11):37-37
<正>2013年的中国法治记忆,归结到一点,依然围绕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首先就必须用法治化的思维来反省和重建权力运转、制衡的国家模式。如果说以前的畸形维稳思路让国家治理陷入了被动,那么对依法治国中"治"的理解就需要有全盘翻新,实现从"治民"到"治官"的转变。最好的治理不是治理百姓,而是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核心便在于限政一项——对权力实现有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塑造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出发,针对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面临的挑战,给传媒在主流意识形态塑造过程中的角色作出了定位。传媒作为权力的媒体,一方面要牢牢地拴在政府的手中,保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更要支持和保证其健康发展,以丰富的形态,深刻的内涵自由的飞翔。  相似文献   

12.
权力始终是一把"双刃剑"。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及时揭露腐败行为,坚决查处腐败案件;在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领域、环节和部位,建立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防范腐败的发展蔓延;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靠法治制约权力,使国家机构和公务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确保权力在"刚性"的制度笼子里运行,有效防止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  相似文献   

13.
1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最近读到诺奖得主、芝加哥产权学派的科学领袖、102岁的罗纳德.科斯(1910—)一篇有关中国的论述,他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大事:从激进的意识形态到拥抱市场经济;从贫穷落后、与世隔离的国家到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国家.而这个过程又短短地浓缩在  相似文献   

14.
新视野     
<正>治理腐败的文化路径本质上来讲,权力与制度都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式。当我们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聚焦于制度限权时,有必要回过头来从权力与制度形成的文化背景上探寻权力的"良治"之道和制约权力的"源头活水"。核心价值观:规制权力变异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指引着干部权力使用的目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皖中地区DG村的田野调查,分析了主导村委会权力运作的"老板"村干部进行权力运作所依赖的资源:村委会本身拥有的村集体资金、村集体资产、村集体资源等物质性资源;国家给予村委会的国家制度、国家政策以及属于国家职能部门在乡村社会的设施和权力等权威性资源和项目资源;村干部自身拥有的在村庄内部因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互惠关系、共同经历以及经济合作关系等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等社会性资源。  相似文献   

16.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是支撑一个人主体意识的基石,也为个人发展明确目标,为民族和国家进步凝聚共识和力量。现阶段,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战"的新空间,西方国家重视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知敏感人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使这一群体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工具,国家治理决定着国家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方向。国家审计是国家利益的基础,有助于推动经济政策和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权力运行的载体,是完善各项制度的保障因素。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权力制约、利益协调、机制创新、风险防范的作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的耦合要以"审计国家"为耦合目标,以"过程治理"为耦合原则,以"国家善治"为耦合路径,以"公权制约"为耦合手段,让国家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决策、维护国家治理秩序、促进国家治理创新等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雪冬 《决策》2013,(8):19
面对社会的成长,国家要充分认识到国家权力是有边界的,并且边界不是自己单方划定的,而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最近发生的围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内容的讨论,反映了社会对国家权力不断扩张的忧虑。中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方面社会在不断觉醒和成长,开始有意识地抵制国家  相似文献   

19.
因网络反腐而下马的官员所能警醒世人的无非是贪赃枉法必然要承受法律的制裁,起因可能是网民监督,利用网络进行权力的博弈,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网络政治的一种体现。如今,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模式,网络反腐又是怎样让政治腐败犯罪当事人落马的呢?其过程又是如何?本文试图以"杨达才案"为个案进行"过程—事件"的叙事与分析。研究得出,这样一场"无声的革命",背后却是"网络举报—媒体关注或网友转播—制度惩治"的一条反腐路径,且与以往的反腐体系(运动反腐1+权力反腐+制度反腐)比较来看,已经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四维一体"(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网络反腐)的反腐新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0,(7):149-150
<正>《后资本主义社会》[美]彼得·F·德鲁克著傅振煜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在未来极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国家仍会是最有权力的政治机关,只是不再有绝对惟一的地位,它必须逐渐分出权力给其他的组织机关与决策者。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民族国家会分出哪些权力来?哪些机能会变成"超国家的"?哪些会变成"跨国家的"?哪些又会变成"地方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