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框架下推进乡村治理创新面临法治推进与自治、德治传统难以有效融合,法治路径的地位边缘化,"知情祛魅"现象凸显等现实困境。其原因在于乡村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治理主体的法治素养不足,治理机制法治化程度较低,治理环境的法治氛围不足。为此,需要坚持立法先行,构建层次分明、结构有序的乡村法律制度规范体系;理顺乡村治理体制,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组织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依法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法治宣传的途径和方式,营造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氛围;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素养,打造法治化的基层干部队伍;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强化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发展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通过教育精准扶贫,确保贫困家庭学子人人能上学、上好学,同时帮助贫困户树立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教育扶贫工作上,恩阳区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精准要求,取得了一定成效: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突出精准,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控辍保学,义务教育有保障;教师挂联帮扶,助推脱贫攻坚;立足乡村办学,因材施教育人。但该区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仍存在着乡村教师队伍质量难保障、贫困户思想怠惰等问题。在今后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切实抓好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的过渡与转变工作。一方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教师扎根贫困地区的决心;另一方面,扶贫更扶志,拔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劣根。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贫困退出能巩固、可持续。  相似文献   

3.
生态精准扶贫法治保障,有利于确保生态精准扶贫实施及其成效的可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通过调研,系统梳理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提出优化对策,以期实现生态精准扶贫的法治化运作及其成效的持久巩固,为促成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责任担当,在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成色足、亮点多的成绩单,谱写了乡村振兴邮储样板的"四川篇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5.
构建长效扶贫机制既是对精准脱贫的延续,也是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构建长效扶贫机制中,要抓住解决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整合、完善和创新精准扶贫政策,有效统一长效扶贫机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效激发社会扶贫力量等重点和难点,既继承精准脱贫中的有益经验,又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新要求、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完善和创新扶贫机制,做好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长效扶贫机制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模式过于注重完成脱贫任务,而忽视了在扶贫过程中注入人文理念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帮扶过程中缺乏对贫困户的人文关怀,精准识别过程中缺乏人文维度指标,贫困文化导致的“等、靠、要”思想,农村精神空心化的难题,以及对扶贫干部的包容理解不足等。基于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要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治理理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怀与职务晋升激励;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破除农村空心化难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中存在着高减贫速度与低减贫质量、干部扶贫能力应然要求与实然状况、农村干部劳动付出与实际收入倒挂等突出的现实矛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精准扶贫考核中增加"脆弱性脱贫"识别指标,立足乡村资源提高扶贫项目执行力,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可以有效化解精准扶贫中的突出矛盾,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不讲法治讲人治、不依法治依情治、不以法治以权治、不用法治用官治等非法治形态。究其原因,主要有治理规则、治理能力、治理协作、治理土壤等方面的因素。实现农村法治化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多措并举进行综合矫正:建立健全涉农法律法规,实现"治有良法";提高治村干部法治能力,确保"治有良吏";丰富农村法律服务资源,实现"多方合治";厚植农村法治文化土壤,确保"官民同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涉藏地区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群众收入与消费水平稳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产业扶贫"造血"取得一定成效;融资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绿水青山筑起脱贫致富之路。但同时,涉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地区间差异明显;农村金融机制创新不足,协同发展困难较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业化进程较慢。涉藏地区乡村振兴应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依托,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协同;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内生发展能力;把握绿色发展方向,推进产业扶贫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衔接;重视生态保护,实现地区绿色发展;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注重西藏与涉藏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进入平稳转型阶段。后扶贫阶段的相对贫困已经转变为多维度贫困、发展型贫困,并具有长期性、脆弱性、动态性等新特征,为此,应全面厘清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以及现实逻辑,着重从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韧性、强化扶贫产业功能以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1.
精准脱贫是当前三大攻坚战之一,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该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方式,梳理了南平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并结合精准扶贫的特点,分析特色农业在精准扶贫上的可行性与效益性,以探求特色农业在精准扶贫上的作用和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发展特色农业符合当前南平七大产业发展规划,也是有效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应以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为抓手,带领农民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河北省隆化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破解农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为突破口,在密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实施了"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这一模式,体现了政府、银行、企业、农户和保险公司五方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了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破解了多年来困扰中央和地方的"贷款难、贷款贵"问  相似文献   

13.
要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需要扶贫主体和贫困户的共同努力。当前脱贫攻坚背景下出现了少量"因懒致贫"的贫困户。从表面上看,该现象表现为部分群体宁愿"等、靠、要",也不愿参与脱贫攻坚实际工作,导致自身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实际上,"因懒致贫"现象的产生有贫困户自身的原因,也有客观环境以及刺激因素作用的原因。要实现对"因懒致贫"现象的有效治理,需要将其置于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针对深层次原因,从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脱贫责任、优化资源投入、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统筹考虑,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4.
<正>打造骨干队伍,配强攻坚力量。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精准扶贫成绩显著、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镇一把手的岗位上。把脱贫攻坚业绩纳入"三位一体"考核内容,制定领导班子扶贫业绩精准考评办法,落实党建述职评议制度,推动其在脱贫攻坚中当好组织员、参谋员、执行员、管理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党的建设的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党自身治理法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党自身治理法治化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趋势,因为这是国家法治化的根本要求,这是在依法治国框架下建设一个法治化执政党的要求。实现党自身治理法治化,必然要走依法治党的道路;实行依法治党,就是要使国家法律力量介入党的自身治理,使国家法律这个党内管理监督之外的公正而有效的力量,深层次介入对党权及其运行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当前,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推进依法治党,这个形势已经刻不容缓,要把依法治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的重点就是要实现党内法规的相对国家法律化,使党内治理与法律治理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6.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以足够的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朝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健康推进。"三农"问题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在方向上不能出  相似文献   

17.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党重要使命,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概念,作为旅游大省的四川,多年来积极响应、深入实践,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部分偏远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降低了旅游扶贫精准度。本文通过对四川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针对性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以期为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助力我国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及社会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精准化资助工作模式,通过家校协同方式,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健全学生资助制度。"[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  相似文献   

19.
正问题296:28岁的田德忠是S省巩岩村的村民。多年来,他一直单身,父母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近两年田德忠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不仅获得了供销社的小额贷款,而且还学会了葡萄种植技术,走上了脱贫之路。"过去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就是要找准穷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变‘漫灌’为‘滴灌’。"S省扶贫办主任姜  相似文献   

20.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提出以来,我国面临的脱贫攻坚任务被进一步提上日程。进行精准脱贫更根本的是要确保脱贫的持续性。四川藏区是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一体的特殊贫困地区,区域脱贫任务更重、难度更大。目前,我国的精准脱贫工作依旧面临着脱贫主体能力不足、脱贫供体功能受限、脱贫载体脆弱、脱贫矛盾凸显等难题,因此,在精准扶贫思想下,探讨脱贫主体——供体——载体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于新时期内确保脱贫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