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萌 《领导科学》2021,(2):8-12
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对网格化管理存在的"泛行政化""服务供给有限性""社区治理主体协调困境"等局限的全面超越,从"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转型是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趋势。从天津市X区L街道的社区网络化治理实践来看,其在纵向组织的构建上,实现了行政—党建复合网络架构和治理资源整合;在横向机制上,通过民主恳谈会实现了交流机制的设立,实现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动员与组织参与。该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社区网络化治理必须坚持整体性治理思维,把社区网络化治理看成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不断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政府应在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并实现社区善治的框架内,致力于寻求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点;要充分重视社区精英在社会合作和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社区精英吸纳工作。  相似文献   

2.
精英主义理论家认为"精英铁律"无处不在。在我国村庄场域中,"精英铁律"表现为村庄精英治理现象的存在。从自治形态与精英治理两个维度对现阶段村庄精英治理进行解读,精英治理具有积极价值,是村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种阶段性与过渡性现象,但在此过程中要警惕精英治理异变为精英垄断。  相似文献   

3.
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国内学者近两年对城市社区治理进行了见仁见智的探讨。文章主要从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以及国家-社会-市场三种力量间的冲突与协调等四条路径对近两年既有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综述,学界已就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多中心社区治理结构的形成等达成共识,协作治理将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正>从“管理”到“治理”,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被赋予了不同属性的新职能。市场化属性突出的企业也是社区治理多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与社区治理在融合逻辑上存在着强耦合关系,在融入实践中也不乏典型成功案例。本文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梳理,总结提炼了当前企业融入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途径及必要保障,以期激发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提升参与治理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为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环境和内容都有重大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我国社会管理适应新形势的重大创新。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基层社会  相似文献   

6.
李晗 《管理科学文摘》2014,(33):174-177
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这一地区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增加,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一刀切"社区治理模式面对挑战,社区治理陷入困境。上海市宝山区G镇构建自治与共治的社区治理体制,构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这是突破国家主导的一元化社区治理体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关键环节。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结合自身特点,实践出多种社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暴露出六个方面的问题,即党建引领作用不强、社区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组织服务不实、主体治理职责不明、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公众参与意识不足。厘清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对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助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社会"关系或政社关系是西方学界研究社区治理的主要视角。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研究沿用西方的政社关系视角,忽视了党在我国社区治理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社区治理研究中的党建维度普遍缺失。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的视角从政社关系转向党社关系,是回应社区治理失灵的需要,也是我国政治权力结构与党的宗旨和属性的体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应当遵循以组织融入促进有效在场、以机制创新促进有效动员、以综合服务促进有效治理的路径,实现党建与社区治理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9.
《领导科学》2015,(3):64
"官之至难者,(县)令也"。自古以来,"郡县治,则天下安"。县级政权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县级政权的"当家人",县(市)委书记更是责任重大,过去,县(市)委书记的权力缺少有效的监督,作为"县太爷"的县(市)委书记权力过于集中,有的大权独揽、盲目决策,甚至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成为"落马官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体制改革、作风建设都进入一个  相似文献   

10.
"精英群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随着城乡二元分化矛盾的加剧,"精英群主"的流失已成为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性难题,乡村的重建与振兴迫切需要"精英群主"的培育和回流,这离不开乡镇基层政权力量的支持。培育乡村"精英群主",乡镇政府须积极优化乡村"精英群主"成长的政治环境,为社会组织"精英群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精英群主"服务农村建设,保护和扶持文化"精英群主"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1.
【政策背景】2014年,上海市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一号课题"并举全市之力推进,拉开了上海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基层社会改革。2014年12月,"一号课题"结出硕果,形成"1+6"文件,主要解决街镇体制机制,基层队伍力量建设,管理、执法等治理资源配置,基层组织基本经费托底保障等突出问题。让街道转职能:给基层增能力职能转变:呼应基层群众需求街道主要履行加强党的建设、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治理、监督专业管理、动员社会参与、指导基层自治、维护社区平安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在村落社会派系化背景下,派系精英之于村庄治理具有独特功效。主要表现为:派系精英是村级社区社会关系网络的关节点,派系精英是实现乡镇与村对接的一个重要环节,派系精英主导村庄政治及其民主化进程。精英民主理论对当前派系精英介入下的村庄治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对今后进一步推进村庄治理具有启示意义,即加强选举制度的建设,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精英流转机制;加强村级事务运作的制度化建设;推进村庄治理中的分权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社区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发展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当从构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高度进一步推进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对社区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和管理,社区民间组织也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提升社区民间组织对社会民间力量的治理与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当前的社区治理中,居民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不足制约着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的组织化力量,增强居民集体行动能力;将信息技术嵌入赋权行动,拓展居民参与治理的渠道;夯实社区赋权的制度基础,为赋权居民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5.
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需要一定的媒介、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山东省某地L村"三治"融合的治理案例研究发现,信用体系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它提供了城乡社区治理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界面,通过对治理主体的角色界定、渠道提供、规则设定、作用保障等建立起公众参与的城乡社区治理框架;另一方面,它将制度逻辑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主体创新和实践的动力,使得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都能够以城乡社区治理主人翁的意识和心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在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逻辑框架下实现法治为本、德治为引、自治为基的"三治"融合。  相似文献   

16.
微观治理(以下简称"微治理")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微治理有助于培育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微治理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控政府和社区、顶层设计与社区探索之间的关系,积极指导和提高组织能力。推动微治理,需要将立法与释法有机整合,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借鉴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经验,提高城市社区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促成中国人口空间布局的系统变化,"过渡型社区"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显现。"过渡型社区"治理的复杂情状形成了环环紧扣的三大治理难题: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流动人口社区融入困境以及失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的社区整合困境。基于对居住主体的细致区类,探究有机整合多元主体治理合力,并促成治理行为优化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中的"寡头政治"也就是由少数人控制村庄权力和资源的政治模式,表现为村级权威结构的相对稳定、资源与权力的相互嵌入以及公共利益的隐蔽攫取。"寡头政治"的产生有其相应逻辑,从内部视角分析,政治空间扩张、乡村精英联盟和村民伦理道德催生了"寡头政治";从外部视角看,外生利益输入、政治庇护结构、社会力量薄弱是其产生的基础。"寡头政治"是对乡村治理目标和治理秩序的一种挑战,不利于国家政权巩固、现代公民培养和公共服务提升,因此须加强对"寡头政治"的规约,通过乡镇政府监督、完善权力运行机制以及解决文化权力不对称问题等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基层民主政治取代"寡头政治"。  相似文献   

19.
"共建共治积分银行"是一种基层社区治理创新模式,其实质是用经济理性因素促进道德理性发展。从非理性的视角考察"共建共治积分银行",主要是指承认社区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以及社区工作者面临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困境。从S市F街道"共建共治积分银行"的运作情况来看,其为社区注入了新鲜活力,培养了居民的互助公益行为和参与社区治理的习惯,培育了社区自组织和社区骨干,但也面临着运营体系不完善、服务延续性较弱、积分评价不系统等困境。未来,"共建共治积分银行"模式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完善"共建共治积分银行"体制,优化社区居民体验;整合积分服务资源,搭建多元共治体系;培育志愿服务队伍,壮大社区共治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就国家的宏观统治而言,宗法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结构形式为专制主义"密室政治"提供了制度前提;而在基层治理中,族权与政权的结合为重人情而轻规制、重礼仪而轻法度的"密室政治"提供了基本组织形式;传统的政治伦理化取向,促成了追求理想人格、呼唤完美典范的英雄主义情结。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密室政治"造就了一批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政治精英和道德楷模,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