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人情本是道德情感至真至善的体现,但是随着权、利、欲的渗透,正常的人情往来就会蜕变为权情往来,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可能"束缚"手脚、"绑架"身心,甚至演变成贪污腐败的温床。因此,领导干部逆转人情"绑架",既是为政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也是净化政治生态的希望所在。一、人情"绑架"的特征与实质人情"绑架"是指在礼尚往来的语境中,通过不断地给领导干部送单向人情制造和强化其负债感,最终达到以公权偿还人情之目的的心  相似文献   

2.
人情广泛存在于领导工作中,如果能够较好地运用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人情、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人情、领导与上级领导之间的人情,就能充分发挥其"药性";而运用得差,就会使其沦为道德面具、情感加持和物质诱惑下的人情"毒药"。领导要正确处理人情与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人情在融洽感情、拉近距离、解决疑难杂症上的"药性",摒弃人情在工作中走偏、走歪、走邪的"毒性",把控好人情密码,掌握好人情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热情,讲究"呼啦"一下子一拥而上。比如吃饭结账,一伙人会为争着埋单而在那里撕扯;比如谁家有急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立马就会聚拢过去七嘴八舌出主意。几千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人情交织的历史。但好多事成在人情上,也坏在人情上;温暖在人情上,也扭曲在人情上。好人情是一笔沉重的欠账。在人情泛滥的社会里,最先沦陷的,往往是契约和规则。  相似文献   

4.
<正>公元783年,陆贽上书唐德宗:"臣闻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故仲尼以谓人情者圣王之田,言理道所生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清人祝庆祺编辑的《刑案汇览》中也说:"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这些话典型表达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情。此处所谓的人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心理倾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意识,二是人不可避免的软弱。这就不是"人情世故"中所谓的人情。人  相似文献   

5.
<正>"公款吃喝"是人情关系功利化的一种体现,提供了把组织关系转化为私人关系,把组织事务转化为私人事务的媒介,成为政府处理公务的人情成本。在饭桌上,陌生人变成熟人,进而被纳入人情圈内,有助于把公务转化为私事,按照对"自己人"要尽力而为的逻辑处理。反之,"公事公办"在中国的语境下往往意味着公事难办或拖  相似文献   

6.
吴黎宏 《领导科学》2012,(24):10-11
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情的含义包括人之常情、恩惠、情谊,也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重人情的国度,无论生活关系还是政治关系,都为浓厚的人情所浸润,至今仍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投桃报李"、"滴恩泉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与普通群众一样,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亲戚朋友,肯定也要讲人情,不近人情的领导是难以凝聚人心、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但是,人情也有其世俗、庸俗乃至功利、丑恶的一面,人们或多  相似文献   

7.
管理学研究中的证实、证伪、还原与诠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力 《管理学报》2009,6(10):1285-1290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研究方法经历了从证实到证伪的发展历程."迪昂-蒯因命题"的提出以及蒯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论文,动摇了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就实证方法的操作程序而言,研究者普遍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但在管理学研究,特别是有关组织文化的研究中,一些概念如"人情"、"面子"等很难被还原甚至不能被还原.鉴于此,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有必要主张包括诠释研究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认为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正如上面提到的,入圈就能得到好处和实惠,不入圈就要受到冷落甚至打压。干部能否得到提拔重用,要看与上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关系亲疏。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人情往来,乃人之常情,人在情感的"驱动"下来来往往以体现温暖,无可厚非。然而,许多人将人情往来作为工作、生活的"润滑剂",于是,人情往来变了味变了质,"以礼代贿"招摇过市,无所顾忌,人情便异化为腐败的温床。人情往来中腐败现象种种人情往来主要发生在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嫁娶、生日、乔迁、住院等特殊"节点"。因为披着"过节"或"贺喜""慰问"这样的外衣,借人情之名,行贿赂之实,送者和收者往往都显得"自然"  相似文献   

10.
<正>从近年曝光的腐败案件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违法乱纪的官员都栽在"熟人"关系上,人情成为他们逾越不过去的陷阱。几乎所有领导干部都曾饱受人情的困扰。事实上,人情本无错。人情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这是人情的本原,也是人性的本原。但是,人情又隐含着腐化变异的风险,当它参与物质或利益交换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的原貌。这时候的人情,或是掩盖非分企图的遮羞布,  相似文献   

11.
杨士明 《经营管理者》2009,(16):164-164
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人情"的国家,人情关系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还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本文详细阐述了人情关系在餐饮企业营销过程中前期、中期及后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资治通鉴》记载:大臣陆贽上疏给唐德宗说:"立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而得到人民大众拥护的关键,在于洞见人情。所以孔子认为人情好比圣王的田地,治国的道理都是从人情上产生的。舟就是君道,水就是人情,舟顺从水的规律才能浮动,违反水的规律就会沉没;君主得到民众的人情,他的统治就会巩固,失去众人的人情就很危险,古代的圣君一定要让个  相似文献   

13.
正咱们的风俗、文化都是很看重人情的,"人情世故"这个成语就是人情的结晶。有句话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走遍天下必不可少的还有人情世故。谚云"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懂这个人情,再有理,也常常寸步难行。一位长辈曾给我说过,他在路边的一个石碑上看到过不知哪个人用土坷拉写的一首诗:"人穷莫走亲,走亲贱了身。有钱常来往,无钱断了根。"  相似文献   

14.
职场人情,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完全想明白:对于送人情的,该如何送才能恰到好处,既贴心又不显得"巴结"?对于受人情的,目的性太强的,礼太重的又该如何拒绝?受了人情,日后一定要归还吗…… 一项调查显示:81%的人越来越重视人情投资,他们认为这是拓宽人际、增强人脉的有效手段,"特殊事件送礼,请客吃饭"成为常用的手段.有16%的人从心里抗拒这件事,但还是纠结地进行着.如何投资人情,这是一门大学问.  相似文献   

15.
治道的价值     
正儒家讲"礼大于法",是因为认识到制度和法律在中国文化当中不是最强大的。法治在中国文化中不如礼治有效。"圣人缘人情而制礼",礼有一个好处是顺人情,法律是一刀切的,一刀切的东西容易不顺人情。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建立制度、强调制度,另一方面又不要不断地调节制度、变更制度。钱穆先生曾说,研究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时,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人情泛滥易诱发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该类腐败源头监察命题堪称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既有规范设定下的正常人情识别标准较为模糊、非正常人情识别标准不够周延,进而促生了隐身敛财方式逃避规制、"山头主义"盛行阻碍查处的现实监察困境。唯有明晰正常人情识别规范以划定人情边界、确立多元化敛财监督规范以充实防范手段、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规范以瓦解"山头主义",方能为破解领导干部人情泛滥的监察困境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规范指引。  相似文献   

17.
官吏犯过打屁股 自古“刑不上大夫”,州县官员,虽然品级不高,但也是朝廷命官,岂能随便挨板子?但自秦以来就专门制定了管束官员的行政法规。州县官员凡擅离职守,有事不请示,执行公务不力,超过时限到任等,都要在屁股上留下印记。三国时有个县令孟宗,是个大孝子,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谁都有亲朋好友,也就有了礼尚往来,这就是悠久的历史产物——人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渐渐地成为人们的一种无法抗拒的负担。难怪有的人不无担心地哀叹:人情,变味了!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需要合乎情理,说一个人通晓"人情",也就是指他通情达理,能够以常情、常理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人情"也可以用来指称一个人待人处世所应具有的常理之情,亦即人之常情。依照常理、常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普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待人处事之道,亦即人心、世情,它们也是"人  相似文献   

20.
人情、关系被认为是最能反映中国人社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关键词.诸多研究表明人情、关系的逻辑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到人情、关系,每个人都深有感触,但偏偏又觉得抓不住、看不清、悟不透,事实上在中国职场,饭局恰恰是中国人情、关系的展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