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初步确定了中国情境下追随力的测量题项;随后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实证检验;最终开发了一个6个维度、21个题项的本土追随力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和修正了现有研究对追随力的界定,编制的中国情境下追随力行为量表为深化和推进领导力及追随力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化的范式,也为企业了解和培养员工追随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下级修炼逆向领导力,必须以忠诚度为情感支点,以追随力为能力支点,以同理心为共生支点,以包容性为风控支点。  相似文献   

3.
正青年干部处在事业成长的关键期,厚积薄发则一飞冲天,甘于平庸则直落谷底。对于青年干部而言,厚积薄发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关涉因素众多,而追随力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追随力的提升,既是青年干部脱颖而出的基础,又是青年干部再上新平台的保障。追随力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如何科学合理地提升追随力,值得青年干部深思。一忌追随与站队的立场混淆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立场是一个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正>杠杆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指设置一种机械装置,通过动力点、支点、阻力点的相互关系,改变力的大小,达到用较小的力撬起较大物体的效果。复杂系统管理往往要借助杠杆原理。这是因为复杂系统常常是巨系统,管理者力有不逮;再者,复杂系统错综复杂,用力不准,或者用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变迁,组织领导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领导者的"滑铁卢"时代似乎已经到来,领导力的弱化与追随力的兴起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组织结构流行几乎扁平到没有领导者程度的时代,"领导职位上的成员"应当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环境形势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要从注视追随力的新思路中寻找出路,构建起追随力、领导力良性作用下的协作型领导模式。一、注视追随力追随力是一种与领导力相反的、引导组织前进的、自下而上的力,其自下而上的特征导致其在以往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正>上级对下级拥有指挥权、命令权,下级对上级做出的安排部署在保留意见的前提下,必须绝对服从、坚决执行,这是下级对上级忠诚、担当的表现。但有时上级出于自身的考虑,不惜牺牲下级利益,侵蚀下级工作权力,让下级有苦难言、有言难表。那么,上级侵蚀下级工作权力有哪些表现,有何危害,又有什么防  相似文献   

7.
庞彦翔 《领导科学》2012,(23):27-29
一、追随力的概念探析 早期关于领导学的研究倾向于探讨"我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即关于领导特质的研究,以及"我应该如何领导",即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近年来,领导学研究出现新的方向——"我如何让人们追随我",即追随力的研究.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从追随者的角度来分析领导者.没有追随者就没有领导者,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在领导追随者的同时,也受到追随者的影响,追随者对未来的期盼是推动领导者变革的主要动力.在关于追随行为的研究中,存在"追随"、"追随力"、"追随者"三个相关概念,深入的研究必须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进行清晰的界定. 1.追随(follow).《韦氏大词典》将追随定义为接受权威,与他人行为一致或成为与他人一样的人,或在某人或某物之后行动.许晟、曹元坤认为,追随是追随者在领导力导向下,以理性动机为出发点,以双向互动关系为支撑点,以能动选择为切入点,以领导者工作为中心,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着力点,"五点一链"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与行为过程(许晟、曹元坤:《"追随力"三概念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相似文献   

8.
孙志强 《领导科学》2006,(14):20-21
上级和下级在工作中是互动的,彼此需要理解和支持。作为上级,由于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比较容易得到下级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要得到下级心甘情愿的追随,却需要上级塑造下级喜欢的形象,做下级眼中的好上级。固然下级对上级的评判标准各异,上级也有自己的标准,但在不断塑造高尚人格的前提下,上级也应通过换位思考,把下级眼中的好上级作为形象塑造的基本出发点。因为只有符合下级愿望的上级才会获得足够的支持力量。工作上出思路。组织的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但是,努力必须解决方向问题,南辕北辙的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在这里所说的方…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领导者获能否得下级的信任,既受下级对其能力、善意、诚实等感知到的可信度因素的影响,也受下级自身的信任倾向和信任行为产生的结果影响。领导者要获得下级信任应遵循五项原则:胜任力原则、善意原则、真诚原则、提高下级信任倾向原则、积极反馈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好的领导不仅关乎下属眼下工作,还可能关乎其一生的品德培养。好的领导应该是怎样的呢?一、能够在下级需要的时候给下级提供指导,帮助下级发展。二、行动目标明确。这样的领导非常清楚让下属  相似文献   

11.
追随力能够决定企业成败。随着领导模式自下而上的转型,追随者比以往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追随力的研究已有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阐述了追随者的定义、动机、类型以及如何成为优秀的追随者。  相似文献   

12.
领导对下级的非客观评价会给下级和单位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管理风险。领导对下级评价产生非客观现象的原因有领导自身原因、利益牵连原因、单位环境原因等,其所带来的领导对下级非客观评价的管理风险有人岗不相适应、领导信任危机、单位人才流失、单位人心涣散等。领导对下级非客观评价的防范思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领导应增强以下级适应能力为切入点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下级应增强对领导非客观评价风险的预见力和处置能力,单位应加强以领导与下级适应力为主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追随力是影响人力价值发挥及组织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在经历三年疫情后,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并快速发展,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对追随力的影响在数字化组织环境中越来越值得关注。研究内容基于动机需求理论与领导认同理论,构建了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追随力的要素模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与Bootstrap法对330份员工数据进行假设验证。实证研究发现,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对追随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正向影响领导认同;领导认同在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与追随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支持性组织氛围感知对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与领导认同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支持性组织氛围感知正向调节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内容为管理者通过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来满足员工信息共享需求、增强员工的追随力,以及提升组织效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追随力是当代领导学前沿的研究课题,但中西方学者对追随力的诠释仍未摆脱领导力理论的窠臼。分析《资治通鉴》可以发现,优秀追随者有两个显著区别于领导者的特质:低权力动机和高横向影响力。追随者的建言行为重在言简意赅、迂回求进。此外,需要关注两种负面的追随行为:功利型追随行为和不倒翁型追随行为。追随风格重在表里一致,同时需要重视追随者向领导者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纵观当代领导行为理论,大都将追随者作为实现领导效能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追随者和领导者是同时存在的,但是管理学学术界一直把领导力作为企业成败的关键,而忽视了追随问题的研究。国外对此论题已经有所探索,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变革提供了"新型追随力模型"萌芽的肥沃土壤;也引起了国内学者一定的关注。本文试做追随研究的文献综述,探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五位一体"社会治理体制中的追随力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及公众等社会治理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备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向心力、决策力、执行力、判断力、协同力、服务力、发展力和创新力八大要素。需要通过加强党委的领导力、发挥政府双重角色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提升公民能力等途径提高各治理主体的追随力,以形成更强有力的合力来提升党委领导力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由于性格因素的差异、知识和经验水平的差异、利益的差异,领导者与"三观不合"下级的沟通容易出现障碍。由此,领导者在与"三观不合"下级沟通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适当沉默,避免情绪化,对不同下级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中做到凡事让三分,乐于听取下级的抱怨,学会适当拒绝。  相似文献   

18.
正如何激发下属的追随力,无疑是领导者要思考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力即是领导者激发下属追随力的能力。领导者的领导力和下属的追随力是互为印证的。一、追随者与肯定者、附庸者人们的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下属对领导的追随,既包含下属对领导者在主观方面的积极认同,又包含下属支持领导的一系列实际行动。可见,追随者不同于简单的肯定者,因为肯定者只是单纯的立场上的认同,而不一定伴有实际的支持行为。追随者亦不同于纯粹的附庸者,因为附庸者常常在态度方面缺乏积极主动性,有时是由于情势或利益所迫不得不做出臣服姿态,在实际中也很难产生具体有力的支持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作为领导者,必须主动接近下级,并与他们和睦相处。这不仅是为了了解下级,也是为了取得他们的了解和信任。 一个领导者在工作中的难处常常不在工作任务本身,而是如何做好人的工作,去了解人、使用人,同时让下级了解你、信任你。如果这个难处解决不好……  相似文献   

20.
李树宏 《领导科学》2012,(27):34-35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领导者拥有资源的有限,导致下级间出现需求冲突.如果下级间发生激烈的需求冲突,将对当事人、领导者、工作本身和整个单位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然而,适度的需求冲突也能让下级之间出现良性竞争,有利于调动下级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单位工作向前发展.领导者要想在避免发生激烈需求冲突的前提下,借助适度需求冲突推动工作,就必须科学管理下级间的需求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