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雯  叶锋 《经营管理者》2013,(11):21-21
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近H出台,从社会办医、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全民健康等诸多方面着力,在政府主导国民基本医疗保健供给的前提下,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增加配套资源、鼓励社会投资等,满足多层次的社会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2.
医疗保险是关系到我国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我国筹建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障体制,不仅能够使普通的群众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而且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民生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发利用医疗保险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是医疗保险制度的开展的一项全新工作,医疗保险档案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和不断完善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问题。发展滞后是当前状况,今后将呈现出何种态势?受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需求特点和相关供给要素的共同影响,体育需求快速增长,体育供给动力强劲。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体育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支柱产业,为国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与快乐服务,并在全球竞争中有出色表现。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和开放力度,同时加强监管与引导。体育还有更多方面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要在发展中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阶段,基于"时空压缩"下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诸如群体性事件等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层出不穷,这不仅危及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制约了新时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民生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既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理念上的认识偏差,更是我们在研究、制定、执行民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失误或缺失造成的必然后果。因此,基于民生价值取向尤其是从群众获得感角度加强对民生公共政策的研究,对于我们民生政策的设计、决策和执行具有重大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因此我国将寻求经济增长的路径转向于供给侧改革,以期满足变化中的社会需要和人民需求。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紧密对接,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适应和联系。该文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的联系和对其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探讨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方略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市场供求角度看,高等教育与民生需求存在密切的关系。在它们相互关系的作用中,出现了民生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热点问题,其实质是高等教育在满足民生需求方面的矛盾冲突。应当从改善高等教育民生需求出发,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下形成的,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我们正处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目前伴随着新一轮英语教育基础改革的实施,远程教育资源无疑是给我们农村英语教师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新异感新鲜感能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声音、图形、动画,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相似文献   

8.
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 事业单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有的社会组织类型。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与高度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下国家包办事业、垄断事业资源的产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事业资源由单一计划分配转向由国家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共同配置,事业服务由国家包办转向事业单位、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共同供给。传统事业单位体制已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改革。目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提出,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分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层言论     
正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科学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2014年10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李克强国务院总理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扩大  相似文献   

11.
王海磬  和平 《科学咨询》2005,(17):42-43
从国家层面上认识节约型社会 牛文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加,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供给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永恒的矛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现行的发展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啻是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层言论     
习近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相似文献   

13.
国民幸福指数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世界瞩目的重大制度变革,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让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幸福。本文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出和发展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和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在国民幸福指数指引下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4.
经济活动过程有五个环节和十二个主要经济要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五个环节可以简化为需求端、分配端和供给端,相应的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有三个方向:需求端管理、分配端管理和供给端管理。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细分,使改革的着力点更加清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5.
资讯     
《领导文萃》2012,(9):136-141
吹风保障民生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保障民生与发展经济相辅相成,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促进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基本养老、低保等基本需求方面负有责任,要在经济发展中切实  相似文献   

16.
曾凡丽 《办公室业务》2022,(11):70-72+85
本文结合动态经济学需求端与供给侧原理,探析高校档案服务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以社会各行各业对档案材料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档案资源结构、创新档案信息的社会价值、转变服务策略和方法、拓展服务领域和方向;有效供给社会各领域,多功能、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李敏 《科学咨询》2023,(1):196-198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失衡的现象。大学生的需求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发生了嬗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迫切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供给主体的网络素养、丰富供给内容、优化供给平台等举措,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社区服务体系变迁的背后是服务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的社区服务往往是需求结构的变化先于供给结构的变化。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是学理研究和经验探索的重中之重。D市S区的"帮万家"服务体系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配置服务网络的社区服务协同模式:根据居民需求,整合资源,延伸社区服务体系;引入被动服务和主动服务"双重供给"机制、"市场+公益"双轮驱动机制和"项目化"运作机制;再造社区服务流程,建立以社区服务内容为导向而不是以主体为导向的协同化模式。实现协同性治理,克服社区服务碎片化困境,前提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资源的整合,关键是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服务流程的再造。为此,社区服务要破除由政府直接供给或市场自由选择的传统模式,建构政府在场、居民满意、企业赢利、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施婧怡 《经营管理者》2013,(24):118-118
保障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不仅有利于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填补巨大供求缺口,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且有利于挤压房地产泡沫,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面对巨大的建设压力和严重的资金缺口,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探索保障房建设融资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改革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选择合适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从总体上看,可供选择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主要包括政府供给、市场供给、自愿供给和混合供给等四类。一、政府供给在政府供给中,政府是公共服务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