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模式过于注重完成脱贫任务,而忽视了在扶贫过程中注入人文理念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帮扶过程中缺乏对贫困户的人文关怀,精准识别过程中缺乏人文维度指标,贫困文化导致的“等、靠、要”思想,农村精神空心化的难题,以及对扶贫干部的包容理解不足等。基于此,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要完善扶贫考核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精准扶贫治理理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关怀与职务晋升激励;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破除农村空心化难题,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2.
当前精准扶贫领域暗藏"为官不为"这一隐形腐败。从形成机制分析,"为官不为"是政府功能运行碎片化、考核机制形式化、激励结构失衡化和监管机制软约束共同耦合作用的结果。规制"为官不为",实现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构建基层公职人员权责清单制度、创设监督问责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并设置高效独立的廉政监察制度等立体化的治理体系,从而实现公职人员在新常态下"为官有为"。  相似文献   

3.
"村霸"是由于对各种资源的追求以及次生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宗族势力和人情社会的不良影响所产生或导致的为害一方的特定个人、人群或现象。"村霸"会造成一系列危害,主要有扰乱秩序、侵占资源、危害群众等。因此,治理"村霸"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基层党员干部增强使命意识,农民要增强法律意识;规范选举制度;加大监督力度;转变治理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4.
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问题主要出现在资金管理使用、政策制定执行和干部思想作风三个方面,体现为腐败主体的集中性、腐败环节的关联性、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和社会危害的直接性等主要特征。解决基层扶贫干部"微腐败"问题,必须从监督问责、成长渠道、容错纠错、激励表扬、心理关怀等方面精准治理,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中央纪委对问题反映集中的21个县(市、旗)、164个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重点督办,对40起典型案件曝光,地方各级纪委和检察机关也陆续公布了一批扶贫领域腐败案件。虽然曝光的案件只占全国被查处案件的极少部分,但足以说明扶贫领域的腐败已成"蝇贪"重灾区之一。扶贫领域的腐败不仅败坏基层党风、政风,而且啃食了最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挑战公众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公共政策的"短命"现象并不鲜见,并且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诸环节都存在。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短命"的政策往往同政策的议题、制定、调整以及工具选择密切相关。其中,政策指向、民主协商、程序执行以及基层特殊的环境等要件是决定政策生命力的关键。有效克服政策"短命"现象,应注意改变"替民做主"的政策惯性,政策过程须同基层民众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创新政策工具等。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发挥精准扶贫档案在扶贫攻坚的积极作用,从互联网的视角阐述"互联网+精准扶贫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其可行性,并从树立互联网思维、精准扶贫档案数据化、建设开放式管理平台、维护档案信息安全、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利用方法宣传五个方面初步探讨"互联网+精准扶贫档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公共部门的"庸懒散"为群众所诟病,严重影响了公共部门形象。其成因纷繁复杂,可归结为公共部门本身的性质及其组织结构、官僚作风、有效监督和淘汰机制的缺失等因素所导致。为此,需要完善公共部门内部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引入包括公民对行政人员评议在内的360考核,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等激发公共部门的活力和行政人员的危机意识,大力整治"庸懒散"。  相似文献   

9.
企业设置“两套账”的现象日趋严重,存在极大的危害性。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企业设置“内账、外账”的成因主要是部分支出无法列支、部分业务未能取得原始凭证或合法凭证、非法减少税负及相互攀比。面对企业设置“两套账”的现象,提出通过6种迹象进行判断。一经审订查实,必须严格执行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有效扼制“两套账”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社会治理角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对激发扶贫开发事业的动力、活力和生命力作了部分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维艳 《领导科学》2020,(7):128-128
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固本之策,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摆脱贫困》(习近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部个人专著,该书紧紧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领导科学》2012,(31):64
近年来,在多数披露的腐败案件中,均有收受他人礼金、红包之类的陈述。而从这些案件发展脉络来看,不少贪官往往是在一种貌似符合中国人情往来的边缘腐败中,一步步坠入犯罪的深渊。边缘腐败一般介于规则、程序的边缘,虽然人们能普遍感受到其严重性、危害性,但在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习  相似文献   

13.
应用SCL-90对86名"精准扶贫"中职护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数据分析显示:①"精准扶贫"中职护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得分上显著低于常模;②"精准扶贫"中职护生在SCL-90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③"精准扶贫"男护生在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上的检出率高于常模。结果表明,"精准扶贫"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但该群体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宜采取团体、个案相结合的心理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我国当前扶贫工作进行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地纷纷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精准扶贫新路子,探索新办法,推进新举措。本文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为研究对象,以"互联网+"精准扶贫为研究背景,通过采取查阅相关文献、到相关部门和贫困村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探索以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背景下,以贫困村为  相似文献   

15.
“精英症”     
南香红  师欣 《领导文萃》2007,(9):156-161
“我每天夜里睡不着觉,到早晨8点还睡不着,看着太阳冉冉升起.大家骑着自行车都去上班,你还没有入睡,你在想很多事情,为什么别人能做,你就不能做,为什么要对自己这样苛刻……”  相似文献   

16.
<正>组织要发展,就必须有效承担社会职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任务,为社会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一些在职者对工作沮丧、厌倦,不再认真工作,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正在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极少数扶贫干部不会为、慢作为、不敢为、创新乏力、缺少担当的庸政懒政,实际上就是一种占位性的变相腐败。对此掉以轻心、视而不见或者听之任之就可能养痈遗患,影响精准扶贫的整体成效,阻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这就需要从思想教育、能力培训、行政规制、程序公开、陟罚臧否、监督巡视等角度发力,形成对庸政懒政的有效防范和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18.
李冰 《领导科学》2015,(1):52-53
机关一般是指具有一定公权力的政府职能部门,"后门"现象是指通过非公共途径依托关系或是贿赂等不正常手段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据此,机关"后门"现象就是指行政机构的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为自己或者是他人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毋庸置疑,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人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绝。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又持有双重标准,对于别人走"后门"义愤填膺,对于自己走"后门"却觉得理所应当。就社会发展的角度讲,积极的群体规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良的群  相似文献   

19.
<正>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加强对人才的甄别、选拔和任用,已成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在坚持"选贤去庸"的干部选拔"正淘汰"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与之相悖的"逆淘汰"现象,即"庸官驱逐好官",如同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样,这种现象偏离了干部任用导向,损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阻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就治理官场"逆淘汰"现象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一些机关的中层负责人——处长(科长)等,在行政服务过程中,因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政令不通、执行不力,这种"处长(科长)现象"被称为"中梗阻"。"中梗阻"造成政策失真、效应流失,是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一、着力提升机关处长(科长)的整体素质机关的处长(科长)承担着大量具体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好不好,直接影响政府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一要提高处长(科长)的政治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策执行者的思想认识水平直接决定着政策实施的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处长(科长)的思想政治教育,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