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思想的内涵是"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作为实践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标。领导者为了提高领导力,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要具备"无为"之智,实现"无为"到"有为"的过渡,塑造"领导之体",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从组织管理与领导角度践行"无为"之智,达到"无为"统筹"有为",利用"无为"智慧提升领导力,要求当代领导者与民为亲、与时俱进、以柔制胜、以不言塑威严。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严格,就是在执行制度或掌握标准时十分认真,不放松、不马虎。领导者对下级严格管理,意味着领导者在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时毫不含糊,并且对下级的工作高标准、高要求。一旦下级违反规章制度,则必然受到惩罚;如果下级对待工作马虎草率,则一定受到批评。从表面上看,领导者对下级的严格管理似乎与人性温暖相对立,其实,严格管理并不等同于冷酷无情,人性温暖也不等同于放松管理。领导者对下级严格管理,其目的是要做  相似文献   

3.
<正>领导干部的人格是否高尚,直接影响领导工作的效能,而领导干部的人格又是体现在活生生的领导活动之中。例如,怎样对待上级,怎样对待同级,怎样对待下级,怎样对待自己,这些都反映和折射出了领导者的人格修养。笔者认为,领导者应当做到对上级不媚,对同级不损,对下级不伪,对自己不私。  相似文献   

4.
古语云,"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下级没有领导者的组织管理,就无法协作谋生;领导者没有下级的支持,就无法管理事务。这揭示出领导者与下级既能够和谐相  相似文献   

5.
领导方式就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时对待下级和部属的态度和行为的表现。每一个领导者在对待下级和部属时,都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但是如果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态度和行为进行抽象和提升,就可以总结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所以,领导方式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模式化的领导行为。领导方式作为一种抽象和提升了的态度和行为,具有稳定性、抽象性的特点,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类型。领导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以领导活动的侧重点为标准进行划分,可分为任务取向的领导方式和人员取向的领导方式。以领导者组织领导活动的方式为标准,…  相似文献   

6.
由于性格因素的差异、知识和经验水平的差异、利益的差异,领导者与"三观不合"下级的沟通容易出现障碍。由此,领导者在与"三观不合"下级沟通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适当沉默,避免情绪化,对不同下级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中做到凡事让三分,乐于听取下级的抱怨,学会适当拒绝。  相似文献   

7.
<正>权力冲突,是指上级领导者的决定与下级领导者执行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能力、判断、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上级领导者不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致决策失误,指挥乖谬;下级领导者站在执行的前沿,掌握实情,了解实际,对上级领导者决定的正确与否,能够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下级领导者一旦发现上级决策不符合实际、不正确,甚至错误,就会否定上级的决策,抵制与拖延执行,从而与上级发生权力冲突。  相似文献   

8.
李朝智 《领导科学》2012,(10):11-13
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领导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所谓领导者的人际关系,就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与不同层级的个人和群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与心理距离。就领导者角色的人际关系而言,可以分为对上人际关系、同级人际关系、对下人际关系。如果以领导者为核心来看问题,那么他是以放射型的方式与上级、同级、下级发生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网。  相似文献   

9.
李杨 《领导科学》2006,(24):30-31
上下级间的个别谈话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协调关系的重要方法。因此,领导者应掌握与下级谈话的语言艺术。一、选准谈话时机领导者要通过谈话解决下级的思想问题,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即谈话要有针对性。如果领导者对要谈的问题还没真正弄清楚就贸然地谈,一旦被下级察觉,他就有可能不说实话或找借口以假乱真,甚至颠倒是非。如此,领导者就很难把握事情的真相,对下级进行说服教育也就无从下手。其次,做下级的思想工作,要选择下级的思想处于稳定阶段时进行。因为处于情绪波动中的人在认识上往往容易出现极端化倾向,甚至会产生逆反心…  相似文献   

10.
<正>"无为"思想是老子经邦治世之术的基本主张,此"无为"即在重道、识道和循道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有为之行。无为而治思想要求领导干部本着"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态度去做好各项工作,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实现最大的领导效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  相似文献   

11.
解华 《当代秘书》2003,(8):28-29
人之天性都不愿意听到批评,领导者亦然。领导者不是圣人,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比下级高明,在工作中也难免出现失误和错误。作为一个下属,对领导者的失误和错误不能坐而视之,应及时用适当的方法提出来。向领导者进谏,既关系到你的  相似文献   

12.
吴华 《领导科学》2020,(7):14-17
领导者的强势型管理风格容易造成信息传递谬误,仁恕型管理风格容易造成下级思想畸变,理智型管理风格容易造成执行标准苛刻,从而使工作结果偏离既定目标,带来工作误差。规避因管理风格带来的单位工作误差,领导者可通过注重"泰山压顶"的强势与"四两拨千斤"的柔势相融合、注重"事出必有因"的理智与"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感性相结合、注重"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的平稳与"时不我待"的激进相汇合等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平等、自由的价值导向下,女性不再只是"下得厨房、入得厅堂"的贤惠媳妇,而拥有了相对公平、平等的职业发展平台,越来越多的女性踏入职场,一部分女性开始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按理说,亲和、温柔是女性身上独特的优点,作为管理者、领导者的女性在对待同为女性的下级、同事时,理解对方应成为自然之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职场上,不少女性下属常抱怨自己被女上司刻意刁难、挑  相似文献   

14.
以法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根本;以术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关键;以势驭下,是法家驭下思想的核心。法家驭下思想强调法、术、势兼用,把三者融会贯通起来,从而实现对下级的有效驾驭。在单位管理中,领导者应充分吸收和灵活运用法家驭下思想,同时注意克服其弊端。应循名责实,用好赏罚二柄;不轻易表露欲望和喜恶;防微杜渐,善用防奸"七术";善于设势,宽猛相济。  相似文献   

15.
领导者应对下级的"软钉子",首先要根据下级的口头、书面、行为、道具、空间等语言形式,及时地识别"软钉子"的表现;然后要准确地判断"软钉子"的成因,主要是下级的"软钉子"是否有支撑;最后据此恰当地采用硬、软、无三类方法,有效地处理"软钉子"。  相似文献   

16.
尊重和平等是交谈的基础,上下级之间的交谈也要讲求平等与尊重。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与自己同等级、同层次的人谈话时,表现比较正常,行为举止会很自然、大方。但是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就可能感到紧张,表现比较拘谨,并且自卑感强;相反,在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如、自信。因此,上下级之间交谈上级要力求避免以命令、训斥、驱使下级的口吻说话,而要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对待下级,这样才会使下级对你敞开心扉;下级与上级谈话,也要做到在尊重领导的同时不卑不亢。谈话是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只有感情上沟通,才…  相似文献   

17.
无为是《道德经》的主体思想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社会为政者的重要领导智慧。无为式领导并非强调不作为,而是要以无为之器实现有为之治,即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价值指归。现代社会领导者要全面把握无为与有为二者辩证统一的特质,以亲民之情坚守群众路线,以时代之维勇于开拓创新,以柔性法则攻坚制胜,以不言之教提升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上下级关系,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相悖之处表现为权威的误解与新解、权益的错配与更替、关系的淡然与相关,相合之处表现为关系纽带的搭建、忠诚的扬弃、才能的认同、最终组织目标的趋同。基于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上下级关系认知的相悖相合之处,实现上下级关系的相互成就,需要强化领导者德行,发挥领导者感染力;尊重下级员工,缩小上下级身份差异;提供发展机会,增强组织凝聚力;摆正二者位置,培养下级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周晗鹭 《经营管理者》2009,(15):274-275
道家领导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领导思想形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要求领导者乘时顺势而动,不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去恣意妄为。它为领导者提供了一种“安时处顺”、“不将不迎”的态度,使领导者有抗拒逆境的韧性精神力量和消融苦闷的理想途径。在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情况下,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有利于应付激荡的社会巨变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因此,道家“无为”的领导风格对当代企业管理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一、老子“无为而治”的领导思想根据老子的理解,领导者分为四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是说,最好的领导者,人们根本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即无形领导;次一等的,人们亲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自己的权力、威信以及各种方法、技巧,与下级所进行的思想交流、利益和关系的调整,被称为下行协调。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能否协调好下行关系,直接影响到下级积极性的发挥。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一关系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凝聚团队的正能量,减少组织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