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强力     
正义,强力——遵循正义的东西,这是正当的;遵循最强力的东西,这是必要的。正义而没有强力就无能为力;强力而没有正义就暴虐专横。正义而没有强力就要遭人反对,因为总是会有坏人的;强力而没有正义就要被人指控。因而,必须把正义和强力结  相似文献   

2.
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鲁国的季康子,当时官衔正卿,也就是总理兼军队总司令。他手里掌握鲁国的生杀大权,向孔子请教政事时问:"如果杀掉坏人,亲近好人,怎么样?"尽管孔子在做鲁国政法最高领导的时候(官名司寇),曾亲自下令诛杀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少正卯,但孔子是主张少杀人的。孔子反问  相似文献   

3.
河之洲     
<正>方法的道德道德说教的一大主题是"好人应该吃亏",让得越多越是好人。多想一步,便不合逻辑,好人吃亏,那么,不那么好的人,甚至是坏人,就会得利。好人越多,坏人得利也就越多,道德说教变成了资助坏人。怪不得越是坏人,越爱道德说教。  相似文献   

4.
监管总是积极的,至少没有落到坏人手里,但这种方式好象并不符合经济学的道理,因为这样做是低效率的。  相似文献   

5.
冯仑 《领导文萃》2012,(10):106-109
理想是一件大事,我们从进幼儿园那天开始就频繁地碰到这两个字。人生每一阶段都有好人跟我们讲这个词,比如幼儿园阿姨、学校老师等。你会发现,好人都是来跟你谈理想的,坏人都是来跟你谈钱的。有一些成功人士和贴了很多道德标签的人也爱讲理想,我们的领导人更爱讲,所以理想这件事在我们生活中似乎就像空气一样哪儿都有。其实对理想最大的考验不在于是不是贴在墙上,也不在于怎么说,而在于每天你作决策、过日子时怎么对这件事情进行不断地剪裁、度量,以及最后取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老二文化     
付军 《领导文萃》2006,(8):86-88
记得小时候有句很流行的口号:打倒“孔老二”!孔老二是谁?孔子也!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认定排行老二的都是坏人,理由很充分:孔老二孔老二,看到没,在家里肯定是排行老二!那时和弟弟打架,我会喊出一声很响亮的口号:“打倒付老二!”,弟弟就会闻之色变。长大后学习孔孟之道,细细一想,孔子的哲学不就是一种活生生的老二哲学吗?孔子用自己的政治理想给中国人设计了一种老二型社会:人人礼让,个个知趣,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孔子是万世先师,他的哲学,就是中国人的哲学。于是,许多中国人都成为老二哲学的忠实信徒:不当老大,甘当老二。臣子面对皇帝,要甘当…  相似文献   

7.
正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孔子的陈国学生子张请教怎么能当官。孔子说:"多听听别人怎么说,把有疑问的地方放在一边,谨慎地谈论其他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看别人怎么做,把没见识的事情先放在一边,谨慎地去做除此之外的事情,这样就能减少懊悔。基本不说错话、不做错事,就能去  相似文献   

8.
谗言     
鲍鹏山  莫言 《领导文萃》2006,(1):163-166
要说孔子平生最厌恶最恐惧的是谗言,大约不会太错,他自己就明确地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对这句话,我们不妨用语言学家的法子分析一下,按语言学家的分析,这个句子叫“兼语句”,即可以把它变成两个句子:我恶利口。利口覆邦家。前者说明了孔子厌恶的为何物,后一句则说明了孔子为什么厌恶利口,因为利口会倾覆我们的邦家。所以,孔子对利口的厌恶来自于对利口的恐惧。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而以失败告终,在他看来,与一帮小政客谗言大有干系。以致他愤怒地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大约是孔子被历史上和现实中的谗言弄得失去了平常心了,在对语言问题上他几…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教育之鼻祖,正因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育心想和基本教育方法开启了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之先河,孔子的许多精辟论述对现实的教育现象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我这里想重点论述的是从孔子的哲学思想看我们现在的“治校观”。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些论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是:孔子说“国君用品德教化治理国家,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泰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使众多的星辰环绕  相似文献   

10.
不如优雅     
马德 《决策探索》2014,(19):49-49
好人比坏人好的地方是让人轻松。 在好人那里,你可以城门四开,你可以卸下伪装,你可以露出破绽。一句话,你可以活得足够真实。 跟坏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你未必会跟着变坏,但一定会变质。不自觉地,就会多了心眼,多了腔调,多了机巧,多了诡诈。其实,这已经是变坏了。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会失掉"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其实,我们找不回"真我",因为它不存在。以孔子的方法论来推论,人的本性,在没有和他人产生联系之前,其本质是"空空如也"。一旦进入社会,我们就成为"社会人"——君子或小人——更好或更坏的"自我"。  相似文献   

12.
覃德兴 《经营管理者》2013,(27):331-331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工作不能因为党中央制定了"八项规定"就能一夜消除,"八项规定"的出台也只能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强态度和坚定决心。本文现对党风廉政工作进行了以下的阐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智囊     
檀作文 《领导文萃》2009,(12):111-114
孔门并不仇富,反对的只是为富不仁。孔子希望子贡富而能仁,做一个大慈善家。这也是儒家对富人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最大的学问     
魏剑美 《领导文萃》2009,(9):136-136
孔子曾经感叹说,颜回实在不是一个对我有所帮助的人啊,因为他对我所讲的无不心悦诚服。孔圣人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有所反思、质疑的学生才是真正有助于老师自身丰富的好学生。但让人困惑的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对老师毫无帮助的应声虫,居然由孔子给安排了七十二贤人中之第二的显赫高位。颜回英年早逝时,孔子哀叹说:“天丧予!天丧予!”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相似文献   

15.
一扯到儒学,吵吵闹闹的东西就特别多。孔子说过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世不少人由此认为,这是强调重义轻利,儒家不重视财富,更反对人们对财富的一昧追求。紧接着又有人说:不对,儒家最重视财富,何以为证?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相似文献   

16.
张泽田 《经营与管理》2013,(12):102-102
林放请教“礼”的本质,孔子回答:“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孔子虽然非常看重礼仪,但是也反对奢华和繁琐,提出要在实行和效果上符合“礼”的要求。他对季孙氏的“八佾舞于庭”,明目张胆地无礼违规僭越,认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社会上一些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丑恶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领导来说,平衡是艺术,搞平衡是权术。我们倡导领导要讲究平衡艺术,因为没有平衡,团队就难以和谐,也就没有合力。但我们反对领导搞平衡,因为领导搞平衡,下级就会失衡。可以说,一个"搞"字,把平衡的权术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主观故意,动机不端,目的不纯。因此,领导搞平衡,下级一定会失衡。下级失衡的后果就是矛盾丛生、力量分散。  相似文献   

18.
近来,知识分子的心理疲劳成了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去年5月5日,一家主流媒体更是提出一个“精英症”的说法,认为精英群体因为生活压力过大而在整体上存在严重的心理疲劳问题。心理疲劳问题显然具有相对性,目前人们通常认为,知识分子群体比非知识分子群体更突显出心理疲劳问题;社会精英群体比非社会精英群体更具有严重的心理疲劳问题。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即使孔子这样的大知识分子,其大半辈子活得也不轻松。其实,不仅是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我们中国人大…  相似文献   

19.
三思而不行     
正鲁国有个大夫叫季孙行父,死后被谥为"文",人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孔子听到这事,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三思而后行",很多人认为这是孔子提倡的。其实恰恰相反:是孔子反对的。明人李贽倡"童心  相似文献   

20.
李敬泽 《领导文萃》2005,(9):158-159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做好事分为两种,一种如颜回,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个窝头吃,有一瓢清水喝,颜先生就乐呵呵的了。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做好事,世道这么乱,一个人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德行。帕斯卡尔说:世上一切灾难都起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思想”的芦苇;颜回有芦苇之风,孔子在众弟子中对他评价最高。说起来,孔老先生也有些凡人的毛病,看《论语》就知道,他也喜欢背后议论人,但他对颜回是一贯地夸奖,这可能是因为颜回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