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本位意识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积淀数千年而凝固下来的普遍的观念形态和民族心理,权力崇拜是其集中表现。根除官本位需要破除权力崇拜,破除权力崇拜需要还原权力的本来面目,建构新型的权力生态。不受制约的权力,会使人麻痹乃至屈服,导致人性与权力的双向堕落。重建权力生态,需要从政道、治道、价值等层面入手,让权力回归权利本源,重塑社会秩序和人心秩序,净化权力运行的小环境(官场)和大环境(社会),在价值取向上把向权力看齐扭转为向能力看齐。一旦新型权力生态建构起来,还原权力的本来面目,使其回归正轨,权力就会被重塑,下凡为世俗寻常之物,权力崇拜的偶像式迷梦就会迎来其必然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正>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级政府都在围绕简政放权,制定并晒出权力清单。权力清单的实质是明晰各级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公职人员各岗位的职责与权力,逐步形成权责清晰、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以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相互推诿、监管缺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突出问题。制定权力清  相似文献   

3.
正党内互称同志之所以"不简单",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权力崇拜意识无法消除。严肃党内称呼,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第一身份的自我认知,营造党内民主的良好风气。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对党章党规及政治理论的学习,使其牢固树立身份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刘崧在《权力生态的重建与权力崇拜的终结》一文中认为,权力为权利而设,它本身必须以权利作为基础。而现实中权力总是倾向于背离或异化于这一本源,孤立于权利之外,超然于权利之上,而导致权力的神圣化、神秘化。中国人普遍具有权力崇拜心理,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而必然的文化逻辑。一是几千年来形成  相似文献   

5.
具有权力崇拜情结的人,以做官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以权力大小划分身份,以是否掌权作为评判准则,以官位高低决定自己的态度。权力崇拜情结的成因包括权力与利益的必然关联性、权力对管控行为的强化效应、官位与成就的片面等同、权力与自我价值的混淆、权力所引致的优越感膨胀等。为此,应从完善组织治理体系、破除对权力效用的错误认识、避免滋生急功近利的庸俗心理、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等方面入手,消除权力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6.
所谓灰色权力是指领导干部借助公权力的影响力,自己或者通过子女、配偶、亲戚、朋友等在市场中或暗地里经过权力运作,获取、倒卖稀缺资源,进行不平等交易,获得巨额利益的权力行为.灰色权力及其所带来的灰色利益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产物,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剧了分配不公,激化了干群矛盾.客观地说,造成灰色权力产生和扩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现行体制、机制安排的问题,有监督、制约不力的问题,也有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他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直接导致了灰色权力观的产生和公权私用行为的发生,从而致使各种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各色腐败官员“前腐后继”.因此,找到“官本位”思想这个灰色权力产生的思想根源,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防止灰色权力的产生和蔓延,对有效防止腐败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官本位”思想的本质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受传统观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官员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官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和需要去支配一切.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官本位思想的本质就是权本位,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内涵: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的权力来源于上级,下级必须对上级绝对服从;三是官越大权力越大,可掌控的利益也越大;四是官员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受监督和约束的.在这种错误思想观念的诱导下,本应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权力常常变成了官员炫耀的资本和谋取私利的工具,公权从本质上变成了一种私权,进而给百姓带来伤害,给国家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7.
文萃     
中产阶层的“官本位”取向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使得舆论界对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再度升温。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中国的中间阶层有些‘官本位’取向”。本来,社会日益多元化,权力应该不再是社会的惟一中心,公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不再只有当官一途。但是,中间阶层出现了反常的“官本位”取向,这表明权力在资源分配中依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既是权力退出不彻底、市场发育与公民自治不充分的体现,也意味着中产者可能失去了推动社会转型的理性力量。名牌战略应消除“政绩欲念”山东省有关负责人表示,200…  相似文献   

8.
今日之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不依赖于对于官的信仰),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国家,而官本位的回潮之势,更多的是利益关系的扭曲。见不得光的利益,与权力运行的封闭存在着相互强化的效应,酿成比传统社会官本位更劣质的政治文化。今日之官本位,已无传统社会的责任内涵以及与民众的道德契约,实则是权力不受约束下形成的利益"城堡"。在"城堡"外面,是拼命想进入的汹汹人潮。  相似文献   

9.
张雨生 《领导文萃》2009,(21):21-24
官本位的解释,我在辞书上没找到。从网上查,说这个名称大概出现于上个世纪末期,据说是从金本位套过来的。金本位是指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官本位则是以官阶为价值尺度,去衡量人的社会价值。权力占有、利益分配、人格尊严、体制保障,可谓是形成官本位的四要素。  相似文献   

10.
赵书茂 《领导科学》2003,(24):30-31
国人崇尚权力:过去崇尚皇权,现在崇尚行政权力。“官本位”可以说是崇尚权力的表现。有的人崇尚权力,追求权力,热衷于权力,可谓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有的人要官买官,有的人送官卖官,滥用权力;有的人追逐权力不成,或辞官下海,或考研读书,离开官场;有的人凭责任心干工作,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有的人不甘心命运由他人掌握,升迁无望,便选择了腐败,以权谋私,走向毁灭。官场可谓丰富多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中央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而解决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使用权力。一心理学家把权力划…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上海4000户一项入户调查,仅有1%的人表示愿意做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和竞争性企业等。有研究者指出,“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官本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官本位”,作为中国官僚制度中的政治权力关系,是儒家“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官本位”就是拿当官作为核心价值尺度来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把当官作为一种人生追求。有“官本位”思想的人,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相似文献   

12.
刘尧 《领导之友》2010,(5):38-39
<正>大学行政化,在我国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当前,大学的行政权力不仅象征着身份与地位,也决定着对教育资源的占有能力,"官本位"已经成为大学的主导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领导文萃》2009,(21):28-31
官本位是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产物。官本位制度的根本之点在于,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严格的官级和官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和指挥权.  相似文献   

14.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4,(9):36-36
<正>比如你主张一个责任大、权力也大的政府,我主张一个权力小、责任也小的政府,但我们要的都是"权责对应"的契约性政府,我们都不能接受那种权力大到不受制约、责任小得不可追问的政府,这就是"共同的底线"。———学者秦晖谈左右派的共  相似文献   

15.
正权力是社会秩序构建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的重要支配性因素。权力无处不在,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权力崇拜也无所不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贪权和争权者在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中都大有人在。在一个单位,不同层级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权力心理。领导者会想着如何更加充分地行使权力,将权力的效用发挥到极致;被领导者会想着如  相似文献   

16.
无论公私部门,权责一致都是机构、职位设置和流程运行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权责一致就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与所承担的责任应该对等匹配.但对于公共部门,除了通过具体的制度安排约束权力的滥用和督促责任的履行以外,践行权责一致原则还受到一个宏观条件的制约,即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西方行政国家的经验教训促进了行政管理范式向公共管理范式的变迁,同时也引发我们用公共管理的逻辑去思考权责一致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权责一致"的传统伦理准则在实践中出现了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界限模糊等异化现象,既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也阻碍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因此,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必须对基层政府的权责伦理进行重构,建立起权责对等的良性权责关系。要以公共责任为本位,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提高政府责任自觉。  相似文献   

18.
新视野     
<正>过于盯着权力,而忘了责任,这是"官场中人"易犯的错误。2000多年来,中国"官本位"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而当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尝到"权力的滋味"时,便忘了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好的制度可以规制社会和人性,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坏的制度,则可能引出人性中的恶。似乎是制度更重要,但所有的制度都是盯着权力更要看到责任  相似文献   

19.
<正>法治已成为大国治理的执政理念和社会转型的制度力量。法治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分配权力和限制权力。在社会转型时期,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对限制权力行使具有较为重要的引领作用。职权法定、程序正当、权责一致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应当成为领导干部具备的内在素养。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行政问责制、公务员晋升制等机制从外部倒逼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改变领导干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以及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  相似文献   

20.
举措     
正贵州省:四级政府年内将全部公开权责清单贵州省政府要求全省乡镇人民政府在今年内全面制定和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意味着,贵州省从2014年6月开始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年内将实现四级政府权责清单全覆盖。作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省,贵州省同时明确,今年将推动政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