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向郊区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种族矛盾的缓解,是美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最有争议的研究课题之一。黑人郊区化在美国已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但与其他少数民族动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迁往郊区后,除部分中上层黑人外,大部分黑人仍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以居住区隔离为主要特征的"隔都"。这一状况既是解决黑人问题的机遇,又是对美国郊区,乃至整个社会构成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由于美国郊区化过程中的过滤机制,形成了美国大都市区独特的人口分布模式,即中心城市与郊区之间的阶级和种族隔离,这就使聚集在中心城市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因此,美国在六七十年代开展了"开放郊区运动".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阶级偏见和种族歧视,开放郊区运动步履维艰,并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区政治碎化,一直是困扰西方特别是美国大都市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区域主义理论认为,解决政治碎化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的出路,就是建立具有独立权威大都市政府结构。大都市政府一般是指大都市地区政府的结构或制度安排,根据政府的层次以及权力在不同层次政府间的分配,可以分为单层和双层大都市政府结构两种类型。在学者和政客的共同推动下,20世纪中期大都市政府改革在西方大都市区付诸实施。在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潮之后,20世纪80年代之后大都市政府改革在西方社会得到复兴。以科层体制为基础的大都市政府,对于推进中国大都市区治理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大都市革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同时,美国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由结构简单的步行城市逐步演化为结构复杂的大都市区。这种演化使城市的人口分布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对美国的阶级结构和种族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背景,我国四大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美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大都市化。在大都市的快速进程中,城市社会问题和城市病始终挑战大都市区的治理能力。在大都市区治理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传统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探讨与实践。传统区域主义立足于改革传统和公共选择视角结构性改革,新区域主义融入创新理念,主张在相关主体之间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提高区域性竞争力。美国大都市区的区域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但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区域治理思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区域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面临很多难题,研究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理论和路径,对促进当代中国城市群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约翰逊与美国的教育平等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逊总统60年代的社会改革是美国联邦教育政策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广泛的教育立法,对各级学校及贫困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助,美国联邦奠定了教育平等化的发展方向,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文明的整体提高。其以教育作为解决社会贫困及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值得进行深刻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