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余晓宏 《南方论刊》2021,(4):52-53,60
应用唯物辩证法,有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在探讨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两者联系,两者作用等,为提升国家审计与治理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无论是政府人员,还是普通的人民大众来讲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国家审计、治理工作,强化国家审计工作、国家治理效果,提高国家综合发展实力.本次从马克...  相似文献   

3.
4.
审计政治学是一门由政治学和审计学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于国家审计中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理论总结。本文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切入,以国家审计政治性作为审计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审计政治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讨论审计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以此为基础构建审计政治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国家监察与国家审计虽然分属两种不同的监督体系,但都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结构上的"监审分离",导致了两者职能上的"分工"和权力上的"分权",这构成了国家审计与国家监察协同监督的现实基础。基于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监察和审计的监督效能,形成两者的监督合力,必须要逐渐构建党统一领导下的统一机制和统一平台。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体现出迫切性、必要性、伴随性的特点,其在实践过程中应遵循基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效性、基于民主政治权利的协同性、基于民主政治问责的责任性等逻辑要义,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功能,加快我国治理现代化进程。为此,本文探讨了国家治理体系下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逻辑特性、逻辑要义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邢晟 《学术论坛》2012,35(9):113-117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根据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准确定位自身在国家治理系统中应有的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防御功能,围绕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明确审计的目标与任务,从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约束、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政府投资水平与政府治理绩效、维护财政资金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找准切入点,合理选择实现国家审计功能的路径,发挥国家审计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国家治理效率、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举措,是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最佳切入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创新平等互动的审计模式和加强责任政府文化的培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9.
张锋 《南方论刊》2013,(8):45-47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作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更是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结合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实践,对预算执行绩效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内涵、本质及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对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实践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进行阐释,探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中应关注的重点内容,提出加强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审计的本质、功能和目标,赋予了现代审计更加丰富的内涵,是对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创新,对于推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从整体上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强了各项审计职能。  相似文献   

11.
12.
绩效审计与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阐述了绩效审计的含义与特点,分析了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着重探讨了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当前应做好的儿项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贫困治理的实践曾以国家与农民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为实现路径。国家意志、基层政治与社会民情曾是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变量。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市场要素开始进入贫困治理实践,国家与市场关系成为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并由此逐步形成市场引领、国家保障、基层应对、民众顺应的贫困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执政论     
金东日 《河北学刊》2005,25(3):46-50
执政就是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反映和调节不同群体利益的过程,是掌握这一领域(政治领域)的意思。执政必须具备某种性质才成其为执政,这种属性包含有合法性、权威性、公共性、公理性、政治性等。由于执政者直接面对的是社会和行政两个方面,因此,执政与社会的关系界限和执政与行政的关系界限以内,就是执政的范围。从政策过程的基本视角看,执政是决定“做什么”问题的过程(即决策或政策形成阶段),完善这一过程的体制无疑是民主体制;而行政是具体“怎么做”或“如何落实”执政方针的过程(即政策执行阶段),这一过程的完善主要依赖于政府官僚制。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良好的国家治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治理模式是由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相互耦合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制度结构模式.它们是由不同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构成的制度系统,共同维系着一个国家整体的秩序治理,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治理模式呈现出动态演化与形态多样性的特征.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构建需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有效协调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一种互惠与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进入新阶段。总结梳理研究状况,对于深化关于国家治理规律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与实现路径、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创新发展等视角,研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从中外治理差异性、制度论、本质论、价值论、目的论等角度,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从国家治理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增强制度自信与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价值观建设等角度,研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今后,推进国家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应重点深化国家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方法、治理格局以及群众参与国家治理、提高国家治理成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超越西方治理与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历史背景,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渗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且也面临着新的“治理困境”。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看,治理与统治具有本质同一性,只是前者表面掩盖了统治职能而突出了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国家治理植根于中国国情与改革实践,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动回应,还是对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比中、西方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优越性,更具改革价值。要超越西方治理,必须牢牢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方盛举 《晋阳学刊》2015,(2):110-117,132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跨越"现代化陷阱"的前提和基础。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依靠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不良政府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公民社会成长、培育公民政治文化等手段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正发生十分显著的变化,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安全观是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观转型的基本定位。经济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综合治理与国家安全有着辩证的内在联系。确立符合国家安全需要的经济关系协调理念与机制,探求社会综合治理的应对措施,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