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2001年4月,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其性质与后果十分严重.作者在分析战后日本三次修改历史教科书过程和史实的基础上,认为历史教科书审定属国家政府行为.教科书修订原因种种,日本政府默认、纵容和支持教科书"改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比较战后日本政府与德国政府对历史教科书的态度,确证日本政府对此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树欣 《新天地》2011,(12):472-472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审美个性,美化学生心灵,培养优美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材涵着丰富的美感,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尝试美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历史尊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关于美化历史的误区。这些误区的产生有其历史自身的原因和自身历史的原因,实际上都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它不尊重历史,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不良后果。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还原历史的客观感、把握历史的整体感、赋予历史以时代感。  相似文献   

5.
"遗产"与"历史"都具有鲜明的时间属性,都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关联。当遗产不再被视为一种现成之物,而被理解为一种与人们对过去的表述和回忆相关的动态过程时,遗产就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方面历史(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是遗产表述的基本内容,是遗产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框架,也是人们理解、认知遗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今天的遗产运动作为在当下表述过去的一种新实践类型,既是对过去历史记忆的选择与重构,又具有"制造历史"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日本右翼势力三番五次地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挑起事端。他们任意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严重伤害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右冀势力在历史问题上死不悔改的态度和变本加厉的动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形成、基础和内容的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仅仅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部分,不能将其理解为社会学、政治学或历史学等理论,因而,在对于"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孤立地使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一味地赞美"全球化",而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为指导着力研究其世界历史意义。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关注对于现存社会基础的批判,特别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会的表象上对于"全球化"进行描述性和概括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握党的历史规律、借鉴党的历史智慧、增强党的历史主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全党在学习党的历史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历史镜鉴中增强历史自觉;使全党在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和胜利中树立历史自信;使全党在勇于自我革命、在牢记初心使命、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彰显历史担当;使全党在明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坚定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的调查实践与访谈经验,本文认为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场景下的人类学口述历史调查,应结合事件的口述史和个人的生命史."民主改革"的口述史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考察,更应从人们的社会生活出发来贴近历史,关注历史事件中所牵涉的情感、体验与心态,从而体现"人类学的历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创作追求是不仅取悦当代,更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其作品中潜隐着未成过去而属归未来的因子,并由此而渗溢出宏阔、深邃的历史意识.文章从作家艺术思维的历史感,深潜的使命意识,主体意识及历史全局观四个层面阐述路遥历史意识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2.
《三国遗事》是韩国最早而完整的佛教史著作,也是韩国第一部通史性著作,保存了韩国上古时代丰富的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史地位的衰落,值得认真反思。面对新的学术要求,政治史研究不应局限于权力斗争、利益争夺及纯粹的制度研究,而应以政府政策与政府行为作为研究主线,突出政府角色和地位问题,以此体现政治史在历史学中的统帅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日韩合并后,朝鲜移民大量迁入我国东北地区。深刻探析其原因,除了日本政府在朝鲜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朝鲜人民的压迫,迫使朝鲜人民失去生计和自由,流往海外这一原因之外,在此期间出现的移民高潮,更是日本政府换位移民政策的结果。朝鲜移民移居东北最大的收益者当属日本政府。所以,在探究日韩合并后朝鲜移民问题,必须首先认清日本的影响,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日本侵华和奴役朝鲜人民的罪行。  相似文献   

15.
近代泰国和日本的改革是基于相似的历史进程和动因的 ,但两国改革后却沿着不同的道路 ,以不同的速度向前发展 ,以致今日的泰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如此大相径庭。本文将从两国在改革前的社会基础、领导者及指导思想和改革后的具体措施成效等方面入手 ,对泰国和日本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探求导致两国改革的这种不同成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技术创新,它包括技术本身的创新、经济生产过程的创新和组织管理过程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发展史就是技术创新史,两国技术创新深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技术创新属于自主独创型,日本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近代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引进型技术创新;战后中日两国的技术创新在自主独创和引进模仿中经历了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西史东渐与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挽救民族危亡、改变国家政治状况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风起云涌,史学革命应运而生.一批留学欧美、日本的学子积极译介域外新知,域外史学的大量成果及信息源源不断地被输入中国,形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引进国外史学的新高潮.西方史学思潮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社会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和思路,为新史学倡导者批判封建旧史学、创立近代新史学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效法的模式,推动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确立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堪称中外史学交流史上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江南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历史学曾经有过依据以“阶级斗争”等为代表的特定历史观来设定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种僵化的、从既有结论出发的研究难免会出现漏洞,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江南等地域为对象、尝试脱离战后历史学桎梏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意在分析中国特定地域的社会形态,吸引了多数研究者的注意。而如今,直接针对江南地域社会史的研究并不多,地域研究大多成为更大的问题意识中的一部分。如同战后的历史学史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地域社会史取代一般,随着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者对江南这一地域看法的改变,江南地域史研究也在改变。目前,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影响,单纯细致观察某一地域状况的做法已经难以得到有意义的结论。可以说,对某一地域的研究已经成了“东亚史”等更大的研究范畴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韩国中国史学会第九届国际学术大会在韩国清州国立中北大学校举行。来自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通过法律看中国历史",与会学者提交的39篇论文围绕法理念、法律文献和唐宋、明清、近现代三个时期的法律等方面对中国法制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这次会议将会对中国法制史乃至中国历史的研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