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汉交通史稿》对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交通史稿》对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余仁《秦汉交通史稿》一书,是从交通状况这一历史文化的重要侧面入手,较全面、较深刻地以新的角度说明秦汉文明的历史条件的一部成功的学术专著。交通史是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进程,决定着国家的疆域规模、防...  相似文献   

2.
秦汉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什么,或者说秦汉思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贯之道?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和深入探讨的重大学术课题。从先秦诸子到汉代,在思想文化方面有一个巨大的缺环或断档,前后难以联贯起来。所以,我们只能讲先秦诸子思想和汉代思想,而汉代则...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史学与政治关系密切,应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秦皇朝因害怕人们“非今”,焚烧六国史书,而秦刻石大力宣扬封建统治秩序的永恒,这种以封建政治控制史学的政策对以后历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君臣极其重视总结秦亡教训,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个强盛的朝代,实与重视反思历史的智慧有关。汉武帝独尊儒术,表明儒学与封建统治紧密结合。至宣帝石渠阁会议、章帝白虎观会议,皇帝亲临决定经义异同,更标志封建主义对史学的统制达到强化的阶段。本文还对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流行的原因及对史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秋香 《唐都学刊》2012,28(1):73-75
民间信仰具有多种文化认同功能与文化控制作用。秦汉民间信仰的多种文化认同或文化控制功能不仅具有共时性特征,而且具有历时性特征。由于民间信仰属于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故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秦汉时期的某一时段,其独立性体现为,国家的最高神为太一,但各地信仰的主神又各具特色。这一方面表示民间信仰并不与国家祭祀同步叠合,另一方面又显示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小文化传统处在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既统一又对立的地位。具体来说,王朝早中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对和谐的一面;王朝晚期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则显现出对立的一面。秦汉民间信仰的文化功能对于当前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上民族的不断分化融合,因此各民族的源流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既有多源,又有多流,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说,那个族就仅是那个族的祖先。对我国各族人民来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渤海人的族源,既有粟末  人,又有高句丽人、夫余人、汉人及其他  人。而渤海亡后,渤海人既有西徙辽宁和东蒙以后加入汉族的;又有南徙朝鲜半岛以后加入朝鲜族的;也有留居故地以后加入女真族的①。 高句丽人的族源,既有当地的  各部,又有南徙的夫余人和东徙的汉人。高句丽灭亡后,遗人一部分被唐西徙到陇右、河南、江淮,以后加入了汉族;一部分居住朝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指出:“除了开采业、农业和工业,尚有第四个物质的生产部门”,“那就是运输业”①。交通运输对于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文化融合,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通过对运输生产发展水平的考察,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与其相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文化面貌的认识。秦汉时代,在实现统一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国规模的交通系统的建立,运输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生产部门。官营运输业在秦汉交通运输中始终居于突出地位,尤其对于…  相似文献   

7.
充分认识传统的近代命运,分清传统文化的源和流,扭转长期存在的非难和贬低传统的思维定势。充分把握和肯定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中既要补己之短,又要扬己之长。加强荣辱观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是中国水路交通得到突出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秦汉船舶制造业的成就成为这一历史进步的基础。秦汉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使用数量空前的船舶。秦汉船舶的承载力、快速性和稳性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楼船的出现与应用,是造船业发展的例证之一。当时还出现了多种适应不同需要而设计制作的异型船。大量考古资料可以说明,秦汉造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船舶成品下水后的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也已受到重视。秦汉时期已经形成生产能力相对集中的若干造船基地,其中多数为后世造船业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当时水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为经济文化的进步和政治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秦汉船舶远航东洋、南洋,也打开了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普慧 《唐都学刊》2008,24(1):1-3
上郡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匈奴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拥有上郡,即可保证中原王朝的安全.上郡治所位于今何处,是众多文史学者和当地人关注的一件大事,历来各家说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二说:一为肤施说,一为绥德说,二者皆有文献依据.然考其文献记载,前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后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  相似文献   

10.
徐海容 《唐都学刊》2009,25(2):47-51
碑志文体源远流长,先秦时有庙碑、刻石、丰碑等。碑的起源、演化与时代的文化风气等密切相关。秦汉时期,树碑之风渐开,随之兴起的是碑志文学。东汉后期,出现了碑文名家蔡邕,碑志文体例也基本完备与固定。此后碑志文不断演进,写法上也多有流变。碑志文体的分类,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再由博返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和巩固的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北方的匈奴,是个奴隶制的落后部族,长于骑射,习于攻战。统治着匈奴的奴隶主贵族,把对外族的侵扰作为发展奴隶制的重要途程。它依仗着数十万强悍的骑兵,任意奴役西北部各小邦,对中原地区也不断进行侵扰,“以杀戳为耕作”。毛主席指出:“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秦汉王朝与匈奴的矛盾,就其阶级本质来说,是秦汉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是新兴的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奴隶制度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战争,这种民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12.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秦汉之际,中国社会的军事统一已经完成,思想统一的潮流汹涌澎湃。各种学术思潮相为迭起,各是其说,互争高下,务以为治。无论在朝在野,哪家哪派,其主张或有不同,其命运或有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趋向:怎样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用什么思想来统一?从而形成秦汉之际的社会思潮的主旋律。一秦亡汉兴,经济凋弊,“天子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牛车”。刘汉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宽刑简政,与民休息。同时,认真思考秦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探求新的统治思想。汉初的思想家们,对秦亡原因作了深刻而又具体的分析。刘邦的谋士陆贾,  相似文献   

14.
秦汉礼制研究的拓荒之作──陈成国《秦汉礼制研究》读后华唐礼与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产。在夏、商、周三代,“杨搬体政”、“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是王朝的根本大法,维系传统社会。家天下”宗法专制统治秩序的基本制度和规程。令人困惑的是,礼与礼制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父子关系,是家庭成员间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古代中国实行宗法制,而宗法制必然强调父权,提倡以孝维护宗法制度。父子关系是与君臣关系相应的,提倡父权便是提倡君权。天子是最大的地主,即使他是个小娃娃,那也是天下的大宗,是普天下人的“父亲”。提倡“以孝治天下”,“也就是教人要‘资于事父以事君’”。因而,在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无不把君臣关系看作父子关系的扩大,提倡父子间的这种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尤其是强调父权和父子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希望借强调父子间的尊卑等级秩序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尊卑秩序。  相似文献   

16.
易宁 《求是学刊》2006,33(6):115-122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反映了中西古代文明从小邦至地域性国家再至帝国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汉帝国在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将境内众多的民族和地区统一起来。罗马帝国则主要采用征服的手段进行统治。统一与征服表现出中西古代帝国内部结构上的重大区别。这一区别在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文明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鲜明的、颇具特色的统一性,而这一特点是古代西方文明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中东文明的多源性和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兴 《唐都学刊》2003,19(2):144-146
中东文明是多源的 ,其原因如下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物产单一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 ;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 ,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可以分为闪族、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共三类。埃及和两河流域是古代中东的两大文明中心 ,受其影响周边发展起若干小文明 ,而在文明交往的推动下先后建立了包括三大洲的一些大帝国 ,以及三大一神教 ,最终形成了中东文化圈  相似文献   

18.
秦汉政府在浙江的人口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浙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期,但过去由于文献记载的阙如,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本文作者根据有限的文献记载,对秦汉政府在浙江的人口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弥补了这一课题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19.
<正>“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是近代中国史上一种表现得比较充分的文化现象和学术思想。所谓“西学中源”,即西学出于中学,中学是西学的本源,西学是中学的派生;中学孕育了西学,西学的发生和发展是以中学为根基的。它在近代的表现形态主要有:“西学源出中国”说,“西学中国古已有之”说,“西人窃我之余绪”说,“西学难出中学之窠臼”说,“西法得之中法”说。  相似文献   

20.
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异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借贷会产生词汇的借贷。作为日本在和西方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文化输出的成果,英语中的日源外来语反映了日本文化输入西方的特点:自然障碍和人为障碍导致文化接触不足;加之文化势位低导致日本文化输出不够;若干中国传统文化被以日本文化的形式传入西方。日本文化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输出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