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文物》1964年第7期发表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陕西省记寿县武功县出土西周铜器》一文,介绍了武功县南仁公社北坡村出土的三件西周青铜器。其中两件师簋盖,各有铭文一百另一字,铸造时代断定在共王初年。 从该文的介绍和所附的拓本图象看,两件簋盖的铭文内容虽然相同,但其形制和花纹却不同,特别是在铭文书体的风格上,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我在初看到这篇介绍文章时,曾怀疑一号簋盖可能是一件赝品。鉴于它和另外两件  相似文献   

2.
青铜簋     
<正>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出土。该簋侈口、束颈、鼓腹,平底、圈足。龙首形耳,下有钩状小垂珥,两耳间饰对称兽首。通高14.3厘米,口径18.5厘米,圈足径16.2厘米。器物造型规整、简洁庄重,为典型的西周早中期簋的器型。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1986年,陕西安康县城东王井沟出土史密簋,铭文记述了周王朝与东夷、南夷的战争,对研究西周史、铜器断代以及山东半岛方国地理都有重大的意义。《文物》1989年7期发表了张懋镕、赵荣、邹东涛《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1989年3期发表了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吴镇烽《史密簋铭文考释》,《西北大学学报》  相似文献   

4.
读簋札记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5,(11):143-143
一、孟簋孟簋(8.4162-4164,此数字为《殷周金文集成》中的册数和器物序号,以下不再出注)“用宁①兹彝作氒子=孙=其永宝”(语译:因此铸造这件彝器,希望孟的后代子孙永远保有它),“宁”字在西周金文中大致有两种用法,一种与“休”相同,一种与“作”、“铸”相同。[1]孟簋此句张亚初[2]断为“用宁(铸)兹彝,作氒,子子孙孙其永宝”,不知他的“作氒”是什么意思。《铭文选(三)》191页断为“用宁兹彝,作氒子子孙孙其永宝”,[3]无释。其断句均不可索解,我们以为当断为“用宁(铸)兹彝作,氒子子孙孙其永宝”⒆饕褰?簋铭乃动词分用,这种分用最…  相似文献   

5.
王宏 《殷都学刊》2010,31(2):21-24
本文拟在参考《(旡可)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一文的基础上,将(旡可)簋和其他相关铜器以及铭文相比照,在确定(旡可)簋为成王时期标准器的前提下对(旡可)簋与(旡可)尊器主的关系作以尝试性探讨。最后附带说明学术界对于"(旡可)"、"(旡可)"二字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南淮夷之称,仅见于西周晚期铜器铭文。由《生盨》、《敔簋》、《虢仲盨》《禹鼎》、《兮甲盘》、《驹父盨盖》等器铭可知,南淮夷军事实力强盛,作为周王朝的一支劲敌,多次侵入内地,打到今陕西商县一带,震动朝野。基于这一点,凡欲研究西周晚期历史,特别是军事史,周边民族关系史,无不注目于南淮夷。本文拟运用青铜器铭文,整理排列,对照文献,从南淮夷与东夷、淮夷、南夷的复杂关系中探求南淮夷的来龙去脉及其军事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史密簋铭文记载了南夷等军入侵东国,周王命师俗、史密东征和东征的作战实况,为研究西周中期的战争史、东国与诸夷关系以及方国地名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金文资料。我曾在《史密簋铭文补释》(《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一文中作过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一书的《改版书后》说:“西周的土地所有形态”是“土地国有制”。这一论断非常正确。《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四句可译为:“全国土地,无不是西周国王的土地。直到领土的海滨,无不受西周国王管辖。”西周国王是西周国家的代表,也就是西周统治者的代表。因此,西周土地为西周国家所有,被西周统治者占有,西周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西周的这种土地制决定着西周的公田和私田均为西周国家所有、被西周统治者占有。  相似文献   

9.
高青陈庄引簋及其历史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学勤 《文史哲》2011,(3):119-121
山东高青陈庄墓葬群出土的引簋铭文,记载了周王任命引管理齐国军队,授权其作战,引奉命后聚合人众,取得战斗胜利,俘获兵器的内容。其时代在西周中期后段,其记事可与师■簋、师■簋、史密簋的铭文结合起来考察。对研究西周中期周王朝和齐国的关系,以及齐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最为重要的史料之一,但须以准确的分期与释读为前提。西周中期的(矢廾)季鼎、扬簋等金文资料中的“司寇”并非官称,有周一代始终有司法官吏“司寇”之设或与之类似的观点不能成立。周代“司寇”的设立时代甚晚,至多只能推导到西周末叶,且其职位不高,以缉捕寇盗、维护社会治安为主要职事。在西周官制复原研究中,应该分清职官与职事,且不能与《周礼》等文献强行比附。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系年》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周初大保簋铭文中所见的"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武庚,亦为认识和了解周初的"武庚之乱"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结合简文和西周金文来看,这场商室贵族发动的叛乱有其内在更为深刻的原因,成王之世的东征不仅仅是平定叛乱,更是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正式确立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2.
扶风庄白村墓葬出土的"伯■"诸器与上海博物馆所藏传世《■簋》当是一人所作,这组器物应当与"彔"和"彔伯■"所作器物区分开。伯■不是周人,而是殷遗民,其家族使用"■■"族徽。伯■家族可能是专司武事的家族,商周之际臣服于周王室后被迁往周原。伯■家族的政治境遇和文化特征都体现了典型的殷遗民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4.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最为重要的史料之一,但须以准确的分期与释读为前提.西周中期的(矢廾)季鼎、扬簋等金文资料中的"司寇"并非官称,有周一代始终有司法官吏"司寇"之设或与之类似的观点不能成立.周代"司寇"的设立时代甚晚,至多只能推导到西周末叶,且其职位不高,以缉捕寇盗、维护社会治安为主要职事.在西周官制复原研究中,应该分清职官与职事,且不能与《周礼》等文献强行比附.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曾实行过,这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史学者曾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争论中,否定井田制的学者曾提出金文无井田的记载,而肯定井田制的学者也有认为金文中并无井田的字样。笔者认为已有学者考释的师同鼎、弟(虍豕)簋两器铭中的“井”即井田,这与古书中的有关记载正相一致,西周曾实行井田制,乃确切无疑的史实。特别是弟(虍豕)簋还涉及到对井田划分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实为难得的史料。兹不揣浅陋,勉为此文,祈方家、读者匡所不逮。 先将西周金文中记载以井田为赏田的两器铭文抄之于下:  相似文献   

16.
一仆在西周春秋不是奴隶,已为当时及先秦的文献所证实。《召伯虎簋》的西周金文说:“余老止公仆庸土田。”“庸”即“雇”。此话可以译为:“我的父亲止公雇仆耕种土田”。可见,仆在西周是佣工,西周已出现了雇农。《左传》说:“崔氏之乱,申鲜虞来奔,仆赁于野,以丧庄公。”“赁”即“雇”。此话可以译为:“(齐国的)崔氏那次作乱,(齐国的)申鲜虞逃跑来,雇仆在野外,为(齐国的)庄公守丧。”沈玉成在《左  相似文献   

17.
西周军法判例——《师旅鼎》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文中的军法判例,目前能见到的仅周初成王时器《师旅鼎》和康王时器《小盂鼎》二件。《小盂鼎》审讯的是敌酋敌兵,对研究战俘审判和刑罚种类价值颇高。《师旅鼎》则是对西周军队内部违犯军令行为的审判。铭文虽只有七十九字,但对审判方式、诉讼程序及其相应的刑罚原则等重要司法制度,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献。该鼎全铭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臣缶方鼎与箕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臣缶方鼎是一件很重要的晚商青铜器。五十年代以来,我们讨论过四次,略有进益。最近,《甲骨文合集》第十二册出版,又看到有关材料,觉得应该对这件器物作一次较详细的讨论。 方鼎系清宫旧藏,原在颐和园,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陈列。铭文最早见于《贞松堂集古遗文》,为摹本。拓本见《三代吉金文存》3,53,2。器形和纹饰都接近《劫掠》63方鼎,惟腹部饕餮纹更似同书61舌方鼎,其大小则比两鼎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9.
眉县新出青铜器与西周王室世系、年代学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林昌 《文史哲》2003,(5):5-13
2 0 0 3年 1月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 2 7件氏铜器 ,其铭文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按铜器铭文内容与器形 ,可分为 3组 8篇 ,并应与 1985年在杨家村发现的另一组青铜器做综合考察。这些资料叙述了单氏家族 8代世系与西周王朝 12代世系的对应关系及相关史事 ,其中的 12位周王与《史记·周本纪》所述西周王室 12位列王的次序与称名完全一致 ,将 1976年出土的史墙盘所未列的西周王室后半世系全部补上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第一次全面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等书面文献的可靠性。同时 ,还为西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 ,证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西周年表”的基本框架可以成立。另外 ,还有助于我们对西周历史文化有关问题的辨误。  相似文献   

20.
1976年3月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发现的利簋,是目前所知的西周青铜器中最早的一件。它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史籍有关武王伐纣记载的可靠的实物证据。铭文内容可同史籍记载相互补充印证。利簋出土后,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极大重视,很多专家学者相继发表文章,对铭文进行研究和训释,仁者见仁,均有各自的发见。但也从中看出,学者们对铭文的内容,看法并不一致。据我所接触到的文章看,对铭文的后半段见解无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