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女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对特殊的成因.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广大女教师安教乐教、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女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包括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职业压力因素、学校管理评价因素、女教师自身性别因素.缓解女教师职业倦怠,女教师应当主动寻求广泛支持、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开展有效的职业培训,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
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职业病.作为高等教肓发展不断深化的大学教师群体中的女教师也无法回避这一问题.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上探讨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相应对策,以期有助于从事高等教育的女教师提升工作投入程度,远离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通过职业倦怠量表和调查表,对河南4所典型高校的240名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类型、教师收入和教师工作性质对河南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教师们的压力源前三名依次为收入、学术和教学。建议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改革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和干预机制来预防和改善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为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师是有职业倦怠倾向的高发群体,这将对青年教师顺利执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及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积极干预职业倦怠倾向,不断加强职业激励的实践探索思路,以实现青年教师身心健康、从业愉快、卓有成就的工作理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况,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要疏解这些压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随机抽取的国内7个城市25所高校的68名高校专职心理教师为对象,以Maslach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Meyer和Allen的离职意向问卷为工具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离职倾向相当严重;性别、婚姻状况和参加工作年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有影响;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全部三个因子均对离职倾向有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两个因子对离开组织倾向也具有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1995-2010年高校女教师人力资源的现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科学开发和利用高校女教师人力资源的对策,即一方面高校要因地制宜构建提高女教师素质的平台,并健全机制挖掘女教师的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女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高校辅导员为研究主体,从职业倦怠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探讨了消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认为积极消解网络压力,打造多元发展平台,推进辅导员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代偿机制等是现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保持健康心态、完善人格、旺盛工作热情及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奄力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在具体表现和产生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比较相似,但形成原因却有一定差异。对此,辅导员自身需要进行主动的自我调节,独立学院则应当从这些差异入手,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完善机制,改善职业倦怠对辅导员工作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我国部分高校的1800名女教师进行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各因子的表现与总体特征相比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教龄的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总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躯体化、强迫、敌对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教科目不同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差异,其中在焦虑、偏执因子分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随着职称的变更,不同的心理问题有呈现职称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校青年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对合肥学院等三所高校171名35岁(包含35岁)以下青年女教师进行测查。结果:高校青年女教师的社会支持以及人格因素中的适应性和社交性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低于男教师,但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不同类型的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编辑队伍建设中,职业倦怠现象是影响编辑身心健康、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从生态学的视角对高校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探析,结合个体因素和外界环境分析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利用生态学的理念以及生态链法则、生态平衡理论和生态和谐理论,引导编辑树立动态工作思路理念,创新和谐共生编辑理念,正确认知编辑职业生态稳定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全面协调、相辅互存的编辑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教师对工作本身满意度最高,对工作报酬满意度最低。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均低于理论中值,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工作本身、工作报酬两个预测变量能联合解释职业倦怠的44.9%的变异量,满意度总分、园长和工作环境三个变量可共同解释离职倾向的24.7%的变异量。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离职倾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知识女性的发展困惑与权益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女教师的权益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或自我发展意识薄弱不应该成为教师发展权的桎梏。如何保护女教师的权益,保障她们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发展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广大高校女教师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太原市范围内5所高校中不同年龄段的女教师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客观地反映出太原市高校不同年龄段女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频度、持续时间、强度、场所、形式等方面的总体情况和年龄段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有关高校管理部门针对不同年龄段女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健身活动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抽样调查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配偶支持、是否有孩子及孩子的年龄、自我角色定位,与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呈现出相关关系;而家务承担、职称等,并未与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呈现出相关关系。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由于受到结构性因素和缓冲性因素的影响而在数值上处于中间水平,但有着生命历程性和差异化特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性别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问题,还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教师自评的方式,对河南省高校的学术环境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女教师感受到的整体学术环境不理想,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及不同专业职务的高校女教师在学术环境上的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倦怠通过情绪耗竭、个性化缺失、成就感降低等方面表现出来,使得教学成效大大降低。文章通过对高校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两方面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必须提升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认同并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采用高效的激励机制来帮助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