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建国前,岷江上游的羌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制阶段,但羌族地区仍普遍地保留着原始宗教的痕迹。羌族原始宗教产生于羌族氏族制社会,是作为羌族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而出现的。尽管羌族原始社会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由于宗教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上其他原因,故羌族原始宗教得以延续下来。又因为羌族地区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汉族历代王朝和吐蕃政权的统治之下,受汉、藏文化影响较深,所以有的羌民也兼信汉族地区的佛教、道教和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2.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党项羌族为主体民族,在今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等部分省区建立的一个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历时190年(公元1038—1227年),如按《宋史》所载:“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历时347年(880—1227年)。党项族原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与吐蕃关系极为密切。公元七世纪时,吐蕃在青藏高原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党项羌人不堪其统治,向中央政权提出内徙的请求。唐僖宗时允其内徙,从此党项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  相似文献   

3.
吐蕃王朝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自诞生时起就着手建立法律制度,这也是吐蕃政权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吐蕃王朝法律的渊源、创制、发展、体系等方面的探讨,揭示吐蕃法律的主要特点,试图从这个政权内部的法律层面来认识其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说明,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领导的吐蕃王朝就是唐中央政权统辖之下的一个地方政权,西藏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最早创建于公元7世纪初的藏族法律是由具有地方性军事奴隶制性质的吐蕃王朝政权所制定的法律。吐蕃法律初创之际,充分吸收了藏族先民的伦理文化。借助吐蕃伦理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吐蕃法律得以制定、实施而逐渐完善,反过来又不断强化着吐蕃的伦理文化,不难发现丰富的伦理文化底蕴是吐蕃法律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外戚集团对吐蕃政治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地方政权时期,外戚集团是一个非常有势力的特殊阶层,他们凭借与王室的姻亲裙带关系出将入相,声名显赫,位高权重,大大影响了吐蕃政坛的局势,本文拟从其出现的合理性、渊源、影响分析其在吐蕃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吐蕃奴隶制政权尚未建立之前,青藏高原除了雅隆部落联盟之外,还分布着许多氏族和部落组织。如羊同、苏毗、白兰、党项、附国、吐谷浑等。松赞干布祖父三代正是通过逐步征服和兼并这些部落,才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本文拟就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原的主要部落组织分布情况和松赞干布祖父达日年塞、父亲囊日松赞两代的统一事业,作一点肤浅的介绍、考证和论述。不妥和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 ,回鹘、契丹、吐蕃等民族活动在西北和中亚地区 ,并建立了甘州回鹘、西州回鹘、喀喇汗王朝、西辽、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和青唐骫骬骭等地方民族政权。上个世纪 ,特别是其后期 ,对这些西北少数民族及其政权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他们的研究状况略作综述  相似文献   

9.
杨文  高小强 《宁夏社会科学》2010,(1):98-101,112
北宋王朝自建立起,国家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中,和西夏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困扰北宋民族政策制定的当首推西夏。概要来说,西夏对北宋经略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只能与河湟吐蕃政权结盟共抗西夏;北宋将招、买马的地点愈来愈倾向于河湟蕃族区域;为消除边患、经制西夏,对河湟吐蕃实施经略是大势所趋;西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和河湟蕃族政权对北宋的严重依赖,使北宋“联蕃制夏”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羌族生活在中国西部高原山区,这一方水土以它的出产,养育着这一方人,也磨砺出羌族人勤劳、坚韧、勇敢的品质,形成了羌族人自己的自然观和适应方式。他们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观察了解与感恩敬拜,也对人的行为和能力保持着警惕反思与规范限制。他们的自然观和行为规范于今天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唃厮啰政权是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在西北地区建立的一支强大的吐蕃地方政权,而有关该王朝的史料在藏汉史籍中都非常少见。唃厮啰作为青唐王朝的奠基人,在现存的藏文史书中却没有关于他明确的记载,在汉文史籍中也只是简约的介绍并没有详细资料。本文对相关藏汉史料进行对比、分析,对唃厮啰的身世和名称加以考证,力求贴近史实。  相似文献   

12.
刘建丽 《西域研究》2007,492(3):13-20
两宋时期,在西北地区活动的吐蕃、回鹘、契丹等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凉府吐蕃六谷联盟是"蕃汉联盟"。世袭首领与册封官职并存;唃厮啰政权是以部落为政权的基层组织,"国主"与"议事厅"是其政治特色;高昌回鹘采用王制;甘州回鹘实行部落领主制,官号沿用突厥语名号,但兼采汉制;喀喇汗王朝的政治体制是双王制与封地制;西辽继续实行"两部制",制定了禁止分封土地、中央控制军队、减轻赋税、实行羁縻等基本政策。这些民族政权机构、政治制度及其政策等,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相似文献   

13.
吐蕃在河陇统治结束后,部分吐蕃居民及其后裔依然生活在河陇地区,继续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佛教是吐蕃民族宗教生活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归义军都僧统悟真和尚丧葬中由吐蕃后裔成立的悉(歹勺)潘社负责灵车,这一现象凸显了敦煌吐蕃居民重要的宗教地位.敦煌归义军政权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时采用的这种宗教地位确认方法,为各民族的精神层面上的和平共处、宗教上的统一认识和文化上的最终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 7世纪 ,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与兴盛 ,改变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历史 ,引发了一系列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的连锁反应。吐蕃王朝的不断兼并、征服与扩张 ,使吐谷浑、党项、回鹘、沙陀等民族受到吐蕃的统治和奴役。在强制与暴力之下 ,这些民族也逐渐与吐蕃融合。  相似文献   

15.
河西、陇右唐时没入吐蕃。居住在河西、陇右的吐蕃人,自晚唐吐蕃王朝衰落后,仍留原地,同当地的汉、党项、回鹘、吐谷浑人杂居。是所谓“河湟之地”原来就是“夷夏杂居”的地方,但已处在分散混乱状态,种族分散,各有首领,“无复统一”。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几百年,直到蒙古大汗入主中原,才告结束。 宋夏对峙下河湟地区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北宋、西夏与吐蕃唃厮啰(合并了回鹘、西凉)政权的三角关系:宋保守、夏扩张、唃厮啰依违其间,形成宋夏争取吐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吐蕃王朝以前吐蕃部落联盟由前期的牧业经济生产方式逐步向后期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对这种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与其政权发展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吐蕃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的转向过程。文章从转向前佛教在贵族中受到的礼遇和挫折写起,叙述了这一时期佛教在民间的发展情况以及吐蕃政权瓦解后佛教在民间的兴盛。  相似文献   

18.
唐朝安史乱后的西域主要呈现为吐蕃、回鹘、葛逻禄三方角逐的政治格局.起初,以唐朝、回鹘为一方,吐蕃、葛逻禄为一方,及唐朝退出西域之后,吐蕃、葛逻禄的势力日益强大,击败回鹘,接管了西域,及吐蕃衰落,回鹘西迁,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格局.其中对于葛逻禄作为附蕃异姓突厥政权性质,回鹘西迁中的三支实为一支等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池翔 《东岳论丛》2012,33(4):94-101
清末民初,大量西方学者和传教士涌入华西边疆,他们从自身视角对华西地区进行的审视和认知,使得中国西部面临着重新被“发现”,并融入西方化视野的境遇.英国新教传教士陶然士进入岷江上游四川境内的羌人地区进行传教,他重新发现“羌族”,并用一套混杂着基督教和民族学的话语来诠释羌族族属及其宗教,得出“羌族”是“华西犹太人”和“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的结论,展示了一个与汉人视野下的“蛮子”完全不同的“羌族认知”.笔者试图通过梳理陶然士的传教思想和传教经历,来探索陶然士对羌族的想象和认知及其思想来源.通过探讨“华夏之内”的他者和“华夏之外”的他者的互动交流和复杂纠葛,以更好地体认西方传教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元代边塞诗创作及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代,它打破了有史以来以汉族为中心的统治格局,由游牧于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华夏之地,结束了中华大地上辽、宋、夏、金、吐蕃及大理等政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局面,再次建立起多民族强大统一的国家。辽阔的疆土与蒙古族骑马游牧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