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文焕《格致丛书》所载《新刻助语辞》有如下六行文字(见书影)。在这六行文字之中,“岂”字、“乃”字和“焉”字分别提行并低一格。通观全书,凡提行低一格的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词条字头,一是属于解释性的文字。“岂”字是词条,这是没有问题的。“乃”字一行属于解释性的文字,这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焉”字这一行:“焉也”和“曾”是不是词条?  相似文献   

2.
唐·刘鋉《隋唐嘉话》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这里意为:武则天因为吏部所录取的人大多数名不副实,就下令考试时要在不知姓氏的条件下判定试卷的优劣,  相似文献   

3.
一、称名 “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门学问古代称为“小学”。“小学”开始是指为贵族子弟设置的初级学校,《大戴礼·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又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这种初级学校要教授学童识字,所以有关文字的学问渐亦被称为“小学”。  相似文献   

4.
从《华阳国志》看巴蜀世风的演变史建群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巴蜀等地的历史风云变幻与地理状况。本文试图从《华阳国志》等文献资料中,寻绎古代巴蜀世风演变的轨迹,探索影响世风演变的种种原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相似文献   

5.
《北史》卷80《外戚·李惠传》载:“李惠,中山人,思皇后之父也。父盖,少知名,历位殿中都官二尚书,左将军、南郡公。初,太武妹武威长公主,故凉王沮渠牧犍之妻。太武平凉州,颇以公主通密计之助,故宠遇差隆,诏(李)盖尚焉。盖妻与氏以是出。”《魏书》卷83《外戚·李惠传》所载内容与此完全相同,文字也相差无几。据此可知,武威公主似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凉州之后不久因她“通密计”有功而将她改嫁李盖的。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6.
“块”字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亡》这一部分,是先秦散文中的名篇,众多的古代散文选本大都选入。该文在记叙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一段文字:“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相似文献   

7.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组表示并列相关的排比句,全国统编教材高中第二册语文的注释和不少资料均将“兴焉”讲作“兴于此”,“生焉”讲作“生于此”,而独将“备焉”讲作“生于此”,而独将“备焉”讲作“具备了”.我们觉得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9.
一、幽州、幽都与嗄仙洞的关系 《太平寰宇记》称晋地道记载:舜以冀州南北广大,分燕地北为幽州,夏殷省幽并冀,又为冀州之域。周夏置幽州。幽州因幽都以为名。山海经有幽都之山,今(指晋时)列为北荒矣。从以上资料看:幽都是早于幽州而存在于祖国的北方,即虞舜以前就有幽都存在。《魏书序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王,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命为田祖”。这一段拓跋鲜卑先人的传说,也是在虞舜以前的传说:再对照《山海经、海内经》载“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玄鸟、玄蛇、玄豹、玄虎、  相似文献   

10.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11.
试论清代典当业兴盛的原因朱根,黄晓颖中国典当业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迄今已有1500多年。《周礼》有载:“地官质人,掌稽市之书契,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这是典当之始。《后汉书·刘虞传》亦有:“虞所赉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的记载。在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2.
谈《六国论》课文的一条注释郑宝升高中第四册课文《六国论》中有这么一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对于“速”字,课文的注释是“招致,动词”。如果按课文注释,全句译意应为:“等到燕太子丹以荆卿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显然,这和...  相似文献   

13.
许慎(公元54?—149?),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三十里许庄)人,为著名的经学家和语言家,精通文字、训诂,著有史称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许慎为后汉汝南召陵人,历来无人提出异议,因为《后汉书·许慎传》明明白白地说:“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而纠缠的却是许慎的故里,因为《许慎传》对此没有交代,而只在其子许冲《上(说文解字)书》中有“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一句透露许冲为召陵万岁里人。后人由此推断许慎为万岁里人。这种推断,本来是顺理成章,无须争辩的。可到了唐代,李阳冰却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邝”字注:“郋,汝南召陵里”,说“郋即许慎所居之里”。到了清代,严铁桥感到许冲分明说他是万岁里人,而李阳冰却因许慎给“(?)”作了注,便说许慎为郋里人,似乎很难说通。于是他在肯  相似文献   

14.
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织锦、“西兰”在土家族语言中的意思是被面,“卡普” 的意思是花。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语言的汉语译音,其意思是“花被面”。从纺织学的角度来看,西兰卡普属织锦,它以棉纱为经线,各种彩色线为纬线。采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每幅宽1.5市尺,长3市尺左右,以每幅的图案形式和名称来区分,已见一百二十多种。 聚居在湘西,鄂西万山丛中的土家族人民,在纺织上有着优久的历史。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说明了远在四千三百多年前,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在从事纺织生产。关于土家族的织锦,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大明一统志》说:“土民喜服五色斑衣”。《龙山县志》记载:“土苗妇女善织锦,裙被或全丝为之。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施南府志》则云:“妇女居城市者,娴女工针黹,居乡者,妨绩室中,馌响野外”……。这些记载表明西兰卡普的历史渊远流长,在民间流传较广。本文试从西兰卡普的形象特征、审美形式特征和审美情感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阮籍《咏怀诗》的儒家思想倾向马青芳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乃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的确,正始文学是在对《老》、《庄》、《周易》进行深人探讨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哲学观点被当时士人所广泛...  相似文献   

16.
论《周易》宇宙观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宇宙观的核心范畴是阴阳,阴阳之间的相互运作产生宇宙万物。用《系辞传》的话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这一生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我们认为,它大致经历了四种存在形式,即交、感、化、革。1.交《周易》首《乾*坤》二卦,《象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能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资始”是资乾以为始,表明乾还不是始;“资生”是资坤以为生、表明坤还不是生。《易纬·乾凿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独阴不成,孤阳不生,“阴阳相合,而生成之道存…  相似文献   

17.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18.
伊人 《社区》2008,(8):6-6
2008年新年伊始,北大教授李零的《丧家狗》“连中几元”——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2007年十大好书,《丧家狗》以得票第一而当选。 《中华读书报》发布2007年度十佳、百佳入选图书,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称道:“他们推荐的不是畅销书,而是有价值的好书。”《丧家狗》一书“与有荣焉”。  相似文献   

19.
澄清两个问题:第一,郑钦此人,当作“郑敬”。宋人赵次公为杜诗作注时。由于避宋讳——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名敬,遂改“敬”为“钦”。后人不知就里,也就一路以“郑钦”相称。第二,说吏隐之典,“出《汝南先贤传》郑钦事”,完全是子虚鸟有之事。换言之,“吏隐”的用典,和郑钦毫不相干。究其致误的原因,盖误读《汝南先贤传》所致。  相似文献   

20.
读《荀子》札记(续)李中生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平诵经,终乎该《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劝学》)杨注:“数,术也。”梁启雄:“数字是指《书》、《诗》、《礼》、《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