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为自身创造了多种选择的空间,它的适应性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电影政治、文化与商业在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主要支撑维度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新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传记影片创作与英模人物表现联系到了一起,艺术向政治呈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妥协。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电影承担了市场实践、创造时尚、情感宣泄等众多功能。但是,电影不能一味扮演商业先知、娱乐时尚等众多角色,也不能在商业主义、主流主义和作者主义之间自以为是地走钢丝。中式商业大片,受好莱坞“高概念”商业大片影响,类型丰富,强调视听奇观,具有电影想像力,而且叙述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制作精良,有着比较强的影像张力。发展大片是基于国际市场竞争与华语电影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与电视剧市场、音像市场、网络市场等多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创作文化的历史形态与嬗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影发端于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创作文化形态,在经历了短暂的宣传与商业本位并存的格局后转变为泛政治化一元格局,及至新时期艺术本位逐步确立、商业传统艰难复归之后,才真正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创作文化格局。不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的兴衰得失告诉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在顺应社会历史文化趋向的基础上,从时代性角度确立正确的创作文化意识,才能繁荣创作,取得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在影片的制作和运作两个方面,即影片的题材选择、情节架构、价值判断以及发行、放映的商业化。而主旋律和艺术电影在90年代出现这种发展倾向则是由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电影学界关于电影本质的论争的小环境,以及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自身原因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主流大片的话语建构与中国电影的生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生态学或生态批评的视角观照当下中国的主流大片,无疑可以获得一种更为普泛的价值取向和较有成效的言说方式。也正是基于电影生态学与生态批评的理论前提,可以提出主流与非主流、大片与中小影片以及主流大片的生产与消费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有望在积极适应、协调互动和力图创新的层面上为主流大片寻求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向前迈进的依据。总的来看,一个公正、平衡的中国电影生态,需要在主流电影与非主流电影的积极适应和相互转换中逐步构建。漠视或者清除了非主流电影,主流电影也会失去健康的肌体与创新的活力。而在多元的全球化背景下,在独特的中国电影语境里,国产大片蕴涵着许多复杂的动因、具体的过程和丰富的细节,简单的是非论证和抽象的价值评判都是不太可取的;对国产大片的生存境遇和生态状况进行较具针对性的分析和探讨,正是大片话语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与此相应,主流大片话语不仅跟中国整体的电影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而且需要政界、业界、学界与媒体、观众的共同对话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主流大片的生产与消费,使中国电影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生态平衡之路。  相似文献   

6.
自然风景是电影艺术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具有多重叙事表意功能。当代中国电影尤为注重自然风景的运用,呈现出自然风景与民族认同、自然风景与生态记忆、自然风景与景观消费等文化表征,从而丰富了电影艺术中的自然风景表达内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市场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在各种文化的冲突中,凸现了传媒的发展与文化多元主义的冲突、强势文化与民族性的冲突、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冲突、网络文化与传统媒体的冲突,也引申了文化领导权的重建问题。在这样的语境下,如何使中国的文化葆有自己传统的文化精神,并在与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现实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如何建构一种既能够被本土的电影观众所接受,又能够被海外的电影市场所认可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审美想象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正确定位,将一种符合人类多元文化取向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植入”到我们的电影叙事体之中,进而完成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9.
"韩国新电影"与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平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新电影"和中国电影"新生代"二者尽管外部形态迥异,但却具有相通的内在旨趣,即都呈现出边缘书写和主流皈依的分化态势.而大致相仿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创作主体选择的个性化则是导致这种创作状况的主要因由.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的改编是不可忽视的创作领域与独特现象,构成了新中国电影的壮丽景观。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不仅是两种不同文本在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转型,一种受制于文化语境的欲望诉求。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道路来看,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语境,即政治化语境、人文化语境和消费娱乐化语境,它们对新中国电影改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新中国电影改编,也自然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语境变化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电影题材、叙事策略、跨媒介改编、宣传发行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基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了新世纪华语青春电影从饱受诟病到未来可期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多年电影教育与产业革新的成果显现,是粉丝经济与女性经济助力年轻人消费群体的成长,是年轻影人的成长与责任担当,是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收编。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末至今,我国国产电影的国内票房收入一直徘徊在10亿元人民币上下,电影院的观众也从80年代初9、0年代初的近300亿、100亿人次锐减至眼下的不足1亿人次,国产电影的命运沦落到了“生死线”以下。将中国电影置于世界电影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冷静分析不难发现,思想内容与当代社会的疏离、艺术内核的流失、盗版光碟的挤压等是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共有295部次(其中参赛121部次、参展174部次)中国影片参加2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8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55部次影片分别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从所获奖项内容上看,奖项分量不够厚重,演员奖项较多,影片、导演、编剧类奖项相对较少。从获奖影片类型上看,剧情片和动作片在获奖影片数量和奖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惊悚悬疑影片崭露头角,文艺片可圈可点,商业片表现乏力。从获奖地区上看,港澳台地区获奖最多,美洲地区获奖也较多,欧洲地区获奖项较少,亚洲电影节无一获奖。影片制作水准不高、"文化折扣"的影响和商业利益对艺术追求的驱逐导致中国电影海外获奖遭遇困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在电影名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近年来电影业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电影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对电影、特别是电影名的翻译已不能单纯作为一种纯文学形式用传统的“等效”翻译理论或“接受美学”等理论进行研究,而应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把电影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积极探索电影名的翻译,以满足当今电影业快速产业化的发展对电影名翻译所提出的新要求,实现电影的市场化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电影文化发展史上 ,不少电影艺术家往往采用情节剧的叙事模式 ,强化电影的观赏性、娱乐性特征 ,以获得观众的认同 ;在中西情节剧电影的各自演变过程中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呈现出偏重社会伦理与偏重娱乐消遣的不同文化取向 ;受现代西方哲学、艺术观念及电影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创作者不断地吸收其它有益的思想观念和电影手法 ,不断调整和突破其创作模式 ,使情节剧的文化意味愈显深厚 ,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例讨论了美国少数族裔文化的商品化问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文化整体都面临商品化的挑战,少数族裔文化商品化的问题在于商品审美化的潜在过程遮盖了民族间的不平等关系。物质形态是少数族裔从属于主流文化的形态,但同时也是少数族裔或者族裔认同和文化反抗的基础。在美国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制度之下,族裔个体具有一定的文化认同的自由,但作为商品消费主体的选择自由又以“去地域化”、“去民族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以来的女性电影完成了一个从性别自觉到文化自觉,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从成长的神话到生存的寓言,从差异性的苦恼到差异性的维护,从电影主题的女性自觉到电影语言的女性自觉,从造型表现主义到静观写实主义的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是女性意识日益深化并世俗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女性社会文化空间的初步建立。女性电影的生成不仅仅是一个基于性别政治的文化实践,同时也是基于民族/阶级/代际政治的影像建构,在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对于性别政治的突出,往往成为主流文化遮蔽其他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女性电影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也是一个共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香港商业电影的主流之外,陈果执著地关注着社会下层,其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写实风格。文章以陈果自编自导的6部非主流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陈果电影关注下层社会的独特视角、不刻意编织故事的构架方式及直面现实的写实态度来分析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