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消费者的主观归因能够更好地预测农产品伤害危机对涉事企业及相关组织的危害。结合质化和量化研究方法,对农产品伤害危机中消费者责任归因的结构和结果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努力不足的归因相较于能力不足会导致更加负面的企业态度或政府信任;责任无论归咎于企业还是政府都会对企业产生负面的态度;只有当消费者认为责任归结于政府(而非企业)时,才会降低对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2.
论胡塞尔对科学的哲学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把理性危机和哲学危机视为近代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并运用现象学还原方法建立所谓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在由纯粹理性建构起来的“生活世界”的基地上对具体科学进行了哲学维护。但是,胡塞尔的见解启示与困难并存。他的出路在于,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看”的直观,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取代神秘的现象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对以往经济法责任研究的反思,确立“社会竞争利益维护”作为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将“社会竞争利益的补偿”作为经济法责任的承责基础;以“主体-行为-责任”作为透视经济法责任形态的理论框架;并以“成本-效益”作为分析经济法责任追究方式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经济法责任追究方式的“坐标构造”。  相似文献   

4.
责任问题汇聚了宋明儒家的道德追求与政治操守,“以天下为己任”是其代表性的观点。宋明儒家讨论责人责己的行为,以及父子君臣的伦理,皆立足于人己关系。“以天下为己任”之“己”是德性之己,德性之己之所以承担天下责任,乃在于人己之间是“民吾同胞”的一体化关系。责人责己的经验论述呈现了责任行为中的一般性人己关系,即经由同情,责人归根于责己,达到感化他人承担责任的效果。责任行为中的具体人己关系样态,体现于宋明儒家最为关注的父子君臣伦理中:父子伦理中,表现为父子一体的同情感通;君臣伦理中,表现为共担天下责任的一体,责善渠道不可或缺。总体而言,不同于西方社会学家通常采用的理论建模方法,宋明儒家责任思想研究需要进入到人己关系的现实具体情境,这也是其经验论述所启示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从消费者角度分析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行为中,“道德缺失”与“能力不足”两类型对消费者惩罚意愿的影响。结合归因理论和期望理论,通过实证调研分析342份有效问卷,发现CSI行为的两类责任归因对消费者的惩罚意愿均有显著正影响,但影响程度有差异;与企业的“能力不足”相比,消费者对企业的“道德缺失”行为惩罚意愿更强。在CSI行为的责任归因与消费者的惩罚意愿之间,消费者感知起中介作用;消费者CSI感知受到企业规模影响,消费者往往对大型企业的CSI行为感知比一般企业更强。说明,食品企业应该严守道德底线,并加强自身管理、提高技术,大型食品企业更应发挥在行业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智慧说”,以“转识成智”的认识过程辩证法沟通知识和智慧、科学和人生,奠定了当代道德的哲学基础;以“自由劳动”为基石,对包括道德价值在内的合理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论证;以“自觉自愿”作为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并由此阐明了培养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径,是一种综合了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积极成果,并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做出了创造性回应的哲学-伦理学说。“智慧说”在新时期我国伦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当代道德生活的启示意义,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道德责任这一概念虽然较为复杂,但其核心在于事件的道德重要性及其后果,这也使其区别于其他相关概念,如责备。本文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道德责任归因的心理过程进行探讨,发现其存在变与不变的两面性:道德责任归因的不变性,与人之特性如自由意志密切相关,许多学者也试图提出归因过程的稳固模型;道德责任归因的可变性,则涉及直觉与深思、抽象与具体、远与近三组对立的概念。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领域的道德责任归因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思想表达与情感宣泄,不仅改变了网络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的话语传播模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紧张。它的盛行与流布有其“使用”与“满足”、“沉默的螺旋”以及娱乐功能的归因,也有网络媒体以及网络流行语体自身特点的助力。同时,网络流行语体在媒介议程设置、媒体报道框架修正以及媒介传播形式上,都留给了大众传播学诸多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阐释”是对既有文学现象和理论现象的解释,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文化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批评化”的实质都是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阐释”。避免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学现象进行“强制阐释”,追求“对话性阐释”、“适度阐释”是文论界的共识。“阐释”的过程中虽然也会有理论观点和理论态度,但“阐释”的侧重点却不在于面对纷繁的文学现象提出新的理论话题。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危机并不仅仅在于“强制阐释”,而在于“阐释”本身。对“阐释”的较多关注,对新的理论建构的有意回避,是导致文学理论研究缺乏个性和创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人性的因素》是以“冷战”为背景、借用间谍小说模式创作的国际政治小说。这个“不浪漫”的间谍故事明显通过对“邦德”系列小说的“反转”和“逆向”,实现了对“007”之类虚假英雄形象的“戏仿”和“背叛”,并深入讨论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责任和个人天性是如何在惯性和误解中发生交集和导致悲剧的。格林提出了一种针对现代伦理困境的“背叛的美德”,鼓励人们对绝对判断和现成原则保持勇敢的怀疑态度,严肃地对具体生活和个人道德进行审查和思考。人性的因素和人权关怀不仅帮助人们超越国家间政治的种种弊端,而且可以开启人们相互同情和理解的智慧通道。  相似文献   

11.
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组织和成员国的法律责任归属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法争论的话题。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一类国际法主体,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但在实践中,成员国在执行国际组织决议的过程中往往滥用国际组织法律人格,其行为不仅是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体现,还代表了自己的意志,造成法律责任归属不明。以此种争议情形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年的使用武力合法性案,2007年欧洲人权法院的拜拉米案和萨拉马提(Behrami/Saramati)案、阿尔吉达(Al-Jedda)案以及2014年海牙法院关于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诉荷兰案的相关判决,借鉴国外学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认为应当坚持国际组织和成员国法律责任的多重归属。围绕责任多重归属原则的确立过程,通过对2011年《国际组织责任条款草案》相关条文的分析,明确了行为归属与责任归属的关系:只有确定行为归属之后,才能确定责任归属;为了最终确定责任的多重归属,提出以有效控制为标准认定行为归属,并明确这种有效控制是对具体行为的事实控制。  相似文献   

13.
雁门清高是山西本土近几年快速崛起的一个农产品品牌,主要是苦荞系列产品。公司通过在品牌命名、品牌设计、品牌故事和品牌传播等方面注入文化元素来拉动产品销售,通过独特的品牌个性塑造和品牌形象传播引起了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另辟蹊径。在详细分析雁门清高成功营销的基础上,针对山西土特农产品营销实际,从文化营销的角度提出了五点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山西土特农产品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营销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与外界的交往日趋紧密。在这个背景下,高校疫情危机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流和2013年的H7N9禽流感均提醒我们,高校一旦发生疫情危机将会造成严重性后果。高校师生作为独特的群体,对于疫情危机有其特定的意识。通过运用归因理论在对高校疫情危机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危机发展的三个阶段,主流的看法都认为政府和学校应承担主要责任,而教师和学生中的病毒传播者和疫情本身不应承担太大责任。考虑到高校疫情危机的特殊性,在应对疫情危机时,更要注意考虑到可控制性这一因素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在东北某监狱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犯罪人的犯罪自我归因进行的研究表明:犯罪人的自我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作出外部归因的多于内部归因。在作出外部归因时,犯罪人强调的是受害人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作出内部归因时,犯罪人主要是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人格特征。犯罪人在对自己的犯罪原因进行归因时,是倾向于作出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与他们是否关心村委会工作、与邻居的交往、与受害者的关系、受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相关。对犯罪人的自我归因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改造犯罪人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情境因素和人格因素。以往的研究都侧重于对情境因素与人格因素的分别考察,而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而这正是今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自我同一性是艾里克森关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内因理论为指导,在指出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关键的基础上,分析了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表现和根源,对达成自我同一性的三个途径,即培养一致的情感和态度、培养贯通的需要和能力、培养恒定的目标和信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的人格替代模型是诊断和评估病态人格的混合模式,应用中有帮助诊断、指导治疗的优势。对江苏省3所高校在读生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人格替代模型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欺骗(t=3.524)、焦虑(t=-3.207)、抑郁(t=-2.292)、随境转移(t=-3.088)、情绪易变(t=-8.242)、敌意(t=-2.367)、回避亲密(t=-9.533)、不负责任(t=-3.169)、顺从(t=2.033)、不寻常信念(t=2.856)、退缩(t=-2.487)、冲动(t=-6.166)人格特质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他人格特质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负性情绪(t=-3.173)、分离(-3.893)、脱抑制(t=-4.022)人格维度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精神质及对抗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自评健康状况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大学生群体之间性别差异的情况并不统一。人格特质及人格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且会受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水平和自身健康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业拖延的概念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拖延可以作为一种特质变量,诸多研究是关于拖延与大五人格之间的相关,其也可以做为一种情境变量。由于拖延具有双重性,因此学业拖延具有特质性,也受情境的影响。学业拖延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生的学业任务的完成。近年来研究者逐渐重视学业拖延的积极性,包括高峰体验和认知效能。文章主要论述了拖延以及学业拖延的性质以及学业拖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习成绩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探讨较多的是来自归因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笔者以某师范院校440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施以“多维度多归因量表”(MMCS)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以CET4成绩为因变量,研究归因方式、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归因方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确存在间接因素,但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因而有必要对影响学习成绩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