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统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是其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有分析地借鉴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环境伦理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思想从20世纪伊始到20世纪末,发展成为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多种流派。环境思想着眼于环境问题,从环境保护出发力图改变传统上人类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从传统的道德出发把道德关怀范围逐步向外扩展,进而确立对环境的道德态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近代西方哲学与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传有 《中州学刊》2002,(5):153-156
近代西方哲学对环境伦理学的形成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它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上 ;同时也表现在它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充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等基本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因此 ,应辩证地看待它对环境伦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伦理学的使命。西方生态伦理学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逻辑困境。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整体性视角恰恰可以弥补西学的不足。《诗经》“顺应天时,合乎地宜”的“时禁”生态敬畏观、“仁及草木,德及昆虫”的“同情”生态保护观、“乐山乐水,师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审美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肇端,是中国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的起点。它对于当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彭红 《船山学刊》2003,(4):26-28
王船山以天人平等的天人观为基础,以文明消费观为重心,提出了初具雏型的环境伦理思想,批判继承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环境伦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古代与“美”与“真”相关的“善” ,道家是以“道”的内在能量并具有“生万物”的能动作用为“善” ;儒家则以“仁”为“善” ,更具有实践作用与“仁”的行为特征。“善”在道家那里与“美”有间接的关系 ,而儒家在孟子那里 ,则将“善”作为“美”的起点和必备的条件 ,“美”的最高境界是“大而化”、“圣而神”。荀子从“人性恶”观念出发 ,又将赤裸的政教功利输入“善”与“美” ,提出“以道制欲” ,“化性起伪” ,使中国古代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学思想之功利观从此成型。  相似文献   

8.
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风 《学术界》2002,(4):98-107
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研究纲领 ;即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的“经济增长瘾”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的“良知的革命”。人类中心主义者所坚持的实际上是“培根 -笛卡儿理想” ,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对“所有的现象”进行“终极说明”。但是本质上 ,人类的本体论特征是有限的。本体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无限的自然之上 ,这只能是现代人的狂妄。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9.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这些年风头正劲,但实际并不成功.因为它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立场上没有真正跳出人类中心主义;而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也经不起仔细推敲.  相似文献   

10.
道家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主要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等。对道家经典中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爆发于华尔街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神话的破灭,也使得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背景的西方经济伦理学处在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中国学界在反思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同时,也需要反思原有的经济伦理研究,需要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束缚下解放出来,以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段玉明 《学术探索》2011,(5):98-105
伴随儒学独尊、佛教传人、道教兴起,“三教”在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仪礼教法几个方面展开了长期的论辩。经过约五六百年的对话,儒释道终于从相争走向合流,逐步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新文化格局。此一过程启示我们:在多元宗教的背景下,回避冲突、引人暴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化解宗教冲突还是应走对话的道路。以中国古代儒释道对话的情形论,功能似合流与本位似合流或是宗教合流的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道儒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述中国古典哲学折射的绿色意蕴。  相似文献   

15.
陈晶晶 《阴山学刊》2010,23(3):100-105
西方政治思想对于人性的善恶两面均有深刻的认识。而其设计制度的人性基础却常常是指向"人性恶"的,即"制度设计的性恶论"。性恶论作为制度设计的基础是有其必要性的。《联邦党人文集》集中体现了对人性善恶两面性的承认,利用"制度设计的性恶论"进行制度选择,并以尊重、关怀和彰显人性为终极目标。而这种精巧制度的设立,是自发形成的,建立在对欧洲尤其是英国传统和政治思想的确认、美国自身实际的认识和协商妥协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张玉璞 《齐鲁学刊》2012,(4):119-123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大势,以就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18.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阴阳五行建构儒家的天道观和天人合一哲学,以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乃儒家思想发展的一大转折,也是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理论基础.他以天道证人道,言天人相副和天人相类;又以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视人伦纲常和仁义忠孝为天经地义,并以此言天地之美.这种以阴阳五行为宇宙模式而现天人相与之际的儒学,及其以善为美的价值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审美态度,有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历代思想家在解释文化经典时 ,既重视前人的解释 ,又根据时代要求 ,发挥义理 ,实现了继承和创新。解释学的意义就是说明、解释、理解和创新。从先秦儒家解释学的创新精神和道家解释学的直觉辩证法及自由精神境界 ,到两汉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与古文经学的求实精神 ,再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今古文合流的义疏之学、宋代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义理之理 ,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解释学的继承和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 ,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保持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