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增长,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已逐步成为世界电影大国;在此过程中,本土生产的商业大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大片真是拯救中国电影免被好莱坞完全吞并的“救命符”吗?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拯救大兵雷恩》(1998)和国产大片《金陵十三钗》(2011)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段,借此期冀对这个问题提供某些思考与启示:中国电影要在好莱坞“狼逼门前”的威胁声中真正“走出去”,需认真思考如何平衡本土与世界(故事题材、主题意义方面)、繁复与简洁(叙事结构、美学风格方面)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发掘出来一批1930年代的韩国电影,其题材、主题、风格与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通过电影这种现代性媒介表现“反现代”主题。《迷梦》、《渔火》、《军用列车》是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韩国早期电影,将之与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进行对照研究,可探讨双重视角下早期电影东亚想象的银幕表现。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演义》不仅与秦汉以来的史传文学发生先后文本互涉,而且还在其文本内部形成难以计数的大量“重复”。这些纷呈迭现的行文“重复”,大略可分为言语、修辞格等层面的“叙述用语重复”和事件或场景等层面的“所叙故事重复”两种形态。前者多用以叙述瞬间之事,后者多用以叙述时空跨度较大之事。除了不断地重申某些信念或伦理道德,小说还不断地“提起前事”,制造一系列“重复”,从而建立起眼前事与往事的逻辑联系,不仅增强了小说结构的严谨细密,而且增添了多种附加涵义。同时,在这部经典小说中,“关合”、“映照”性的行文“重复”不仅呼应了传统“前伏后应”叙事之道,而且带有反讽等修辞色彩。另外,行文“重复”具有“老生常谈”性质,令人感到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作者善于把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及英雄人物悲剧的发生归因于惩罚家人或下属,并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相貌以及日常生活大做文章,形成“祸起萧墙”、“饮酒误事”等行文“重复”系列。从创作心态看,无论是作者“津津乐道”或“念念不忘”,还是“敝帚自珍”,各式“重复”大多旨在创造某种“熟悉化”审美妙致。  相似文献   

4.
“观天地生物气象”话语来自于“观物取象”文化传统,因之具有会通性基因并发展出独特文化义蕴。之中“观”具备兼手段与目的的特性,其体用的基本方面由原始儒学“观”之义蕴发展而来,而非来自佛教。“生物”、“气象”以及“观天地生物气象”等话语义蕴,亦是层积地发展而形成的。二程在继承邵雍、周敦颐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该话语之“体”、“用”与“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朱熹则从体、用及其关系方面,以具体化、超越性的发展向度,对该话语整体性义蕴进行了开掘。由此,“观天地生物气象”因其具备会通自然界与道德界的体用属性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美学的超越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而是超出传统美学,关注生活实践、环境生态以及社会文化。超越美学,不是美学的提“纯”,而是变“杂”,成为“杂美学”。但是,这绝不是取消美学。所谓美学过时、美学取消的言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杂美学”只是过渡。在当代社会,图像泛滥,消费文化主导,艺术和审美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美学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重回传统美学,而是创造新美学。新美学要重新阐释艺术的功能,要重新定义审美在生活中的意义,也要重新建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美学。这是对美学复兴的呼唤,也是对正在出现的现实过程和学术发展趋势的描述。
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四海为家的身体:“涉身的世界主义”的主体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性的和流动的世界中,基于主体性的探索来反观世界主义,意义重大。当前,世界主义主要呈现出三种面貌:“普遍视角的世界主义”、“具体视角的世界主义”及“批判的/反思的世界主义”,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他者或者他性的问题上。批判的/反思的世界主义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而涉身的世界主义是其中的一种崭新形式,是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统一,承认他性,但并不绝对化。涉身的世界主义的主体是世界公民,其世界性或者全球性是通过对差异的审美品格达成的。这是对他者的一种宽容,体现了涉身自我对多元文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涉身的世界主义体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即涉身伦理。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三网融合于2010年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与之相关的技术问题、利益问题和规制问题等都备受关注,探索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基于行动者—网络研究表明,上海市三网融合发展是混合外生与内生的发展模式——“过程由产业部门控制,决策由政府推动和产业部门选择”的模式。通过网络组构发现,在上海市三网融合过程中发生过“伪取代”,“势均力敌”的资源持有状态有助于融合各方力量加以发展,并亟待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同时,案例研究表明,行动者—网络理论成为三网融合研究范式,仍需要从内部与外部空间分割问题、内生与外生因素界定、网络大小问题、网络数量问题和政府权力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以终局裁判为逻辑前提的刑事再审制度,其正统性来自两方面:一是原来的程序运行本身出现了重大瑕疵;二是原程序尽管已经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并完成,但其制度功能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实现,并且触犯了其他重要价值。据此,刑事再审的制度功能可以从形式理性理论和程序规律角度区分为修复原程序运行瑕疵的“补正”以及帮助原程序功能复位的“矫正”。以“补正”和“矫正”的分类视角重新检视刑事再审的制度定位问题,有助于正确设计和解读刑事再审的具体制度,尤其是再审的启动制度。为了应对刑事再审实践困境,一方面需要从程序规律的分类研究视角将刑事再审启动事由加以整合和清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作为再审逻辑前提的原程序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华语电影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与此同时,竟无可回避地陷落于文化缺失和唯GDP至上的误区。以GDP论英雄,由GDP来主宰市场并扭曲电影之为电影的文化根本属性,这就给华语电影及其产业造成了结构性的危机。当今处于“后融合期”的华语电影共同体及其产业,无疑需要葆有一种文化的韧性和定力,激浊扬清,吐故纳新,锐意拓展华语电影前瞻性的国际视阈及其文化主体性创新,再度聚合中国内地与香港、台湾、澳门暨海外华裔多地域性的文化正能量,以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对接,中华人文精神与人类共通价值观的融合。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创造性误读是指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有意识的改变和重写.从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英译本<中国传奇>出发,作者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误读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前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创造性误读并非是对原作和文化的亵渎,而是文学生产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文化之间,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很难避免误读的出现。无论古今中外,文学史几乎就是一部误读史。误读大致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审美主体由于不理解产生的误读(misunderstanding),包含着“正误”与“反误”;一个是审美主体的创造性误读(misreading)。这两方面的误读均出现在张艺谋电影的研究中,它既丰富了张艺谋研究,又不可避免地遮避了某些深刻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因素,更涉及文化因素。文化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误读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读的文化因素有多种,如:生态文化、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等。本文试图以《围城》汉英对照本为例,通过典型的例句,从语言文化的视角分析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误读现象,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语言文化误读给翻译带来的障碍,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存在于阅读活动中的"误读"现象,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领域中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文化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变异性理解。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文化交往的客观条件以及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是导致误读产生的主要原因。对误读的研究和关注是当代意识的产物,反映出对文化差异性的重视。误读的创造性意义在于,它往往是对被理解的文化主体的一种丰富和扩展,也是打破不同文化间无联系状态、导致认同和理解并产生新的文化内容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无间道》是2002年香港出品的一部警匪电影,《无间行者》是2006年好莱坞根据香港电影改编的一部电影,不仅在全球市场上票房走高,而且获得多项奥斯卡奖。为什么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被翻拍后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能够被接受,还获得巨大成功?其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电影透明叙事方式的运用。透明叙事理论是美国评论家斯科特·奥尔森提出的一种电影叙事方法,目的是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也能看的懂,引发共鸣。比较两部电影,可以发现《无间行者》在三种叙事机制方面:背景、角色、话题采用了透明叙事策略。而这种透明性是多元文化主义面具下美国文化意识的一种展现。  相似文献   

15.
通常存在于阅读活动中的“误读”现象,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领域中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对他者文化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变异性理解。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文化交往的客观条件以及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是导致误读产生的主要原因。对误读的研究和关注是当代意识的产物,反映出对文化差异性的重视。误读的创造性意义在于,它往往是对被理解的文化主体的一种丰富和扩展,也是打破不同文化间无联系状态、导致认同和理解并产生新的文化内容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世界全球化发展背景之下学生亟需掌握的能力之一。而电影是传播文化的有效媒介。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相关理论,从三个方面即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中性与情绪化文化、男权社会与男女平等对电影《通天塔》进行跨文化差异分析。从现象分析本质,用情节分析理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电影、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以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对电影《蝴蝶君》进行分析,指出不当的文化移情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文化移情应当适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其次要培养文化认知能力,即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再次,需要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改变文化偏见,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最后,理解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样的文化移情才是适度的。  相似文献   

18.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本文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释文化误读现象的定义与分类,分析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及理解与解决文化误读现象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现象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必需消费品,是一种精神食粮。在社会有机体里,艺术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比起宗教、哲学、科学、道德等意识形态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不能读《资本论》;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人,不能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文盲不能读小说却可以看电影、  相似文献   

20.
英汉习语的文化误读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习语浩如烟海,但彼此文化差异造成的习语误读和“文化负迁移”导致的语用失误却不容忽视。鉴于此,对英汉习语的学习应用,一要透过表层,进行跨文化理解;二要灵活转换,消除个体的文化误读;三要转变观念,消除群体的文化误读,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