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可用来分析香港电影在其产业发展史中的转折时期,如何以战略性的项目实施来引领其产业发展航道,获得可持续性战略优势,促使整体电影产业的发展.总括香港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项目流变,<庄子试妻>项目开启了香港电影制片业;<郎归晚>项目使香港电影在失去内地市场后重新开启了新、马地区的市场,并引导了传统粤语片的再度复兴;<梁山伯与祝英台>项目使香港电影彻底占领了台湾市场,促使这一除内地外最大的国语片市场成为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之一;<七十二家房客>项目使香港电影的国、粤语片产业走向合流,形成了新的香港电影产业;<新龙门客栈>项目则又在香港电影的全胜时期再次叩开了内地市场的大门,为香港电影找到了新出路;"周星驰电影"项目不但屡屡成为低迷时期的救市之作,还将香港电影经济提升到了新的档次;新世纪之后的华语大片项目更是整合了全球华语电影力量,继李小龙电影后第二次掀起东方武侠电影的热潮,创立了华语动作片品牌,并从产业、技术和美学层面将华语电影和新全球电影成功对接.整体的项目流变是一种推动香港电影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的流变,是一种不断使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流变.  相似文献   

2.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芙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影在赢得100亿票房的业绩后,事实上,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文化挑战。突出的问题在于,当下市场严重失序,失去了文化的自律性,逐步形成了一种市场金本位的定势。吸金的思维定势代替了人文的主体性以及艺术的创新与智慧,开启了一种仅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市场方向,造成人文原创性的匮乏以及大片的文化贫血症。针对此种现状,我们应当考虑的不是创造了多少GDP新高,而是今后能否以文化的自律性与艺术的创新精神来提升电影的思想力度与文化品格,在社会审美的意义上实现向现代审美的转换。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固有的精神本源性及其核心价值应是第一位的。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与责任,引导我们的电影产业在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实现再度振兴,为将电影产业做成我们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进。  相似文献   

7.
摘要: 华语电影指的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裔电影之总称。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海峡两岸暨香港三地的新一代导演以其现代性的文化品格而崛起,实现了华语电影世纪性的文化整合。到了21世纪伊始的这七八年,在《卧虎藏龙》、《英雄》、《赤壁》之后,华语电影业已进入了“后‘大片’时期”。面对全球化的严峻语境,如何认知华语电影现实的生存境遇,促成华语电影在产业与文化上渐趋良性、和谐与可持续性的发展,这是一个具有迫切性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8.
明星是电影产业中最为重要的创意人才之一,明星凭借其广受赞誉的演技、为观众所喜爱的性格特征,吸引众多注意力,从而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加速实现华语电影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的双重发展目标,华语电影产业开始在明星品牌定位、明星品牌如何介入电影产品的生产、明星品牌的价值评估等三个层面积极采取有效的品牌化运作,以进一步满足电影受众/消费者的需求而获得电影市场优势,进而满足电影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运用比较电影、电影文化学等方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三地电影融合汇流的历史进程,旨在为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参照。结论认为,未来两岸三地的电影业应超越传统的合作模式,采取一种更高层次创新融合的发展策略,即在产业、文化的深度交融中保持各自原有的核心优势,积极适应新语境中观影群体审美趣味的变化,合力打造更具文化影响力的新华语电影。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增长,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已逐步成为世界电影大国;在此过程中,本土生产的商业大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大片真是拯救中国电影免被好莱坞完全吞并的“救命符”吗?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拯救大兵雷恩》(1998)和国产大片《金陵十三钗》(2011)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段,借此期冀对这个问题提供某些思考与启示:中国电影要在好莱坞“狼逼门前”的威胁声中真正“走出去”,需认真思考如何平衡本土与世界(故事题材、主题意义方面)、繁复与简洁(叙事结构、美学风格方面)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华语电影"概念的提出与阐释是把两岸三地的电影艺术作为整体文化形态来进行把握,是华语文学整体观理念的一种延续。民族性多元化视域中的华语电影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不同层面的思想艺术精髓。把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总结,既有利于从客观上把握华语电影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趋向,又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华语电影:在互渗互补互促中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电影创作为主体的华语电影,是在互渗互补互促中不断拓展的.中华文化始终是贯穿华语电影的共同血脉,是其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之"根".而香港、台湾和大陆先后掀起的"新电影"创作浪潮,则给华语电影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从整体上显示了华语电影的艺术水平、美学风采和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和成就与两岸三地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是分不开的.而应对WTO,华语电影则应不断提高艺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亮相和获得加冕,逐渐提升了华语电影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崭露头角多少让在经济上获得自足地位的华人获得了更多文化自信。然而,在批评界,华语大片在市场与人文之间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缝,“第五代”导演的市场化转型也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商业突围伴生文化品位的沉落,名利的诱惑与国族身份的续写成为华语电影人新时期的阵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东西方文化碰撞、冲突、交流及影响正向纵深方向发展。电影作为文化软实力在21世纪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电影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亟待解决。李安电影的巨大成功为华语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启示。让中国电影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平等对话异质文化,用电影语言创造民族文化,可以进一步缩小东西文化鸿沟,逐渐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电影题材、叙事策略、跨媒介改编、宣传发行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基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了新世纪华语青春电影从饱受诟病到未来可期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多年电影教育与产业革新的成果显现,是粉丝经济与女性经济助力年轻人消费群体的成长,是年轻影人的成长与责任担当,是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收编。  相似文献   

16.
向芮欣  徐鹏 《国际公关》2023,(13):171-173
电影节是电影文化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电影艺术发展、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桥梁和中介。长春电影节是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电影节,在世界主要华语电影制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对促进东北文化振兴和地域文化基因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长春电影节为研究对象,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其包括行动者、资本和惯习在内的场域结构特征,同时探究长春电影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长春电影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西"问题是近代知识界争论的主题。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本就有超越时贤之处,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专就"五四"前后的"古今中西"之争作了科学总结,批判了形式主义与教务主义和对待传统文化上的虚元主义与保守主义,提出了既符合历史必然性又符合民族价值目标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观。他在建国后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这些指导性原则对于实现新时期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1月21日,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台湾电影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集美大学举行,本届研讨会以"台湾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来自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音像资料馆、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全国二十余家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台湾电影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本次研讨会是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系列活动、由集美大学主办的"2020 华语电影产教研融合峰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开幕式由集美大学电影学院、文学院院长郑亮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坚持,更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突出了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力这一生产力标准的重中之重,强调了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实现人民利益的多重层面,而且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与执政规律的高度出发,为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正确的执政纲领和自身建设纲领.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然而中国电影如何才能走向国际市场,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电影《龙门飞甲》综合了侠义、剧情、视觉、明星等诸多要素,对传统武侠电影做出了全新的阐述。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可借鉴《龙门飞甲》的思路,采用转变投资方向、借鉴网络文化、拓宽盈利模式、发展多种媒介、融合金融资本等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