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创作呈现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人价值观之外,也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和“革命”两大价值体系之外.莫言发展了一种用乡土演绎乡土的叙事技术,一种展示“地方知识”、“地方思想”、“地方感觉”,一种真正不依赖外部“理论”和“世界观”来解释地方性生活和现象的小说叙事技术.莫言的获奖,无论如何,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尽管他代表的不是中国古代叙事传统的胜利,也不是启蒙与革命叙事传统的胜利,是汉语叙事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克利福德·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概念,为如何看待和解释中国本土化的基层民主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分析工具.在研究基层民主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地方性知识的嵌入,促进国家治理与地方性自治的有效衔接,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形成一种以责任、妥协、宽容为特质的平衡与互动状态,使“乡政村治”这种民主治理的弹性结构更具有解释力与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一 何谓知性?所谓知性就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从事物的总的联系中抛出某一方面,而暂时撇开其他方面,在区别和分离中考察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它是思维或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坚持对象的分离和固定的界限,具有“僵化”、“片面性”和“有限性”。何谓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的特点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相似文献   

4.
导论 本文通过关注“全球性知识”这一观念的地方性涵义以及替代全球性知识的其他选择来探讨全球性知识问题。这些替代性选择并不是为了伸张地方性而拒斥全球性,而是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以观察发展中国家中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关系。以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作为经验案例,本文考察了该国正在浮现的新型发展话语。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知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在该情境中得到确认、理解和保护的知识体系.在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地方性知识常常是和多元文化分不开的,相对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而言,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都成了地方性知识.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源于地方人对自身所处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地方人长期总结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则和策略.地方性知识更是地方人的一种实践智慧,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地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地方性知识,并将其作为地方课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再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一)不理解矛盾“一分为三”的原因长期来不认识矛盾“一分为三”的科学性原因是什么呢?在哲学上借用过米的“矛盾”概念说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方面(诸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四个特性:一、相互分离,有着差异;二、相互依存,并且渗透;三、相互排斥以至斗争;四、相互转化及其融合。从哲学意义上讲的“矛盾”有的可以“一分为二”,有的又可以  相似文献   

7.
否定之否定规律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从总体上看是发展着的”的说法是一种缺乏事实分析的笼统的哲学概括;以静态的“存在”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是不能揭示变动不居的客观世界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完全是事物进行“内在否定”的结果,而是“外在否定”同“内在否定”协同促成的结果;事物发展的单线式、循环式的“三段式”道路是与现实不相吻合的;发展不是决定论式的,而是取决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的。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知识是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的知识概念.地方性知识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普遍主义提出了挑战,彰显了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方性知识蕴含的主体性价值对于民族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民族教育主体性发展路径包括:秉承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提升民族教育的主体意识;探究地方性知识的意义生成与阐释机制,凸显民族教育特色,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功能,满足主体需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地方性道德知识的中国道德话语只有转移为普遍性道德话语,才能获得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能力。转移即重构,其中包含三个内在相关的基本命题:空间场域、价值逻辑与叙事进路。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概念突破了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疆界,推动地方性道德知识所构造的空间场域实现了从地方到全球的转向,由此获得了转移为普遍性道德话语的可能性。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中国道德话语与全球风险治理发生了交集。文明交流互鉴逻辑与文明同质化逻辑的分歧,从本质上反映了多元现代性与一元现代性的观念之争。前者突破了后者在共同利益、文化交往、责任担当等方面所存在的多重认知局限,成为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内在遵循。此种价值逻辑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道德话语重构的叙事进路,而叙事文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联结方式则成为问题的中心。与“直接转进”和“间接转进”相异的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国传统道德话语融入马克思主义道德话语,并以后者作为参与全球风险治理的中国文化资源,由此全面而客观地注解了“中国”场域中现代道德话语的意涵。  相似文献   

10.
文化研究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文化”定义何谓“文化”?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此已经提出了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界说,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大概并非因为文化研究的不成熟,而是由于更深刻的方法论原因。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文化”概念究竟能否被定义?“文化”带有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文化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是等价和重合的。属人的一切也都是“文化的”。因此,“文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一方面,对于一切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目前中国社会史等于“区域社会史”研究 ,区域史研究又多趋向于探讨“宗族”和“庙宇”功能的现状 ,本文提出应改变“村落研究取向”的建议 ,即从“跨区域研究”的角度使社会史研究趋于多元化 ;应有意识地区别“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感”。“地方性知识”是知识人从思想的意义上进行划分的结果 ,“地方感”则更接近于精英或底层民众自身的感受 ,两者不能混淆而应区别对待。如何在尊重既有地方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重新理解政治变迁的跨地方性逻辑的问题 ,以及“政治”在近代的意义 ,不但要从“地方”的角度加以理解 ,更应该结合一些跨地区的政治现象如“社会动员”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2.
在常人看来,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很空阔,很玄虚,搞哲学的人都爱钻牛角尖,都爱刨根问底,好像哲学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一个人谈哲学问题,好像根本不会关其痛痒。其实,哲学是明白学,辩证法是明白法,哲学是“思(想)”的学问,搞哲学研究的是“思(想)”者。因此,哲学何所“思”,也就是“思者何所为”。人们常说,哲学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内在联系的“思”。那么,何谓现象,何谓本质?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哲学家们一直在辛勤探索。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也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概念。那么,本质在哪里?我们…  相似文献   

13.
我们肯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基于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中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然而,关于这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至今哲学界尚未确定一个统一的合乎实际的界限。下面两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別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而理性认识则进入了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原则区别,或者根本标志,就是概念、判断的运用。认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不能作为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而是区别抽象概念和具体(理性的)概念的标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感性认识是否也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否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确地揭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別的前提。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条线索展开对于这个“本质区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思想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存在论的语言结构关系,事物因此可以被语言化为能被理解的存在,人们可以像阅读书籍一样“阅读”事物,理解事物就是解释文本。文本概念遂成为哲学诠释学的中心概念。伽达默尔通过考察文本概念进入现代语言的两种方式,揭示出文本概念的两个内在规定性:以真理为内涵的经典性和意义诠释的无限延展性。文本不是预成物,先于诠释直接给予诠释者。文本在诠释中生成,表现为一种可被带入不同语言并不断被赋予新说的语言意义整体。哲学诠释学的文本概念具有“历史性”“非成品性”和“可读性”三个基本特征,它们揭示语言与被理解物之间的诠释学关联,映现被理解物的存在状况,显明诠释学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了他的老师柏拉图所主张的“理念”以后,提出了“形式”概念。在对“形式”概念的诸种规定中,集中体现了他对个别——一般关系的把握。柏拉图提出“理念”,与他企图把握世界各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统一亦即共通本质有关。他在“对事物试作说明时,从事物越入理念”(《形而上学》990b;以下凡引本书只注页码),即在具体事物之外设定作为其本质而存在的理念,由此来“以一统多”。柏拉图理念论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两相分离,因而在两者的连结上难以给予园满的说明。亚里士多德正是抓住这一要害,批判和否认了普遍的理念对于具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和作为它们的本原。他提出了“实体是个体”的思想,认为只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列宁曾经用螺旋式的概念表述过。毛泽东同志除了采用螺旋式的提法以外,还提出了“波浪式”的概念,作为对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走婚制”为例探讨了作为一种反现代性的族群亚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下的发展模式。在否定了保护主义和快速现代化两种模式后,笔者提出一种地方性知识实践的理念,试图找到一种族群亚文化发展的第三条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青海藏区的地方性实践深受该地区地方性知识的影响。本文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范式,分析了青海藏区地方性知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碰撞与冲突,提出了推动青海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性知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若干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何谓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就其实质和核心来说,乃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方法,是指对现象、事物问差异的思考,目的在于揭露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在思维领域中追求的是“创新”、“独到”和“最佳”。换言之,它是对未知事物、新的认识或实践对象进行布创见性的思索,其思维成果具有开创性和新颖性即创新性,诸如新的事物的发现,新的基本概念的给出,新的科学假说的提出,新  相似文献   

20.
象征     
练暑生 《东南学术》2003,(2):118-119
英语“象征”(symbol)又译“符号” ,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 ,即“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 ,双方各执其一 ,以示友爱。”①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象征”是一个大概念 ,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 ,在不同的学科内 ,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在文艺领域 ,“象征”含义同样非常复杂 ,它指一种修辞技巧、一个流派、一种原型结构单位 ,甚至还被视为与艺术本体相等同的概念。“象征”的含义虽然复杂 ,但其内涵一般不离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 ,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