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讯     
7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主编、博士郝时远研究员应邀来我院民族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当代世界与中国的民族问题”的学术报告,院长王作全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党委书记樊大新、副院长何峰教授出席了报告会,来自民族研究所、经营系、藏学系、法学系的部分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听取了报告。会后,郝时远研究员又与王作全院长、何峰副院长及民族研究所师生就我院及民族研究所的相关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座谈。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2005届民族学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相似文献   

2.
2007年9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青海西宁市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教授致开幕辞.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教授代表台湾学者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慈济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青海民族学院等单位3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七个单元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4年11月1日,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办主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在兰州召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丁宏、王建民等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高丙中、陈岗龙等教授,北京师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加拿大第一民族大学土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土著/少数民族国际会议”,于2005年5月18—2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加拿大、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台湾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50多篇。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加拿大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庆生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加拿大外交部助理副部长罗斯·霍恩比(RossHornby)、…  相似文献   

5.
2011年10月29日至30日,第四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西南研究与21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青海  相似文献   

6.
今年三月适逢本刊原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非洲民族问题研究专家葛公尚同志逝世三周年,本刊主编郝时远应邀特撰感言,以表达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7.
动态与信息     
著名藏学家伍昆明先生逝世伍昆明同志1943年1月5日出生于广东连县。196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随后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师从著名藏史专家柳异祺先生攻读研究生,196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于 2 0 0 4年 7月 2 7日邀请社会人类学著名学者阮西湖研究员以“世界民族研究的继承与发展”为题举办讲座 ,对学科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追溯、评估和预测。阮先生强调 ,从事世界民族研究必须遵循三项原则 :深入实地调查 ;善于发现、观察和解决问题 ;树立学术胆识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创新。他还指出 ,作为国家培养的世界民族研究人员 ,应具有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树立自己的学术优势 ,建立扎实的学术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谭瑾 《民族论坛》2012,(24):116
<正>2012年11月9日-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承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民族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亚洲人类学民族学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的近百名参会代表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肖坤冰 《民族研究》2012,(4):105-106
2012年5月19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民族研究西南论坛:田野、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