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体系结构,是形成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主要特征的重要渊薮,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将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参验,首次对楚国土地制度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考察。认为:西周时期,楚君对周天子具有经济附庸关系,楚国的土地从名义上说为周天子所有,楚人则只是占用土地;从春秋初期到战国中期,楚国的土地所有制走的是一条国君所有制与里社占有制、领主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相结合的道路;楚国土地所有制主要有王田、食邑和小私有土地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区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对土地制度的选择偏好,将直接影响农民在土地制度形成和变迁中的“谈判”行为。该文作者通过在陕西眉县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民心态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利用正交选优方法,得到年龄、性别、人均土地、人均收入和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影响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年龄和人均土地数对土地制度选择偏好影响特别显著;教育程度有一定影响;区位和性别无影响。最后,作者对调查与分析结果做出了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土地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对土地的投入热情,进而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依据我国相关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制度对粮食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粮食增产也发挥了积极贡献.课题组在陕西省开展调研发现:土地流转制度为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农户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陕西省在实行土地流转制度之后,农业劳动力投入产出比和粮食单产都显著提高.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制度,加快推进土地确权,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创建多元补贴机制,推进土地制度创新,使土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制度演变及其绩效创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发展过程,阐明了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农业经济生产效益的释放过程,同时对土地制度变迁产生的绩效进行了评析,指出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由于农业本身的产业弱势,政策颁布与执行中存在一个博弈,只有博弈结果是有利于农户收益提高时政策才会有效推行。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性质、形式,曾引起多次争论,讨论的焦点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还是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这个重大分歧,并由此而衍生山各种不同的说法。对于这场争论的旷日持久,对于争论中各家自守一派之说的状况,一些同志著文认为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讨论是陈旧而不合时宜的。我认为,封建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因而土地所有制是封建  相似文献   

6.
近期土地流转被视为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为此,本文研究了土地流转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土地流转明显降低了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土地流转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增加了粮食单产;另一方面也显化和提升了土地成本,在种粮“微利”条件下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两方面因素相比,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所以土地流转在总体上降低了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地制度改革由来已久,在追求最大制度绩效的前提下,众多的专家曾经尝试了不同的制度方案,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改革观点。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种种观点都应从动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静态的经济运行体制去考虑,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方便与否,因为土地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适应于发展的阶段和实际运行的体制,即土地制度供给的功能符合制度需求,才能成为一种有效和交易成本较低的运行制度。  相似文献   

8.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问题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地征用制度的差异和和现实争议反映了社会选择的差异,而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选择的不同在本质上是由不同的产权体系决定的。因而本文从土地征用制度本身及产权制度和国家理论两个层面对现有关于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对土地征用问题及改革方向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数次变化,其中一个总的趋势是从国有到私有。土地的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消失,而是以另外不同的方式存在。秦汉以至明清,国有土地大致有公田、屯田、学田、皇庄、官庄等名目。土地的私有化只是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出现。秦汉以后的土地制度,大致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田赋”征收亦不相同,“田赋”征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在田赋征收的过程中,涉及诸如田赋的征纳物品、田赋征收中的考成、田赋征收中的私饱以及田赋的预征和蠲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土地互换制度如何影响土地流转的回答是构建适度规模经营与小农户并行路径、优化小农内生发展的基础。研究利用山东省和安徽省调研得到的232个村庄数据和826份农户数据,采用Tobit和SNP模型分析了土地互换制度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利用逆概率加权IPW模型对选择性偏差进行控制,以尝试对土地互换制度与土地流转间的关系进行回答。研究发现:土地互换制度抑制了农户转出土地,增加了农户流入农地的需求;相较于规模户,土地互换对扩大小农户经营地面积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推动小农户内生发展。在村庄层面上,土地互换制度促进了村庄的土地流转,并且村庄的平均土地流转费用增加。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户与村集体“收入双增”、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将土地互换制度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现行征地制度,曾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中规定的征地范围、征地程序、被征土地农民的安置、征地补偿费的测算方法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以保护现有有限的耕地资源和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对土地征用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正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改革,学界有两种不同认识,一种认识认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总体合理,土地制度勿需改革,只需要完善。另外一种认识认为,现在土地制度存在严重弊病,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损害了农民的土地利益,需要进行彻底修改。黄小虎先生的观点代表了后一种认识,他认为,现行土地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不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但从实践观察,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不仅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制度红利”,而且基本保障了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及土地产权等概念加以界定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形成一定的与土地有关的关系,在一定的土地关系中产生对土地的产权要求,在条件合适的时候这种产权要求制度化后就形成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确立也就相应地界定了土地产权并借以影响人们的土地行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类开发区土地粗放经营与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相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在地方短期利益的驱使下,现行征地制度安排促成了该选择。解决开发区土地粗放经营问题,应该主要从征地制度着手。征地制度改革有不同选择,它们各有利弊,但改革的核心应是提高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土地法律制度的建设,形成了限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土地制度,而且对土地买卖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通过系统梳理自秦统一后封建社会土地法律制度的演替过程,分析其特征,认为封建社会存在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且互相转化,“均田”“限田”与“兼并”在整个封建社会循环往复;不触及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根本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兼顾公平与效率,统筹土地多功能特性及其优先顺序,防止过度资本化挤占土地的生产、生态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政策补贴转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粮食政策经历了一个从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收益视角分析了中央政府、主产区政府和农民的潜在制度需求,认为粮食直补、粮食安全成本分担机制和粮食销售协会都可以使这些主体获取制度收益;而从制度成本视角分析了不同制度主体的潜在制度供给,认为三类制度安排都须付出制度成本。三个制度主体和三类制度安排的制度成本和制度收益对比关系决定了中国粮食补贴制度变迁的方向为粮食直补,选择的模式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粮食间接补贴到直接补贴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制度均衡到制度非均衡再到制度重新均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着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状态,虽然土地所有权国有的制度始终未被彻底打破,但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法律关系仍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实现与发展。土地所有权向私有方向发展虽起起伏伏,但从未间断,并最终形成了更加明晰的土地私有权制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保护体系。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最终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利的保护,并最终孕育和完善了封建社会的物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粮食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粮食流通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应生产和消费需要的粮食流通制度,是解决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本文根据制度变迁及路径依赖的有关理论,在分析路径依赖与我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粮食流通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必须突破对原有各项制度的路径依赖,才能提高制度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建立之初表现出明显的绩效,但随着制度的推进,又暴露出似乎难以克服的缺陷。农用土地制度缺陷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系统内部不协调,而不在于农地制度本身。要实现农民的土地利益,需要对农民土地利用提供产前支持。需要培育有利于土地利益实现的市场,需要保障农民土地收入。  相似文献   

20.
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不同历史阶段的土地制度,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具有“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特点和典型的路径依赖性。其次分析了当前农地制度及农地市场发育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继续改革农地制度,促进农地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