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辩证法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文学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就必然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立统一规律,形成文学艺术的辩证法.杜甫诗歌在生活与艺术的辩证处理上,实已达到了十分精彩的程度动静交替,庄谐统一;美丑相衬,虚实结合;悲喜结合,情景不离.其艺术辩证法的审美领域无边无际,深邃宽广而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2.
歌谣、乐章、徒诗是诗歌史的三大分野,它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以及文化和文学方面的不同功能.歌谣在诗歌史方面的意义,在于它是最原始、最自然、最普遍、最永恒的诗歌形式.入乐的乐章歌诗,与歌谣相比,是更高一级的诗歌艺术,具备了固定的文本,修辞艺术也有所发展,但它以音乐为主体,诗歌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诗歌史最高的发展形态是徒诗艺术,当文化气候中个体创作的条件成熟时,徒诗系统就从乐章的母体中孕生出来.歌谣是一种群体的诗歌,乐章的主体部分也是群体的诗歌,它们都具有自然的诗歌艺术的特点.徒诗则是个体的诗歌,是自觉的诗歌艺术,只有在徒诗系统中诗歌艺术才能得到一种近乎无止境的发展,但也因此而带来了异质的因素.歌谣与乐章比徒诗更直观地呈现诗歌艺术的本体,这也是作为高度发展的诗歌形态的徒诗又不断地向歌谣与乐章回归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诗以心灵为殿堂,诗可视为文学艺术的终极形式。毫不夸张地说,在文学甚至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只有诗是难以超越的。与其把诗看成具有形式构成的语言艺术,勿宁视其为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意象艺术。在文艺美学中,意象和形象分属两个不同层面的审美范畴。意象可以借形象以出,而形象却不一定蕴含意象。形象大多较实(可以描写),意象则可实可虚,所谓“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刘熙载)或  相似文献   

4.
<正>诗歌中的意境,就是古人的所谓“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其中的景指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诗歌要描写自然景物就离不开色彩,而“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马克思),诗歌,作为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者,色彩的处理是对其审美效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有时在一首诗里,由于色彩处理不当,结果影响了整首诗的效果,破坏了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形式是确定诗之为诗的重要艺术因素之一,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因此诗的形式建设(包括诗体建设)是诗歌艺术探索的重要方面.这当然不是说,诗歌与内容无关,而是说它们的关系比较特别,对于诗,没有形式,内容将无所依附,而形式主义的形式探索同样不具有诗学价值.优秀的诗是以形式为基础并与内容达成和谐整体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我总相信,在各种艺术形式之中,诗是灵性的,她可以涤荡人心中封尘的阴霾,唤醒一个人或一个时代的梦想;诗是青春的,她可以激扬生活、舒展记忆、拾拢情感。每一首诗也是一种态度,是诗人的态度。在李见心的诗歌中,可以见到这种对于生活、记忆、情感、爱与伤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和诗人的成长足迹,诗成为她个人记忆和抒发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应该说,辽宁诗人很多,有特点的诗人也不少,但李见心属于敢于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实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那一位,因此,她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的私密表达色彩。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根本特征是生命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学这种物化为语言文字的社会意识形式与其它同样也是物化为语言文字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就是说,文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老话题。在我国,较长时间内通行的说法是文学的形象特征说。近年,有人提出文学艺术的情感特征说(或情感本质说),有人提出审美特征说(或审美本质说)。这三种说法(可能还有其它说法)互相辩驳,互相争鸣,至今仍没有得出一个大家都愿意接受的结论。我以为,上述三种说法都有其道理,都无法一概否定,彻底推翻。但是,它们各自又都而临着一些难以圆满回答的难题。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文学艺术创作的动力是情感,这很  相似文献   

8.
<正>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它能将作者的内在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现代诗歌基于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精练的语言、自由的文风和深厚的意蕴赢得了师生的喜爱。现代诗歌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有着极强教学价值。《黄河颂》是现代诗人光未然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是音乐《黄河大合唱》第二章的歌词,其文字通俗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李隆基对盛唐诗坛有重要影响。作为帝王,唐玄宗的各项措施引领盛唐诗潮的到来;作为诗者,唐玄宗通过创作实践,无论诗歌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积极地影响了盛唐诗坛。其诗标志其对六朝绮靡诗风的彻底淡化,诗序体的发扬、杂言形式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体式,继古承新的艺术手法同样具有深刻意义。游宴赏乐、巡幸抒怀、送别赠答、军旅畋猎是唐玄宗诗歌重要题材,其中,巡幸抒怀诗境界阔大,感情真切,代表其诗歌的最高成就。综合来看,唐玄宗在诗史上的地位,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诗歌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灵魂。艾略特说:“研究另外一个民族,诗会受到不少启迪。我说过,每一种语言的诗都有一些非本民族的人就不能理解的特质。但也有其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这样说,在你的护照或签证被接受之前,有时你可以借助诗先行进入另一个国家”。犤1犦笔者在十几年的英诗教学中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背诵点英语诗歌大有裨益:可以陶冶性情,扩大文学视野,增强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提高审美能力,增进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英语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对英诗缺乏强烈的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宁愿读一些长…  相似文献   

13.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约占课文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诗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诗歌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历来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从孔子到鲁迅,从亚里斯多德到高尔基,都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亚里斯多德说:“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于哲学意味的。……是凭借热情深入人心。”从以上的引述中,我们可以了解诗歌多方面(认识、教育、审美)的社会作用。人们通过阅读优秀的诗歌,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文学艺术界最高表现形式之一的诗歌中,古今中外,尤以独抒情感、性灵的抒情诗最具代表性。抒情诗中的许多名篇佳作,都以抒发了作者真挚、高尚、直率的感情而代代流传,回响不绝,更重要的是,它们又代表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和喜怒哀乐,因而其中洋溢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往往会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和共鸣,这在中文诗词中,还是在英美诗歌中,都能找到许多典型的例证。本文拟以两位异国隔代,各自为词为诗的杰出女诗人,英国的白朗宁夫人和中国的李清照,将她们的抒情诗词之间值得称道和相似的共同之处,以及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拟…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性。作为“人学”的文学,应该表现人的思想,也应该表现人的感情。古人说:“诗贵乎情。”其实,不惟诗歌,就是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也是以情为贵的。虽然,人们习惯上把诗歌称为抒情性艺术,而把小说列为叙事性文体,但这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早在二十年代,我国就有人明确地提出过“抒情诗的小  相似文献   

16.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力图从宏观上把握革命烈士陈辉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蕴。本文认为,陈辉的诗歌是在战斗后的轻松、偷悦的闲暇中写出来的,明丽的格调是其显著特征;陈辉的诗歌擅干把自然形态的生活幻化为情趣盎然的艺术美,幻化的生活意趣是其又一特征;有怎样的人生就有怎样的诗歌,晶莹的人生境界是陈辉最高的审美追求。陈辉有月亮般明激的人生,月亮是其诗歌中最醒目、最有魅力的形象,陈辉是月化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对越南古代汉文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形式和内容等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两国历史、文化交融以及越南崇尚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文学审美心理而导致的结果.越南汉文诗在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不断创新,体现了浓郁的民族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孔子整理《诗经》,提出"诗,可以兴",诗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开始渐渐露出它的本来面目。虽然孔子的思想折射着社会伦理政治的色彩,但他看到了文学在人生中对心灵的激发作用。孔子对文学的观点由"仁"展开,由人生展开,他将其人生哲学渗透进对文学艺术的看法中,在真诚的基础上,他将审美与政教一体化,使艺术与人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联结,其诗兴论体现了一种"仁"性内涵——"为人生而艺术"。  相似文献   

20.
李贺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特殊的心灵体验和感应.如王世贞所言:“李长吉师心,故而作怪”.他呕心沥血,以情为诗,使他的诗歌明显地构成一个情感系统.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能否从其积淀于诗作之中的潜在意识方面(即王世贞所说的“心”)找到一个导口,从而批郤导窾,揭开长吉诗“怪”的外衣?当我们沿着这一线索摸索出长吉诗的迷宫,蓦然回首时,果然发现:有一条情感的潜流始终支配并统摄着长吉诗的审美意识系统,构成了其全部诗作的主旋律.这就是他诗歌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郁深沉的悲剧意识.或许它在诗人创作时是一种无意识,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李贺的诗歌,就是以悲剧意识为其内核的感情艺术.其它一切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