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二黄埔的战功神话解构:黄埔党军在北伐时期的表现,并不风光,甚至不那么体面。而在抗击日寇铁骑的正面战场上,作为党军、中央军的黄埔势力并不像今日人们想象的那般强大,在抗战期间,黄埔毕业生并不是主角。"黄埔北伐"风光不是黄埔生1926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又被称作"黄埔北伐",但光荣的黄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神话情结,主要体现于神话创世说对李白"气一元论"世界观即天道自然观的直接影响,神话想象的思维对李白诗歌构思直接沟通,神话的演变直接铸就了李白仙风道骨的诗品和人品.即使如此,李白在创作诗歌的时候,虽然天马行空,"飘然思不群",但还是没有离开现实的土地,对某些局限性比较明显的神话、故事、传说表示了大胆的怀疑、责问、否定和改造,表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动作内化而运演所构成图式(意义)的符码化。基于这一理论,根据"语言与意义"的分-合程度,"语言与意义"关系史可以宏观地三分为:"合一期"(未分)、"对一期"(和谐)与"分一期"(分离)。从"对一期"转变为"分一期"的两大促因是:一,异语言(方言之间)的互遇;二,异媒介(音符与形符)的互省。在希腊特定历史语境中,这两大促因均为缺项或弱项。虽然希腊人后来借用了腓尼基字母创造了文字,但该文字不过是音符的形化。这使希腊迟迟没有迈入"分一期",而是继续沉浸在"对一期"的欢欣之中。绵长"对一期"中语言与意义的"和谐关系"凝化为一种集体记忆,作为母本扩延至西方、演绎至现代,便形成了"语音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4.
"黄埔精神"实指革命军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其近代实践主要是以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作指导,以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和国共精诚团结合作为保证,以武力完成国民革命的任务.由于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各有不同的解读,并牵涉到对革命领导权的潜在争夺,由此而引起党争日趋激烈,"黄埔精神"在当时的实践中遭受磨损."黄埔精神"与孙中山的革命遗志一脉相传,对于当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伟业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子神话"与"文学知识分子"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来,通过阐释及"过度阐释"海子,一些"文学知识分子"绵延述说着"海子神话".将海子视为"斗士先知"与视其为"心灵赤子",是"海子神话"中的两大基本倾向.上世纪末,"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是"斗士先知"论,以此呼应其时的政治文化骚动;进入新世纪以后,"海子神话"的主要倾向转向"心灵赤子"论,以此反抗商品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压迫."文学知识分子"自外于民众和实践的"精英"立场,注定其介入现实、凸显自身的努力难有实效,"海子神话"的述说,显现出他们的雄心和激情、无奈和感伤.  相似文献   

6.
在他者的眼中,中国的形象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的学者从神话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和论点,也即不同的"神话思维"导致不同的"神话中国"。从主体性来讲,"神话中国"的内涵更需本土学者从神话思维的角度深入阐发和充分开掘。  相似文献   

7.
神话一黄埔的西点神话解构:仓促之间成立的黄埔军校,与马尾、保定两所军校相比,称其为云泥之判、天壤之别,也许并不过分。三五个月的稍息立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军校从哪里开始呢?中国古老的大门是被人家从海上砸开的,醒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尽快"船坚炮利",于是在福州建了一所海军学院,这就是马尾  相似文献   

8.
将鲁迅、苏童的"重述神话"文学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才能显示其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实践意义.在西方,"重述神话"是一种自觉而成熟的文学传统.而在中国,"重述神话"不能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传统.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苏童创作了长篇小说《碧奴》,承递了西方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述神话"的优秀传统,填补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空白,开辟了中国新文学创作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天命神话"指以宣扬"天命"思想为主的神话,主要包括感生神话、异相神话与异象神话。自汉代至晚清,在中国正史中,感生、异相与异象成为历代帝王神圣诞生神话必不可少的叙事情节:帝王或因其母亲感天受孕而生,或天生异貌,或出生之际天降异象。这三类"天命"神话本质上是政治神话,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建构意图。借助于帝王诞生这一神话主题,"天命"神话通过感生、异相与异象这三种方式介入王权历史叙事。在此过程中,作为元叙事的"天命"神话因其表述皇族的神圣起源而进入历史,进而成为王权意识形态建构的塑造性要素。根本上说,自商周以来关于"天"的神话信仰,作为"天人感应"核心内容的五行理念,以及关联宇宙论所强调的"天命"观,三者的相互作用催生了中国正史中的"天命"神话。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中希神话文本的"厚薄"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两族口头神话被定格时各自采取的文字载体不同.初始汉字有如画的信息贮藏量,可将时间性的口头语,转化为空间性的象形文字;口头传统与初始汉字之间的通约存在着巨大张力,口头神话的大量信息没能被通约为汉字,而是流失、流损在字化的神话文本之外.希腊文字与口头传统之间的通约则如:"音符"与"曲子"之间的关系,"曲"有多长,"符"随多长.两族神话文本的差异的深层原因要追溯到文字选择的地理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