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不屈不挠地奋斗了一生。在他的领导下,腐败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崩溃了。然而,革命的果实却为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篡夺了。反动势力疯狂地扑灭革命,而有些革命党人也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面前妥协退让,说孙中山“ 理想太高”,“不合中国之国情”。他们捧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教,抵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则认为:“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误之也。”①因此,要革命,就必…  相似文献   

2.
目前史学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武昌起义后,是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个对革命起了极为恶劣影响的口号。”或者说:“张謇利用章太炎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来瓦解南京政府,是从内部帮忙了袁世凯,离间了革命政权。”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黄兴的儿子黄一欧在《辛亥革命杂忆》中说:“中山先生后来说,章太炎的话是附合当时的某官僚的话。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对中国国民党员发表演说,讲到武昌起义后,他由巴黎到达上海,本党的同志及绅商各界,甚至一般老官僚都一起来欢迎他。其中有一个官僚极为郑重地说:‘好极了,现在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灭了。’当时一般官僚最怕的就是革命,故造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八个字,去抵制革命党,而革命党人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也随声附合。中山先生讲演中没有点出这个官僚的姓名,实际上,他指的就是张謇。”(《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33页)由此可见根本不是“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这个口号”;也不可说是“张謇利用章太炎提出的这个口号”。应该实事求是地说,章太炎曾经重复过张謇提出的口号,由于章太炎  相似文献   

3.
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渊。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国家坏到了极点,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人民痛苦到了极点。“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求得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救国的道路,在黑暗中进行了艰难、痛苦的摸索。为了“为症下药”,他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5.
在辛亥革命前10年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鼓吹、倡导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思想有三种。(1)排满反帝的民族主义:他们把排满与反帝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摆脱清朝专制主义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援助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斗争的思想,并提倡培养民族主义的情感。(2)开民智、进文明的革命进化论:他们把革命与进化相联系,认为,革命是开启民智的钥匙、是民众由奴隶成为主人的途径、是野蛮进到文明的手段。(3)铲除奴性的“无圣”与“革天”:奴性的表现是做君主专制下的奴隶、做古圣先贤的奴隶和做天命神学的奴隶,这三者之间有内在联系,目的都叫人匍伏在君、圣、天之下,使人丧失自由、平等、独立的意识,因此,革命派明确提出了“无圣主义”和“本天”的主张,以使民众从奴性意识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近几年在鼓吹全盘西化的同时,从历史学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美化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把中国上至五千年的全部华夏文明史,糟踏成一部“黄河文明的丑恶史、衰败史、死亡史”,又把五四以来到今天,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牺牲、前赴后继的光辉历史,丑化为不断走错道路、不断走入新的被奴役状况的历史。一些人从否定历史传统到否定革命传统,从否定民族文化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否到底,走上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道路。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方励之一伙,主张应该彻底“解散中国”、“取消共产党”、“废除社会主义制度”、“全盘西化”。刘晓波说得更露骨:“三百年殖民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奋斗了一生,为改造和振兴中国的伟大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了指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曾努力寻找思想武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救国救民的途径。他在思想方面也“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 5卷第311页),他的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思想,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今天,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伟大斗争中,回顾当年孙中山的思想主张,无疑是有益的。 一、论革命与建设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统治下,近代的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渊。…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是梁漱溟一生思想和政治活动的重要时期,也是他对中国社会问题认识的一个转变时期。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梁漱溟以"社会改造"和"民族自救"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救国主张,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以农村动员为持久抗战之基础,以政治民主化推动各党派的联合,共同对敌,实现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这一思想主张体现了其新儒家文化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9.
我们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族史诗?这是学术界久有争论并且仍在继续探讨的问题。尽管持肯定意见的人越来越多,但至今仍未能形成定论。具有代表性的否定见解是黑格尔的论断,他在《美学》中曾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起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在黑格尔看来,中国没有产生民族史诗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民族历史的“观照方式”是散文性的而非韵文性的;二是“宗教观点”不适宜于艺术表现。因其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能把实业和教育两项立国的根本大计密切结合起来,并致力放诸实践之中,首推南通的张謇。他把实业和教育称为国家“富强的大本”,并非偶然,而是有他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张謇的教育思想,渊源于儒学而取法于日本。他以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殿试状元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九年在分析中国的革命知识分子状况的时候说:“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这是一个符合历史实际的公正评价。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农民,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的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是不可能胜利的。但是,在旧中国工农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条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也遭受凌辱和压迫要求革命,另一方面他们有科学文化知识,政治上较为敏感,因而他们是首先觉悟的成份,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他们传播到工农群众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的。下面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中考察一下先进知识分子的这种作用。一、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接受者、积极的倡导者和热情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孙治让(1848—1908)是晚清著名学者。他不仅对经学、诸子学、古文字学有开新造大的贡献,还好为匡时救国议论。特别在中年以后,外祸日迫,内政日非,他目睹清廷蠹朽,曾提出一整套改革经济,变法图强的主张。孙诒让的经济主张,有散见于友朋书牍札记文稿中的。例如,他与两广总督陶之模“常通书论时务”,论议“开矿、筑路、兴学、制器诸端”;他赞赏镇海巨商叶澄衷的“慨然有振揽商务之志”,为之作家传,并阐发自己振兴商务的见解;他手撰的东瓯通利公司章程序,曾论及水陆交通,四方畅达,对促进物质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朝鲜人与中国朝鲜族同样是朝鲜民族的后裔,与中国朝鲜族协调统一的多重认同有所不同的是,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没有得到清晰的整理。要么是“日本人”,要么是“外国人”,使在日朝鲜人在处理国籍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处于两难困境:加之朝鲜半岛的分裂使在日朝鲜人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八线”,更造成了他们选择国籍、归属于哪一方的心理混乱和痛苦,以至于内部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观、民族观以及归属的多元化,他们对朝鲜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日益淡薄。  相似文献   

14.
郑观应,中国早期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和实业家。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就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外国进行商战”,而作为其中代表之一的郑观应更是一个重视商业,甚至想和外国进行商战来救国的爱国人士。他在代表作《盛世危言》中,就阐述了“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近代先进的分子寻求救国救民,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他的“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第一次打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将“商品经济”这一几千年来被中国人所轻视的观念提升到“富国强兵”的重要地位,而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更是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拙稿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企业家代表人物张謇(1853—1926)、涩泽荣一(1840—1931)二人的思想和经历的比较研究,确认二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探明后发展起来的近代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家活动的部分情况。众所周知,在太平天国军队攻占南京的1853年,张謇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农民家庭。于国民党北伐前夕的1926年去世,终年74岁。他所生活的清末到民国初年时期,正是  相似文献   

16.
1911年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至今已七十周年了。这次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却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黑龙江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省分,发端于中原地区的这次革命在这里也同样有强烈的反响。考察 “辛亥革命”时期黑龙江的历史,不论对我们了解这一阶段黑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还是对研究我国整个“辛亥革命”的历史,都是很有意义的。一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世界列强,对我国加紧了侵略。由于腐朽的清政府实行对外国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和对国内人民…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市场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的确谈不上大的成功,在生产目的上富裕、平等与福利三大指标衡量似有“东不及西”和“北不如南”的感觉。这一现实,使一些国家纷纷提出改革,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重新确认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在我国则出现了“国有财产私有化”的主张,并且在自由化思潮中被少数人当作蛊惑人心的投石。私有化主张的基本论点有二:一是说“财产公有与市场机制是一对相互否定的范畴”,没有“多个独立的产权间的相互交换”,那么完全的、不被扭曲的市场是不会出现的。二是说“……与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没有挂钩的公有制”,是一种“虚幻的‘无主所有’的所有制”,“因而严重扭曲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造成了“效率低下”。美国某大学的中国学者和博士生的建议书更说得危言耸听:《国有财产个人化:中国经济改革的趋势和选择》。一句话,中国改革在一些人看来除了只有彻底的私  相似文献   

18.
一八五一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序幕。此时马克思移居伦敦已近两年,他对于遥远的中华帝国发生的这场革命寄予热情的关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马克思在一八五三年五月写的论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中国的起义“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时隔九年之后,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却一反原先的态度,用十分激烈的言辞抨击太平天国,说它是“灾星”,是“魔鬼的化身”,“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相似文献   

19.
试析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当年在伪满政府任过要职的岸信介等人把对我国东北14年的殖民统治说成是“开发”、“建设”满洲的谬论和国内某些“学者”主张中国再现一次殖民地历史的论调,以翔实的史料,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14年殖民统治所造成的危害及其恶果,从而揭示出殖民统治罪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正> 孙中山先生毕生尽瘁于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努力使国家独立富强。他曾设想过在民主革命胜利之后,怎样建设中国。在他的《建国方略》等著作和一系列讲演中,对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描画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极力主张对外开放,适应世界潮流,加强国际联系,积极引进外国的资本、专业人才、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利用国际上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成果,加快中国的建设速度。孙中山把这一思想称为“开放主义”。他说:“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凰家之故,不得不然者”。“仆之意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