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社科动态》2003,(5):48-48
9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交流中心大厅高朋满座,名师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举行《胡适全集》出版暨胡适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孟祥海 《社区》2010,(29):6-6
1917年蔡元培受孙中山之命接管北京大学.诚邀辜鸿铭来北大教授英国文学和拉丁文。胡适对此提出异议,蔡元培解释说:“我们尊重的不是辜鸿铭的辫子,而是他的学问。”  相似文献   

3.
民国社会整体上处于崇尚斗争的党同伐异时代,不屑于党同伐异的安徽籍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与浙江籍北大校长蔡元培基于全社会的学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合作,就显得有些脱离时代、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亦称“科学与玄学”之争,是1923年发生于资产阶级哲学阵营内部的一场论争。玄学派的主角是张君劢、梁启超。所谓科学派的主角是丁文江、胡适、吴稚晖。1923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张君劢在清华作题为《人生观》的讲演,发表于《清华周刊》272期。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蒋介石三任总统沈卫威一1948年4月,国民党政府举行行宪第一届总统选举,在此之前,自由主义学人、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被舆论界推为总统候选人。此事前因后果,扑朔迷离,长时期为一难解之谜。如今,《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出版,我们从中可见其缘由、曲直,尤其可...  相似文献   

6.
自从1929年8月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破格延聘为国文系讲师以后,沈从文就开始了在大学里教授现代文学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北京大学讲授新文学研究、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现代中国文学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课程。综观沈从文十多年的现代文学教学,其内容之丰富、方法之实用、效果之可观,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新英教授致开幕辞,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会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阿古拉,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比较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教授…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教授学术交流俱乐部成为教授之家北京大学教授学术交流俱乐部于1996年5月3日成立。宗旨是充分发挥北大综合大学的整体优势和协同功能,加强各学科教授与教授之间的学术交流、信息交换、感情沟通以及教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联络、交流。到1996年底,俱乐部...  相似文献   

9.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0.
顾颉刚是中国最早收集和研究歌谣最有成就的人,《吴歌甲集》的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件特大的大事,北京大学胡适、沈兼士、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五个著名教授为他写序,给予特别高的评价。顾颉刚对民间文艺学的民俗学的贡献和五四时期北大学者教授们坚持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度让后人景仰。而当下在一些文化团体、学术部门泛滥成灾的封建帮派作风、宗派主义思想,以及打击压制理论创新的学术腐败行为,只能对学术研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2011年3月26日至27日,"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话动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筹办。共有海内外一百一十余人参加会议。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部部长李强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君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高名凯先生的女儿高苏步士、燕京大学校友会代表夏自强先生分别发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3日,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合作举办的"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启蒙反思’论说"工作坊,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和胡治洪教授、清华大学陈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  相似文献   

13.
提起胡适,人们必会联想到北京大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在今日北大却几无踪影可寻。这情形终于有所改变,借着北大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之机,胡适已登上北大的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4.
顾颉刚 ( 1 893.5.8- 1 980 .1 2 .2 5) ,原名诵坤 ,字铭坚 ,号颉刚 ,江苏苏州人。著名历史学家。 1 92 6年 8月至 1 92 7年 3月任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史学研究教授兼国文系名誉讲师。顾颉刚 1 92 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期间参加新潮社 ,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毕业后跟随胡适整理国故 ,开始进行古史辨伪和民俗学研究 ,先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助教兼《国学季刊》编辑员、北京大学预科国文讲师。 1 92 3年 5月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 ,在史学界造成重大震荡 ,引发了一场古史大辩论。随后 ,他把有关文字汇编成《古史辨》第 1…  相似文献   

15.
北大学人     
刘意青1941年出生,江苏南京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在英国留学,198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博士。1999年以富布莱特讲习教授身份在美国芝加哥地区讲学。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延安大学、西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外国文方连庆1936年出生,回族,安徽亳州市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以收藏有关东亚的图书资料丰富而有名。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部的收藏,除有一批善本书外,还有不少各种类型的档案,其中有两三年前正式入藏的一批《钢和泰档案》。这批档案中,有胡适的五件英文书信,撰写时间从1919年到1927年。胡适的书信,存世很多。胡适是名人,自他去世后,他的书信就陆续被收集整理在一起,编辑出版。台湾和大陆,先后出版的胡适书信集已经有多种。这中间绝大多数是中文信。至于英文书信,存世的有一些,但相对于中文书信,数量就少很多。英文书信中,早期的又最为少见。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胡适的这五件英文信,以前不为人所知,信中涉及上世纪20年代前后国内学术界和北京大学的一些人和事,与民国时代的学术以及北京大学的校史都有些关联,内容不无意思,因此对于学术史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下面就具体介绍这五件书信,与书信直接有关的人和事也将一并谈及。  相似文献   

17.
黄健 《今日南国》2006,(18):32-33
北京大学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最高学府,中国学术象牙塔的代表。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正处于思想充满幻想的年代,我梦想能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但最终因高考成绩达不到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只能遗憾终生。然而,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仍一直关注着北京大学,对北京大学的传统、北京大学的精神和北京大学的学术成果,饶有兴趣。1996年以来,我因在工作上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有联系,几乎每年都去北京大学。2002年,我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也曾多次去北京大学。中央党校在颐和园北面,北京大学的西面,离北京大学仅一…  相似文献   

18.
胡适(1891—1962),原名嗣麇,又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891年出生在上海,但在老家绩溪接受启蒙教育。他三岁开始上私塾念书,陆续熟读了“四书”、“五经”等经史典籍。1904年,他告别家乡,到上海求学。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两年后转入中国新公学,1910年8月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並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务活动。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7,(11)
胡适25岁时,已是北京大学的名教授,发表了引领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良刍议》,不到30岁,就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界最有名望的人物之一。胡适的"少年得志",源于他生活中两次挫折的激励。  相似文献   

20.
北大学人     
程郁缀教授1950年生,江苏滨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2004年4月起兼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1991年到1992年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访学一年,1996年到1997年在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讲学一年半。主要兼职有: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编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