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文学里的母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演变阶段,第一阶段的母亲形象往往是政治理想的寄托,女性特征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母亲形象开始向女性身份回归,母性开始被描绘为一种女性的力量;第三个阶段的母亲形象丰富多样,在传统母亲形象依旧被歌颂的同时,还出现了世俗母亲、无爱之母、精神之母等具有解构性质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新中国性别文化从单一到多元、从无性别意识到性别意识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再是承载传统意义的文化符码,而是在性别关照下回归生活的“本真”,呈现出世俗人生的种种镜像。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重新书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神话的颠覆,二是对生殖崇拜的解构,三是对母亲形象的超性别写作。通过颠覆与重新建构,母亲生存及母亲写作的种种“可能性”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艾青人物诗中的母亲题材的诗歌文本,在梳理与概述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从母子结构的内在机理视角切入,着重对大堰河等母亲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出了"不是艾青创造了大堰河,而是大堰河创造了艾青"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漂泊与皈依:论萧红在流亡中对"家"的悖论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萧红童年生活的分析,研究了其对"家"同时充满渴望与抵触厌倦的矛盾心理及其成因,指出这种对家园的双重态度形成了萧红在流亡中对"家"的悖论性书写,使萧红的"家园"书写充满了张力。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形象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飘》中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她们所扮演的母亲角色的分析来揭示了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衍变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应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提出20世纪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旨在对研究该书在推动三四十年代女性觉醒和解放运动中的地位起到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父亲角色的缺席是当代许多女性小说文本书写母亲形象的一个共同语境。本文分析"缺父"的文本背景,阐释当代女性小说中母亲书写的性别文化内涵,指出"缺父"一方面意味着父权的无处不在,母亲的"妻性"被剥夺了,"母性"被推向极致;另一方面则是重建女性谱系的前提,使"母亲"重新获得"人性"、"女人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老舍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 ,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 ,与庐隐、茅盾、巴金、萧红等作家不同 ,老舍擅于从伦理意识的角度来展示女性命运 ,把女性命运作为反封建的一个切入点。由此抨击了封建伦理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呼唤女性价值和人性的复归。正是这样显示了老舍女性观的“五四”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母亲形象总是被赋予浓郁的阴性色调。《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蜜秋儿太太从女儿的婚姻悲剧中寻求心理补偿,《金锁记》更是把母亲的变态推向了极致。张爱玲对母亲形象的阴性书写自有其原因:独特的家庭背景播下了敌视父母的种子;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教育,使她有机会接触中外文学中的负面母亲形象,《红楼梦》里的王夫人更使她在性格刻画上获得认同。张爱玲以尖刻的笔触刻画出另类母亲形象,极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幽暗处的真实与导致母性扭曲变态的多重原因,给人以震悚的审丑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李箕永小说女性形象可分为贤妻良母型、越轨型、恶魔型、新女性、精神成长型五种类型,由此管窥出作者的女性意识是同情与丑化旧式女性,赞美与异化新式女性。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来看,形成这种性别意识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过于强化民族解放重任,而弱化了女性个性解放要求,以阶级意识代替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是:愚昧无知,天生在智力和能力上低于男性,无法独立,一生只能局限在家庭,做一个谦卑、顺从的妻子或母亲。作为一位女作家,奥斯汀对这样的女性定位极其不满,在小说《劝导》中创造了独立、睿智、在婚姻中不依附丈夫的克劳福德夫人和安妮等女性形象,表达了她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为社会矛盾冲突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女性作家为争取大众听到自己的声音而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随着对女性作用的地位的不断关注,她们的形象在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不断涌现。《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一部长篇名著,是奥斯汀突破自己过去的艺术主题和表现方式的一种尝试。爱玛这个崭新的女性形象是作家为奥式花园培育出来的又一朵放射着奇彩异光的绚丽之花。她的出现为奥式花园增添了新的光辉,也为我们的女性意识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本文结合相关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爱玛》中爱玛形象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著名的南方作家,在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五部小说中,通过对母亲形象的缺席不在场书写,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作家对作为"父亲"代表的母亲的无意识"阉割"欲望。作家在文本升华中,呈现出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军旅女诗人康桥的文本追求宏大叙事和史诗品格,同时不乏细腻抒情与美丽意象,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特色。康桥把女性意识带入文本,试图通过自审与反思重构人类理想的价值体系。康桥的诗歌也存在着单向度写作的问题,由此影响了其作品应有的多维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以西苏《美杜莎的笑声》所论述的妇女写作为切入点,分析狄金森诗歌中蜜蜂形象三个层次,可见妇女写作对于传统写作和权威历史的反叛——妇女写作从传统写作历史中获得解放,自发性走向自觉性,写作代表自身所在群体发声和促进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池莉的创作风格有两次较为明显的转变,创作视角从中性立场到坚持女性视角创作,从两性的激烈对抗到渐趋平和,池莉小说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逐渐成熟,通过对池莉各时期作品的梳理,可以分析其创作历程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革命+恋爱”系列小说,深刻呈现了她此期创作探索的矛盾现象:努力表现时代“革命话语”,却不时遭遇潜在“性别话语”的干扰,导致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反。体现在:本意作为被改造者或受教育者塑造的女性形象,结果却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多重叙述视角的交替运用凸显了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对“革命话语”的表现程度与情感态度也目性别意识与性剐立场的渗透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丁玲创作探索的得/失对日后女性解放与女性写作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铁凝的小说中,无母,是对母亲下意识的回避,体现了作家对母性的执着追求;审母,否定了母亲的悲剧角色,是对女性回归的呼唤;自审,展现了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是女性灵魂的自我超越。它体现了铁凝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反省,对人类灵魂与价值的审视,捍卫了人类的精神健康和心灵高贵。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非常强烈,其女性主体意识自然流露于文本之中。她始终忠于自己的女性特质,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身边琐事取材,写家庭、爱情、日常生活,还原女性的历史真相,揭示出女性的空洞与荒凉。本文试从张爱玲的叙事策略入手,分析她如何在小说文本中表现女性主体性,从而实现其反父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