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安译论 响音不减——论道安经译中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安 ,东晋时人。他不但是中国佛教“本无宗”的代表人物 ,而且也是当时佛经翻译活动和翻译实践的组织者和理论总结者。他的翻译观不但指导了对当时的翻译 ,而且也为后世所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叙说道安的翻译主张 :(一 )道安的翻译文质观 ;(二 )道安的翻译文体观 ;(三 )道安的翻译言意观  相似文献   

2.
阿Q形象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时期贫穷落后、麻木不仁又缺乏起码觉悟意识民众的典型共性 ,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探索和思考。阿Q形象是超时代的、永恒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3.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体现在作品的本身和音乐表演的过程。歌曲《阿玛丽莉》是美声学派的经典作品。这首歌曲的美学原则反映在它的作品和表演上。都体现了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鲁迅笔下的阿Q使王任叔深受感染,在他小说中刻画的“光棍党”身上,可以见到阿Q的影子,成为其小说中的阿Q家族。窘困潦倒的处境、人的正当生活的要求、朦胧的革命愿望、麻木愚昧的心态、悲哀的遭遇结局,都使“光棍党”带有浓郁的阿Q色彩.王任叔采用与鲁迅相似的幽默与讽刺交融的手法,丰富了新文学的人物画廊,推进了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两者交相辉映,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lt;阿Q正传&gt;和&lt;祝福&gt;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两者交相辉映,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荒谬逻辑是《阿Q正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荒谬逻辑的解读 ,分析了这些荒谬逻辑的由来和用意以及作者的创作动因。在《阿Q正传》中 ,荒谬体现着真实 ,荒谬中包含着机智和幽默 ,荒谬中透视出深刻和沉重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我无论在课前的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以至于课后的反思中,都遇到几个令人回味的问题。从“柴扉”可以看出被访者穷吗?在教学“小扣柴扉久不开”时,我为了让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此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此句中知道了什么?我本想让学生从此句中知道作者要进入友人的园子欣赏春色是不可能的,好为学生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打基础。不料,问题一提出,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纲要》是优秀的高校文科教材之一,当然也免不了有错漏之处.文章就<纲要>中某些立论的科学性、论证的严密性及某些引例的正确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纲要》是优秀的高校文科教材之一,当然也免不了有错漏之处。文章就《纲要》中某些立论的科学性、论证的严密性及某些引例的正确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当鲁迅针对封建而启蒙成为现代话语经典之后,贾平凹却在针对“现代”而焦虑与怀疑。从底层书写和启蒙叙事等角度观照和比较《高兴》与《阿Q正传》,从蒙昧与启蒙、卑微与自慰、反思及变形等方面初步比较和分析二者的异同。二者虽都是具有原创性的“正传”,但写法不同,语境不同,详略不同,对弱者精神世界的集中关注和深层透视,却是一脉相承或颇有相通之处的。  相似文献   

14.
西晋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系统地较完整地阐述文学理论的杰作。《文赋》上接曹丕的《典论·论文》,下启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不揣浅陋,想对以下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窦娥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专家、学者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致或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分歧.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谈者.一、关于高利贷剥削在造成窦娥悲剧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高利贷剥削是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下的产物.当时既有官办的斡脱所,又有私人开的解典库,至于民间在钱财往来上也往往是高利的.生活在元代,又经常接近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关汉卿,对此当然是相当清楚的.毋庸讳言,《窦娥冤》是接触了高利贷剥削这个元代突出的社会问题的.在《窦娥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18.
19.
“格义”作为中国思想界理解印度佛教思想的第一种方法,在中国早期的佛教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就以“般若”典籍为例,说明早期“格义”手法在应用中的一些特点,既而阐述其最终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诗大序》进一步阐明诗歌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抒情言志说;强调诗乐与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注重诗歌的教化作用;总结诗歌的体裁与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礼记·乐记》集中论乐,涉及音乐的本原问题,提出物感心动的理论;阐述音乐的美感,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情感的真挚,发表唯乐不可以为伪的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