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通过区域产业发展梯度系数测算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11省市的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确定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省市可以重点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承接能力指数测算,定量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产业梯度的实证分析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开放转移优势产业的动力,产业承接能力指数分析则表明不同省市对不同产业承接的比较优势条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长江经济带未来产业转移承接合作与协同发展、实现整体经济带产业布局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京津冀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转移,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接与产业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三地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制约因素,提出京津冀区域产业对接与产业转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于2014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津冀拥有资源、市场优势,产业结构与京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使其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然而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跨地区协调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挑战。今后一段时期,要立足三地产业分工与定位角度提出的产业转移总体思路,着重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工业园区承载体建设、发挥市场机制营造制度环境等方面加强产业协同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梯度产业发展与转移理论的观点,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存在梯度差异和产业转移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北和北部沿海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并由此带来了区域产业转入模式和转出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是我国特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2003-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了十年间来京津冀特大城市群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布和时空演进特征,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分布决定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呈缓慢向域外转移趋势,京津冀地区聚集在京津唐石的大格局未变,但相对次序有所变化,总体向沿海和冀中南地区集聚;环境规制和要素禀赋都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技术和劳动力成本都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影响相对较弱;最后,空间交互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及反馈效应对污染产业时空演进也都有显著作用。结论启示,京津冀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政府的环境监控等措施来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空间优化布局,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雄安新区建设奠定良好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是在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粤桂产业梯度陷阱问题。通过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现状,运用区位商分析法,对粤桂产业梯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区位商测算各个生产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比较粤桂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结构,研究粤桂产业转移出现的梯度陷阱问题,提出解决粤桂产业转移梯度陷阱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0-2012年的相关数据,选取物流发展成效指标、物流供给指标、物流需求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测算山东省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是区域物流需求、供给、规模的增长均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物流产业发展。山东省要注重提高区域物流供给能力、优化区域物流布局、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物流产业集团、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以物流产业发展促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0年至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延边地区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延边地区物流的健康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说明延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物流的发展,同时物流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延边地区应采用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系统、加强投资、改善环境、培养人才等方法来提高物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收入等滞后于长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到安徽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梯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农村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构成了安徽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和要素向安徽地区的梯度转移,通过发展村域经济、科学规划园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完善投融资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完善服务环境等措施,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城乡经济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纺织行业区际转移的分析及其对西部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引起产业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利用中心-外围区域理论提出传统产业转移模型,指出市场需求份额、劳动力成本及劳动生产率、运费、区域聚集经济力以及区域投资环境是决定传统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以我国纺织业区际转移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短期内传统产业会进一步集聚在东部地区,难以转移至西部地区,东、西部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由此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不能以梯度推移理论指导西部经济发展;二是继续保持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推行城市化战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聚集;四是加速政府改革,建立高效、透明政府;五是制定切实可行产业政策,加大优惠力度,扶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和中国2009—2014年水路货运相关数据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灰色 Verhulst 及新陈代谢模型预测2015—2017年广西水路货运量;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区域物流环境、产业发展、信息化等方面构建影响因素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影响水路货运量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平均误差是2.8%,能够有效预测水路货运量;同时可知产业发展对水路货运量发展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区域经济因素,而区域物流环境与信息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应改善区域经济环境、发展物流相关产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速区域物流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初中央重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概念,重点是对京津冀城市集群进行功能划分,落实各地在发展中的互补性和协调性.京津冀城市集群功能划分离不开区域物流的保障.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及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其交通运输布局具有很强的优势,物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两市一省13个城市之间物流发展非常不平衡,依据2012年交通邮电统计数据对各市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划分,从强到弱分为5级城市群.根据13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区位商进行城市集群功能划分,指出北京应提升第三产业物流水平,并带动保定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天津、秦皇岛、唐山、沧州完善以海港为中心的立体物流体系,张家口、承德、廊坊应进行补偿性农业物流链建设,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必须根据自身发展优势进行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物流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构建包括物流人才、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出规模、物流发展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在内的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7个区域及其中2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基于云概率优势关系(云PDR)方法进行评价,并据此从"综合水平-波动"和"投入-产出"两方面对样本分类。结果显示:在物流能力的水平和波动方面,各区域及省(市)差异显著,具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与薄弱环节,分属于积极的持续提升型、高效的持续提升型、低效的稳定发展型、低效的探索追赶型和保守落后型五种类型。因此,应结合不同地区所属类型的特征采取不同发展对策:物流发展处于保守落后型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物流发展意识、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相对平稳的区域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发展相对活跃的区域应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能力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应提升物流投入产出比,推动区域物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物流信息化水平空间结构演化研究对统筹物流业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的物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中国省域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进一步加权计算2013—2018年物流信息化综合指数,从全国、省域两个视域对中国物流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 利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省域物流信息化水平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利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确定中国省域物流信息化空间关联关系,通过QAP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中国省域物流信息化水平逐年增长,地区间非均衡性增强; 中国省域物流信息化水平空间结构呈“东(偏北)-西(偏南)”格局,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渐弱化,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同质性现象占主导地位,空间异质性现象增强; QAP分析显示,空间地理位置、城镇化水平、区域创新水平、区域开放水平对物流信息化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目前已经从科技、卫生、海关、交通和污染防治等多层面展开深入合作,但实质上的水乳交融式的推进关键在于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因此,石家庄市必须牢牢扭住园区经济这个京津冀产业协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从构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式园区等入手,构筑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强引擎"。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分析了交通、环保和产业升级转移等三大领域的影响及作用;指出钢铁物流园在分为单源钢铁物流园和多源钢铁物流园的基础上,以总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引入固定运输成本、变动运输成本与运距的关系,分别构建了2种钢铁物流园的空间布局模型;并设计出了模型向实际应用转换的基于EXCEL地图的动态演示模型以及相应的转换途径和算法,以期在新的格局下,为京津冀钢铁物流园空间布局建模与实现提供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典型的空间异质区,区域内各省市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物流竞争力水平极度不均衡,这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物流运行效率低、服务能力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愈加明显,严重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全面认识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深入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探寻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背景,文章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6—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考察,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探究了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竞争力差异明显,由下游至上游地区呈梯度递减格局;长江经济带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关系的日益密切,产业集群转移这一新趋势是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将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产业集群转移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可靠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动向。基于此,对产业集群转移的内涵、动因、路径以及区域效应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意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现阶段京津冀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特征,在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机制体制、产业梯度、产业集群等现实障碍,构建以创意集群为主体、创新环境为制度保障、创新资源为核心资源的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是突破以上障碍、实现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产业升级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分工、加强政策支持等影响市场化进程。以此为基础,利用1998—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产业升级能够影响我国市场化进程,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代表的产业升级质的变化,对我国市场化进程有显著的影响;以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提高为代表的产业升级量的变化,也能够影响各区域市场化进程,且第三产业影响市场化进程的作用要高于第二产业,城镇化水平、贸易开放程度、自主创新能力等控制变量对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则表现出区域差异。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产业升级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根据本文研究的相关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地区政策的制定要考虑产业升级对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