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世代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的民族。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渔猎生产。解放前,赫哲人将捕获的鱼加工晒成干鱼,大量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食用。鱼不仅是赫哲人的主要食物,而且鱼皮也是衣著的主要来源。赫哲人早年穿过的衣服和鞋是鲑鱼、哲罗、鲟鱼、怀头等鱼皮制做的。历史上赫哲族曾因食鱼肉、穿鱼皮衣而被称为“鱼皮部”。省博物馆现存的一条鱼皮裤是赫哲人早年穿过  相似文献   

2.
捕鱼是东北三江平原赫哲族的传统生产,因而他们吃鱼的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別致的有这样几种:·杀生鱼·对外来的客人,赫哲人常常以杀生鱼为敬。赫哲人叫作“塔拉卡”。它多用鲤、草根、鲟、鳇、胖头等鱼为原料。制  相似文献   

3.
赫哲人的食鱼习俗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流域,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以鱼肉为食。当你步入赫哲家庭,你会看到,每桌菜上都有丰盛的鱼。赫哲人的鱼菜做法十分丰富,光生食的就有杀生鱼、冻鱼片、刨花...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象太阳(赫哲族民歌)毛主席,共产党,好象升起的纽太阳,晒化了千年的冰雪冷霜,照亮了苦难的赫哲家乡。从此赫哲人得了解放,从此赫哲人翻身作主把家 当,从此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从此赫哲人儿女上了学堂。开探先学毛主席,唱歌先唱共产党,赫哲人有了重生的父母,祖祖荤辈永不忘。翰船不禹航标走,吃鱼不能忘三江,赫哲人永远跟着毛主席,赫哲人永远跟着共产党。岛苏里江东边有大海 (赫哲族民歌)岛苏里江东边有弋海,海深比不过毛主席的大恩 情,多亏共产党领导的好啊,赫哲族走上了人民公社好前 程。山连江水水连村,赫哲族和汉族亲又亲,各族人民太团…  相似文献   

5.
图腾崇拜在原始社会的氏族社会阶段是一种普遍的宗教信仰。赫哲族就曾以虎、鹰等动物作过自己的图腾,关于这点目前在学术界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议。最近丰收同志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上发表了《赫哲族鱼图腾考》一文,作者考证出赫哲族曾以鱼作为自己的图腾。笔者对这个结论不敢苟同,下面仅以拙文向丰收同志及学术界的同仁讨教。  相似文献   

6.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人将我国境内的赫哲人和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统称之为“果尔特人”。赫哲人与那乃人原本是同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传统文化,尤其在风俗习惯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我国的赫哲族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十分注意森林资源的利用。除采集各种林产品充作食物外,对各种木材及桦皮的利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难怪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赫哲族具有高度发达的桦皮文化。  相似文献   

7.
一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尼哪呀赫尼哪……听到这首歌,总会让你想起我们的民族——生活在东北边陲世代以渔猎为生、我国唯一使用狗拉雪橇的赫哲人。我们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仅有1782人。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留下了我们祖先创业的足迹。“赫哲”一词含有“下游”或“东方”之意,最早见于《清实录》一书中。赫哲人自称“那贝”、“那尼卧”、“那奈”,即“本地人”、“土著人”的意思。我们赫哲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历史悠久。据考证,赫哲古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在三江一带繁衍生息。汉文史籍上有对赫哲人的记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称呼,只是到清朝时才统称“赫哲族”的。我们民族共有20多个  相似文献   

8.
与鱼共生赫哲族渔文化文/奇河吃的是鱼,穿的是鱼,唱的是鱼……鱼骨做成了纽扣,鱼皮制成了帽子、烟荷包与背兜……跳神的萨满穿着鱼皮神衣面对苍穹。这就是赫哲人———在精神上与鱼融为一体的民族。他们仅凭水面的波纹就能判断水下的鱼种;叉鱼时,不仅叉叉命中,而且...  相似文献   

9.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祖国东北边境,即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流域地区。这里山河秀丽,物产丰富,为赫哲人的生存提供了优裕的自然条件。“赫哲”一语,含有“江边上的人”之意,说明赫哲人长期沿江而居,以渔猎生活为主;同时在渔猎之余,赫哲人还兼行采集,即从天然的野生植物中开拓食源,以植物的根茎叶果作为补充食物。采集曾是人类早期的原始经济生活方式之一,赫哲人的采集生活,无疑  相似文献   

10.
相约乌日贡     
半个世纪前,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独特的渔猎生活揭示给世人,让人们对这个古老的民族充满了无限遐想。时至今日,面对渔业资源的锐减,赫哲人迫使改变薪火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弃船上岸,由渔猎向种养殖业、特色旅游业等多元经济转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启开思想闸门的赫哲人,正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实现新的梦想。今年6月下旬,在赫哲族第九届乌日贡大会举办之际,本刊记者走进赫哲故里——黑龙江省同江市,与赫哲族同胞一起欢庆民族的盛会,寻访赫哲儿女为传承民族文化、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努力奋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论赫哲族聚居区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比较少的赫哲族 ,自古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代的更替 ,赫哲人的聚居地也发生着变化。从努尔哈赤整合赫哲地区开始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赫哲人终于完成了从离散、奔波、迁徙到安宁、祥和地在某地居住的过程 ,形成了今天的三乡一村的赫哲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世居三江平原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兄弟民族。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及文献记载,迄今为止,人们对赫哲人历史缺乏了解。令人欣慰的是,一部记载这个民族专史的著作——《赫哲族简史》,最近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在期盼周明甫,张京泽一曲乌苏里船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赫哲人对新中国的感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对赫哲人的关心。解放45年来,赫哲族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次我们深入到同江市的街津口、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发现由于受单一渔...  相似文献   

14.
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通过与满族、汉族等周边民族的交换活动,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增加了赫哲人的自主交换意识,推动了赫哲社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赫哲族成员贫富两极的分化,并使阶级差别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15.
赫哲文化是我国东北赫哲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世代创造的一种传统文化;萨满教文化则是流传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二者之间既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又有不同的特点和本质上的差别。 黄任远同志在(《伊玛堪与萨满教文化》一文中提出:“赫哲族原始的萨满教影响到赫哲人渔猎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赫哲人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念,由此而产生了赫哲族渔猎文化,即萨满教文化”。的结论。这种独特的观点、新颖的结论实在令人难以苛同,特写拙文,同黄任远同志商榷。本人初涉赫哲族文化研究的领域,如有不当之处,恳请黄任远同志赐教。  相似文献   

16.
赫哲人也有一部抗战史刘增林抗战八年间,日本军曾对我境内的赫哲族人进行了多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到日本宣布投降时,东北三江流域的2000多赫哲人.只剩下了300来口……。前不久.日本进步作家新井利男第12次自费来华采访,应他的要求,抗战时期的赫哲族老战士...  相似文献   

17.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人口虽少,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根据赫哲族古老民歌《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改编的《乌苏里船歌》早已家喻户晓。赫哲人灿烂精美的鱼皮文化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赫哲族曾和我国东北其他兄弟民族并肩战斗,抵抗沙俄入侵、反对日本侵略,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辽阔的东北边境。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20.
那乃区及那乃文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苏联的那乃区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那里居住着那乃族人。那乃族和我国的赫哲族是同一民族。他们也将自己称为赫哲人,其意为“居住在河下游的人,”民族自称“那乃”意为“本地人”或“此地人”。在苏维埃政权指政时期,这个名字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社会上的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