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马克思这一论断,曾被“四人帮”肆意歪曲,作为他们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理论依据”。“四人帮”之所以这样搞,是为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从理论上怎么正确理解马克思这一论断呢?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权利,它决不是什么‘资本主义因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97页);第二种认为按劳分配是无产阶级权利;第三种还是从资产阶级的原意上去理解“资产阶级权利”的(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抓住按劳分配的不平等,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号,荒谬地把按劳分配上存在的差别同阶级剥削混为一谈,为他们炮制的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的谬论提出所谓经济上的论据。对“四人帮”在按劳分配上的反动谬论必须彻底批判,并揭露他们的反革命政治阴谋。一“四人帮”把按劳分配的不平等说成是“资产阶级不平等”,把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说成是旧社会的资产阶级权利。这就抹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分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形成了其独特而深刻的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权利”存在的根本原因。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中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施按需分配,才能够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揭示了分配由生产决定的重要观点,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为大数据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把按劳分配体现的原则理解为“资产阶级权利”,从而给社会主义蒙上了一层阴影。《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发表沈越的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版中的“资产阶级权利”一词应翻译和理解为“市民权利”,为驱散这层阴影提供了依据。本文则从《哥达纲领批判》本身的思想逻辑出发,进一步认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具有“资产阶级权利性质”,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从资产阶级权利的本原、实质与特征以及消除三个方面构建了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通过批判按劳分配默认“天赋人权”,说明权利是历史、社会的产物;通过对异化劳动以及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权利的本质,突出其“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特征;通过对社会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劳动形态的考察,得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需要通过自由劳动来消除,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四人帮”分明是一伙新老反革命黑帮,却偏要把自己打扮成人民利益的代表者,装得比革命还“革命”。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的旗号下,竟然把按劳分配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实际不平等,诬蔑为“资产阶级的不平等”,大肆兜售资产阶级的平等口号,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按照他们的逻辑,凡是平等就是好的,不平等都是坏的。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反动观点,目的是为其推行反革命政治纲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服务。对于他们这种  相似文献   

7.
《江汉学报》今年第4期刊登了刘庆堂、张玉璞二同志的《按劳分配原则是无产阶级法权》的文章,读了以后,有些不同意见,提出来请教。一、等价交换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特有的法权刘、张二同志否定按劳分配原则具有资产阶级法权性质的首要论据是:“不能因为按劳分配中通行着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便得出按劳分配原则就是资产阶级的法权的结论”;“等价交换原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固然也体现着资产阶级的法权,但等价交换原则是一般商品交换的原则。这个交换原则,从商品出现时起,到商品消亡时止,一直在起作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甚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ürgerlich和Bourgeois不同,在德文上,Bürger作“市民”讲,Bürgerlich既作“市民阶层的”讲,也作“资产阶级的”讲,而Bourgeois只作“资产阶级的”讲。为了将二者区别开来,究竟Bürgerlich如何翻译为好,颇值得研究和探讨。这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理解“市民”的问题。把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理解为“市民权利”也好,或者“资产阶级权利”也好,是个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把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出来,供识者研究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发表的沈越《“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权利”》一文,是一篇好文章。它解答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人们思想上的疑惑,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论题,使人们读后信服之感油然而生,不能不点头称是。这是沈文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但该文关于按劳分配与市民权利的关系的论述,窃以为还未尽完善,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一、“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蓄意搞乱资产阶级权利这个科学概念“四人帮”一贯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革命旗号,大做反革命文章,为其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服务。他们利用“资产阶级法权”这个不确切的汉语译名,借题发挥、引伸附会、扩大混乱,搅乱了资产阶级权利这个科学概念,而且禁止人们去加以澄清。早在一九五八年国民党特务分子张春桥就曾胡说什么:“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核心是等  相似文献   

11.
王张江姚“四人帮”打着“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旗号,恣意篡改、歪曲革命导师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别有用心的把按劳分配上存在的差别,说成是阶级剥削;还别有用心的把按劳分配同资产阶级法权混为一谈,从而炮制了按劳分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重要基础的谬论。为他们篡党夺权提供所谓经济上的“论据”。对他们散布的种种谬论必须进行一一批判。“四人帮”叫嚷: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产生党内资产阶级?从经济上说,是由于存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商品、货币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由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影响,容易使一些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如果让这种错误倾向自由泛滥,就会侵蚀我们党的肌体,毒化我们的整个社会生活。对于这个问题,1980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和腐化。”(《邓小平文选》第328页)因此,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货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3.
把社会主义经济中资产阶级权利作新社会中的旧社会痕迹,学术界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但对此怎样理解,则还是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不少同志以往在谈到它是旧社会的痕迹时一般总认为它有消极的一面:按劳分配也是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一种弊端应加以限制。这些看法一方面把资产阶级权利这个旧社会的痕迹与消极因素相等同;另一方面把新社会中按劳分配导致人们经济生活中富裕程度的不同也看作一种弊端,甚至说它是产生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与社会主义本性不相协调的东西。对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一条众所周知的真理。但是,有些同志却把按劳分配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共有的分配原则,而另一些同志则把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说成是由于劳动力的私有权利等等,从这些情况看来,进一步探讨按劳分配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借以明确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若非同志的近作《<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资产阶级权利’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范畴》(见《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在有关探讨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的著述中,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重读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我认为,在准确把握原著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深入地来认识按劳分配的所谓资产阶级法权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的正义性与局限性及其资产阶级权利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学界的历史难题,传统研究忽视了按劳分配在历史演进中的动态性,片面地强调它的正义性或局限性的某一方面,从而使对它的取舍陷入两难。文章从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统一性与层次性入手,根据马克思的一般权利与历史权利范畴得出了新的结论:按劳分配的正义性在于它对个人劳动及劳动能力差异的尊重符合尚处于物质适度匮乏状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差异性正义,其局限性在于资产阶级权利对个人劳动能力差异的维护有违人类的同一性正义。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资产阶级权利的消亡不能依赖于生产关系的频繁变动,只能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所导致的价值规律的消亡。因此,人与人之间劳动及劳动能力的差异就成为人类经济学意义上最后的差异,而资产阶级权利就成为人类经济学意义上最后的特权。  相似文献   

17.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一种思潮。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国内主张自由放任,对外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的干涉和保护。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经常大量的失业现象的存在,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就迫使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已经失去了“自动调节”的能力;他们为着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原则,而转到所谓“有调节的资本主义”方面来,主张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对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18.
我想谈谈怎样理解在我国当前分配制度上的资产阶级法权及资产阶级法权思想问题。马克思说过:“法权永不能超过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由此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发展程度。”我国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和某些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就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来看,我国现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采取这种分配形式,是同我国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程度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反映着某些不平等的权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一再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却大肆宣扬两种制度“趋同论”,竭力抹煞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断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无区别地相互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同构了”,二十一世纪将是超意识形态的世纪。其实质也就是妄图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里,让我们来剖析与批判“趋同论”鼓吹者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假设奉为至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趋同论”,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它渊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经济趋同假设理论,是资产阶级庸俗理论的忠实继承和“原装进口”。战后,一大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鉴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论述的体现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市民权利”(bürgerliche Recht)被误译为“资产阶级权利”提出了质疑。纠正这一误译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实践带来不利影响的不仅在于对“市民权利”的误译,而且在于对它的误解。列宁曾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名著中,把马克思的“市民权利”理解为“资产阶级权利”,并作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