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有近 1 0 0年的历史 ,在这不平凡的百年中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 ,必然要和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由于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致使它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思考和探索的焦点。许多政治家、理论家和一般学者都作了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并留下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80年代的“文化热”和 90年代初的“国学热”也都涉及这个问题 ,…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文化论争,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五四”的激进反传统与80年代的文化热,“五四”的新儒学思潮与90年代的国学热,儒学的历史定位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此加以揭示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曾加荣 《理论界》2006,1(8):92-94
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振兴。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意义深远而重大,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与20世纪的中西文化论争一脉相承,都是在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重铸民族之魂,振兴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当我们回首20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史,便可一目了然地发现,贯穿其始终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即是关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特性和型态。曾记否?世纪之初,有“中西文化论争”;世纪中叶,有“评法批儒”;80年代有“文化热”;本世纪的最后10年,又有方兴未艾的“国学热”。这之中,既有一事一物的细密考证,又有纵横捭阖的中西对比;既有高屋建瓴的宏篇巨制,又有旨在普及的小品文字,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整体把握,则是一以贯之的核心问题。无庸讳言,以往的论者学人对此虽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种种说法,然而时至…  相似文献   

5.
论文化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文化研究的四大难题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的文化论争一直延绵不断,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文化热”。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之际;第二次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热与社会转型之间几乎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文化讨论,文化论争,决不是经院式的无病呻吟,而是“理论到什么程度,就现实到什么程度”。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进的方向如何选择,就需要回顾、反思已经走过的路,于是便出现全民族的文化热。文化热的核心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新的文化的建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热”就是社会选择的一种自觉表征。在文化论争中,由于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国人的心态也就不同。在三次大的文化热中,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化热是内涵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文化论争,纵观三次文化热,特别是第三次文化热,有四个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难题,它们构成现代文化研究的前沿性课题。  相似文献   

6.
国学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桂 《学术研究》2008,2(3):21-32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民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理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现,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研究的论争和探讨源自于 2 0世纪 6 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40多年来 ,英美学术界一直围绕着文化和社会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文化霸权 ,文化符号学研究方法 ,文化资本等热点问题展开拉锯式的争论。有些争论已经澄清 ,有些仍为悬案。但毋容置疑的是 ,这些争论给英美两国的文化研究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默彪 《东南学术》2003,(1):100-10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逐渐崛起,近代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逐渐解除.在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引发了人文精神危机、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中西文明比较等话题的讨论.这些讨论为解构近代以来制约传统文化地位的传统/现代、保守/进步、中国/西方等二元对立概念范式,扫清制约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想障碍打下基础,并从不同层面导引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为促成大众“国学热”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断冲击激发出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中国思想界从洋务运动至五四时期先后提出“中体西用”和“西化”作为自己的现代化模式。到30年代,关于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又以文化论争的形式出现,其深度和广度大大超过了以往。尽管这场论争存在着从文化层面探讨现代化理论而忽略其它层面等局限,但它所提出的“本位文化”、“全盘西化”以及直接用“现代化”一词表述的种种模式与理论,既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立的理论意义,又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使其跳出了文化决定论的怪圈;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使他们认识到现代化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心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作出积极贡献,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但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未看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的70余年间,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的重要热点之一。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中国文化特质的归纳与评估、传统与现代化或国学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不同层次的思考等等,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核心,并且又都与对人类文化发展趋向的探寻息息相关。然而,尽管终极目的一致,却仍出现种种不同、甚至互为水火的思想观念,并由此而引发起持续不断的文化论争。其所以如此,当然首先是由论者们各自代表的阶级或阶层  相似文献   

13.
王馨蔓 《兰州学刊》2011,(8):145-149
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立志于将人们从传统落后思想解放出来的文化运动中,戏剧以其广泛的民众基础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新旧戏剧论争以《新青年》为主要论争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响应着主流思潮。胡适、刘半农等“新青年派”带着对五四新文化思想的认可,站在戏剧与社会变革关系的角度上介入论争,而张厚载带着对戏曲表演的理论总结来强调遵循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改良。在话剧借着时代的思想发展需要和以批驳戏曲为手段实现了迅速发展的同时,透过戏剧论争的表面进行解读和审视,可以发现这是一场未能充分展开的论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在20世纪走过了坎坷的历程。在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下,中国文化从 19世纪中叶起就开始走向衰败,以至于在一片“全盘西化”的喧嚣声中,“中国文化究竞有没有未来”都成了必须划上大问号的问题。然而曾几何时,伴随着中国大陆“国学热”的出现,特别是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文化的广泛关注,有人却又作出了“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的乐观论断。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究竟会有怎样的前景?本文拟从分析中国文化在现代所面临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张力入手,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关心中国文化未来命运的方家与同道。 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有其原始的亦是内在的统一性。由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系统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系统的民族性特质,而且这种特质总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处于自然的发展演进之中,因而在资本主义尚未兴起、现代世界体系尚未形成之前,对于尚处于“自为”阶段的各个民族文化系统而言,其民族性与时代性无疑是有着原始的、内在的统一性的。但是,当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在西方文化中出现并进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以后,对于后起的现代化民族的文化而言,这种统一性就不复存在了。被视为本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的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生为现代文明之子,研究任何世界性的历史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东方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文史哲》2001,(1):21-23
这是一个新的讨论话题 ,但也是具有一定历史承续性的问题 ,实际上 ,整个 2 0世纪的东方文化、包括东方的美学和艺术发展历程 ,一直都经历着与外域文化的关系变动过程。所以说 ,作为一种世界性运动的“全球化” ,并非只是针对了 2 1世纪的东方民族及其文化实践 ;在热情憧憬和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东方各国始终面对着全球化的命运。所不同的只是在 2 0世纪的行程中 ,全球化之于东方国家的直接意义常常被限于“西方化”和“现代化”的主观要求之上 ,其中缺少某种异质文化间的互动性功能。与此同时 ,正由于在2 0世纪东西方关系史上 ,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宗桂(1952~)教授,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内颇有建树的中青年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以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三个研究方向为阵地,着力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努力摸索当代中国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中国文化概论》是在文化“热”中的“冷”思考,《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是在文化“冷”中的“热”展望,那么,以上两部个人专著典型地凸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前瞻——答《社会科学论坛》记者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思想界关注的热点,20年来的文化论争构成了当代学术史的主体内容。作为这场文化论争的参与者,您能否评述一下近20年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李:20年来的文化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在我看来,80年代文化讨论的热潮,直接源于当时人们对于当代中国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渴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反省。“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在当时是朝野上下的价值共识。学术界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作为历时数千年的一个庞大的价值系统,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着…  相似文献   

18.
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直至今天,始终摆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面前的一个既旧又新的课题,是一个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不可迥避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始,一个泱泱大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开始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打得东方的古老帝国体无完肤.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做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被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用中国发明的火药制造的大炮,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导航的坚船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问题困扰着中国的有识之士.这些志士仁人在苦闷彷徨后,从开始仿造外国的船炮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争,由此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化中如何评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论争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中”、“西”、“体”、“用”四个字的排列组合的争论不休: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就是这场文化论争的具体表现.进入本世纪,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门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尝试从文化多元论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交叉视景中 ,省察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一视景中 ,包括经济全球化在内的全球化理论与实践均被看做一种“现代性”事件 ,其间所集中表现的“一”与“多”、现代化与文化乡愁的矛盾 ,构成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紧张关系的基本内涵 ,它们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运动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文化限度 ,而且也是作为“现代性”事件的全球化本身所必须接受理性反省和文化批判的基本原因。通过这一反省或批判 ,我们可以对全球化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形成某种必要的预备性理解。  相似文献   

20.
贺立华 《文史哲》2002,(4):23-27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科学”启蒙口号的法制化的具体实践行动 ,它将是比“五四”更深刻、更切实、更有效的文化现代化转型运动。在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中 ,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在“对内促转型、对外促互动”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