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辨     
古赤壁的地点,历来众说纷纭,计有汉川、汉阳、黄冈、武昌、蒲圻等说。本文拟就各说的由来、依据和分歧,加以综合、比较、分析,兼对《光明日报》刊登的丁力同志和吴应寿同志关于赤壁在何处的两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汉川赤壁说赤壁因赤壁之战而著称于世。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其说虽多,归结起来,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认为在长江流域;一是认为在汉水流域,而汉川说即其代表。汉川说最早之所出,已不可考。但据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赤壁草市在县西(即今汉川县)八十里,古今地理书多言是曹公败处。”可见此说来源很古,在唐和唐以前是颇为流行的。《元和郡县志》批驳此说时指出:“案《三国志》,曹操自江陵追先主至巴邱,遂至赤壁,败归南郡,赤壁在巴邱之下大江之中,与汉川殊为乖谬”。我们认为该志的说法是正确的,并依据《三国志》对它作下列说明。  相似文献   

2.
苏武贬满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古典文学之瑰宝。但苏轼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笔者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己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  相似文献   

3.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光明日报》《史学》专栏发表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同志的来稿摘编《也谈赤壁在何处》。吴应寿同志认为:赤壁之战的战线长,赤壁与乌林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很远;孙刘联军兵力弱,只能远离曹军在夏口、大小军山一带设防,不可能隔江相峙。吴应寿同志根据《水经注》记载,认为赤壁古战场在武昌西南的赤矶山。我想根据这些提出的问题答复如次: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柳宗元同为唐宋时代的散文大师,他们皆创作了较多的山水游记。仅就游记而言,苏轼的《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诸作,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同是传颂不衰的佳作。但是,如果我们把游记文作为一种文体,进行一番历时性的考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游记是承接柳宗元《永州八记》再现自然山水的真实面貌的路子发展下来的。苏轼的游记尽管也有一些广为流传的佳篇,但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他的黄州赤壁之游以及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已融入了民族文化之中。历代都有以东坡赤壁之游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文、小说、戏剧、绘画等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德国学者阿斯曼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关于东坡赤壁之游的记忆如何在文字与仪式的传承媒介中代代相继的原因与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东 《齐鲁学刊》2003,(2):31-36
历史上所谓的《齐论》有战国《齐论》与汉代《齐论》之分 ,二者性质不同 ,在今本《论语》中都有所反映。历代学者对汉代《齐论》的性质、散佚篇章的去向、在今本《论语》中的保留 ,以及战国《齐论》对今本《论语》的影响等 ,都做过广泛的探讨与研究 ,但迄今为止 ,《齐论》的真相依然是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7.
徐居正一生创作了与《赤壁赋》相关的诗文作品多达百余篇。这些作品大多呈现出“抚今怀古之追思”“道仙佛禅之认同”“徜徉山水之风流”等共同主题。《赤壁赋》的东传引发了朝鲜古代文人遍学苏诗、吟咏赤壁的文学效应。其宁静隽永、淡泊超然的艺术风格契合了朝鲜朝文人以“深远闲淡”作为诗文品评的标准。《赤壁赋》在朝鲜所引发的文学效应和美学效应是“自我”与“他者”对话交流的产物,朝鲜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系列《赤壁赋》题诗则是文本生产性活动的回响。  相似文献   

8.
旷娟 《文史哲》2006,(1):70-72
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词的“题记”,完整保存于现存的南宋有关文献当中。这一新发现的完整“题记”,不但恢复了“题记”的原貌,可补黄庭坚词集诸本之阙,更能证明《容斋随笔》中所记黄庭坚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修改并非孤证,而且此修改本只是黄庭坚个人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发表十五年后的一个私人修改稿。  相似文献   

9.
湖北境内的赤壁因三国时的赤壁大战而闻名,引历代文人前往凭吊,多有怀古抒情诗词面世。其中唐朝杜牧的七绝《赤壁》是学界公认的上乘佳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宋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广为人知、脍炙人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相似文献   

10.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11.
竹简《文子》与今本《文子》以及它们与《淮南子》的关系问题,涉及先秦和两汉两个时代的哲学格局,不得不察。本文认为,竹简《文子》的出土证明今本《文子》确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二者从形式到内容相去甚远,不可混为一谈。对比二者的同异,不难发现今本必晚出于竹简本。今本的出现不会早于东汉前期,《淮南子》不可能抄袭今本《文子》,它和竹简《文子》也没有多少直接联系。古本《文子》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是后人大量抄袭《淮南子》以做补充,而非《淮南子》抄袭《文子》。《文子》原书当出于战国后期,或者更晚。搞清这些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文子》的基础。我们固不能疑古过勇,但也不要轻言某书是“先秦古籍”或“西汉已有”,“走出疑古时代”的脚步应坚实一些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1975,(1)
公元208年,当曹操在赤壁战败退到巴丘时,慨叹说:“如果郭嘉还活着,决不会叫我落到这步田地。”接着又大为叹息:“哀哉奉孝(郭嘉字)!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三国志·魏志·郭嘉传》注引《傅子》)从曹操的这番话可以看出,郭嘉是曹魏集团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佐助曹操大体完成北方统一的重要助手。郭嘉(公元170—207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  相似文献   

13.
《文子》考     
《文子》问题很复杂,竹简《文子》的出土并没有使问题简单化。前贤于此问题所论已多,但大体仍旧是疑信参半,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本文考证了文子其人、今本《文子》真伪、简本《文子》的年代以及今本《文子》与简本《文子》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今本《文子》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主要依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皖字见于《汉书》和《续汉书》,音患。两汉庐江郡都有皖县。历史文献说,皖是周大夫封国,伯爵,史佚其名,故称皖伯。但皖不见于周、秦古籍,最早见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今本《史记》已佚其文,现在能见到的是唐、宋人书中的转引。例如: (一) 唐杜佑《通典·州郡十》舒州注:“今理怀宁县(唐、宋怀宁县治在今潜山  相似文献   

16.
杜牧的七言绝句特立独行,别成一家,咏史绝句更是匠心独运,一枝独秀,《赤壁》、《乌江》、《四皓》皆好异而叛于理,独出机杼,反说其事,体现了杜牧深刻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的《辞海》“非子”和“秦”等条,说非子所居之犬丘在“今甘肃礼县东北”。但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犬丘并非在今甘肃礼县,而是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 非子是周代秦的始祖,赢秦部落的首领,相传是伯益的后代。《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括地志》云:“犬丘故城一名槐里,亦废丘,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地理志》云:“扶风槐里  相似文献   

18.
《旧唐书》所秉持的是一种是今文学观。是,即肯定、赞美;今,即唐代。这种文学观在《旧唐书》中是从两个向度展开的。在文学发展观上,《旧唐书》认为唐代文学自有特色和优点,应该肯定并赞美。在文学价值观上,《旧唐书》认为唐代文人之德也许不足但才气才能和名气名声更大,也应该肯定并赞美。《旧唐书》还有多元化思想倾向,以儒为主,兼容释、道。  相似文献   

19.
陈琳墓考辨     
唐温庭筠有《过陈琳墓》诗,称“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不确。虽然,陈墓在邳志乘也有记载,《大清一统志》称:“魏陈琳墓在邳州界。”《咸丰邳州志》载:“陈琳墓,在旧城,见《元丰九域志》。”但现在旧城却无任何遗迹或有关传说。《邳州志》也未敢肯定,故在“陈琳墓在旧城”加上“今无考”的按语。清顾嗣立撰《温飞卿诗集笺注》亦曾提及此事。据《三国志·魏书》,陈琳为“广陵人”,《嘉靖维扬志》、《康熙宝应县志》和《乾隆盐城县志》均称为“广陵射阳人”,即今扬州宝应县射阳镇。此镇不仅为陈琳出生之地,亦为其埋骨之所。据《嘉靖维扬志·公…  相似文献   

20.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